邱飛苑
【摘要】在小學開展杯花舞藝術教育,不僅有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提高綜合素質;還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積極健康的生活觀和高雅的藝術情操;更有助于學生尋根民族文化,擴展其文化視野,增強其文化自信,成為掌握多樣性文化的現代文化人,并使其形成保護和傳承地方民間藝術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關鍵詞】杯花舞;客家文化;民間藝術;小學生;文化傳承
在人類文明漫長的發(fā)展歷程中,文化始終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崛起與繁榮發(fā)展的靈魂,堅持文化自信與文化傳承則是國家和民族發(fā)展的重要基石。然而,隨著文化全球化趨勢的加劇,文化土壤層次的不斷豐富,我國民間藝術文化發(fā)展也迎來新的挑戰(zhàn);加之民間藝術文化在基礎教育中的缺失,當代小學生對民間藝術文化的認識相對薄弱,對民間藝術缺乏濃厚的情感,民間藝術文化傳承也遭遇危機。對此,結合教育改革大形勢,我們的學校教育要將民族藝術納入教育實踐中。
杯花舞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嶺南傳統(tǒng)文化的分支,獨具客家文化特色。在小學開展“杯花舞”藝術教育,有助于小學生了解和認識當地特色的民間藝術文化,并將其根植于心,形成文化情感認同與民族感情。杯花舞是一種集舞蹈與音樂于一體的藝術表現形式,豐富了藝術教育的內容與內涵,有利于培養(yǎng)小學生的藝術修養(yǎng)和情操核心素養(yǎng),促進其綜合素質發(fā)展。杯花舞在經過漫長的歷史沉淀還能保持至今成為客家文化的一顆璀璨明珠,具有其重要的歷史與藝術意義,值得年輕一代發(fā)揚傳承。以下從文化傳承視角出發(fā),淺談如何將杯花舞引入小學教育實踐。
一、文化尋根,夯實教育根基
水有源,樹有根。文化尋根是對傳統(tǒng)文化意識、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度挖掘,有助于喚起被忽略和被遺忘的文化記憶,重拾文化自信,保持初心,護源互根。在開展杯花舞藝術教育實踐中,首要的是要讓學生了解和理解杯花舞文化的起源與內核,夯實文化與教育的根基,學生的學習方可得其韻和神。
杯花舞歷史悠久,起源于道教法事舞蹈,蘊藏著一段頗為感人的故事,也蘊含了深厚的人文意蘊。相傳古時有三位奶娘——李奶娘、陳奶娘和林奶娘,為救被武府廟祭祀社官社婆選定的祭品——李奶娘的弟弟和妹妹,三人約同上茅山學法,功成后不僅挽救了弟妹,還破除該祭祀殘害百姓之謎。道教為此編排了杯花舞來歌頌三位奶娘,所以最初的杯花舞表現的就是三位奶娘學法除惡的過程。
尋根杯花舞文化,是為了尋找到在其文化的內在活力,挖掘其被保護的意義和價值,讓文化精神還鄉(xiāng),讓文化薪火相傳。引領學生深入了解杯花舞的起源,體悟杯花舞的活力——通過舞蹈表達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拉近學生與杯花舞的距離,喚起學生文化情感意識,并將其內化成為民族情感,為開展杯花舞藝術教育夯實根基。
二、課堂內外,以實踐促教育傳承
在當前教育創(chuàng)新改革的新形勢下,將杯花舞藝術引入校園,在基礎音樂、歷史等學科教育中開展教學實踐,引導學生通過欣賞杯花舞感悟其藝術意蘊的同時,提高對民間藝術的審美與鑒賞,喚起其對杯花舞藝術的情感,從而建立起傳承民間藝術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學校要通過推動杯花舞藝術在當代小學音樂等學科教育中的傳承與發(fā)展,影響和帶動更多教師參與到教育調研和教學研究中。為此,小學杯花舞藝術教育可將音樂教育作為切入點,開展多樣化的教學嘗試與實踐探索。
(一)結合學科教育開展課堂教學實踐
將特色鮮明的杯花舞藝術引進音樂課堂教學中,通過舞蹈語言教學、旋律節(jié)奏教學、舞杯操作教學以及演繹教學等形式,讓學生掌握杯花舞藝術的精髓。通過系統(tǒng)而又豐富的課堂教學,發(fā)展學生的舞蹈、音樂及文化等藝術素養(yǎng),讓保護和傳承民間文化藝術在基礎教育中扎根開花。
杯花舞課程教學,除了注重藝術文化知識的傳輸之外,還應加強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感悟與鑒賞。為此可以開展杯花舞藝術鑒賞教學,來提高學生藝術審美與鑒賞水平。
(二)結合校園文化開展活動實踐
在小學生中開展杯花舞藝術文化傳承教育,應結合校園文化建設與發(fā)展,充分利用校園文化平臺,以活動促進教育。充分發(fā)揮少先隊活動陣地的作用,在少先隊中廣泛開展豐富多彩的杯花舞藝術活動。輔導員組織指導少先隊員學習杯花舞,每天或每周安排一定時長的學習時間來保證學習質量,同時鼓勵杯花舞比賽與展示,以此營造濃郁的文化氛圍,逐步將杯花舞學習列入全校性的學習活動。在學校大課間期間,組織全校師生共同演繹杯花舞,讓全體師生都能自信、投入地加入活動當中。
同時,通過挖掘和選拔喜愛和有杯花舞表演潛力的學生,安排專業(yè)指導老師,或邀請民間藝術家、專家等進校園,對學生進行系統(tǒng)、專業(yè)、科學、高效的指導培訓,打造出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園杯花舞藝術團,進一步增強學校藝術特色教育的生成和發(fā)展。
(三)校外延伸拓展影響力
藝術是流動的,學校杯花舞藝術教育也要在交流中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作為校園文化特色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要注重對杯花舞藝術教育經驗和成果的積累,充分利用當地文化資源或平臺,積極對外展示這些經驗與成果。如組織學生或校園藝術團參加校外杯花舞表演或比賽,或者組織學生前往杯花舞文化基地開展深度研學、采風等活動。
三、校本課程,打造教育品牌特色
在新課改大背景下,打造校本課程特色是豐富教育內涵,提升學校教育特色的重要形式。地處濃郁的客家文化氛圍,學校應充分挖掘客家文化資源,以發(fā)展學生綜合核心素養(yǎng)和培養(yǎng)文化傳承者為目標,將客家文化舞蹈的典范——杯花舞,納入校本課程當中,促進杯花舞的廣泛傳承。
學校還要結合實際情況成立專題研究小組,打造一套具有可行性強、操作性強以及特色鮮明的系統(tǒng)教學方案。在音樂、歷史、舞蹈等學科課堂上,滲透杯花舞教學,通過欣賞杯花舞表演來感受杯花舞的藝術魅力,通過學習來掌握杯花舞藝術精髓,通過大課間等演繹形式來增強對杯花舞的情感,還可成立“校杯花舞藝術團”,開展全校性的杯花舞宣傳與推廣活動。此外,還可以邀請當地民間藝術家或文化研究專家指導,與少年宮或者文化館等校外機構加強合作,打造本校藝術教育特色品牌,提升辦學特色與競爭力。
四、創(chuàng)新與創(chuàng)編,讓杯花舞藝術在傳承中歷久彌新
杯花舞在經歷了從法事舞蹈到民間藝術的轉變,在諸多文化沖擊下得以被保存和傳揚,關鍵就在于創(chuàng)新。學校的杯花舞藝術教育亦須秉持“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的理念。
(一)創(chuàng)新表演形式
杯花舞是在不斷的演化歷程中逐漸豐滿起來的藝術。最初的杯花舞表現形式為由三人在一張草席上,或手持竹板邊敲擊邊表演歌舞,或敲擊鑼鼓伴奏伴唱,表演形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學校在發(fā)展杯花舞藝術教育時,可結合小學生的身心特點和校園文化特色,在保留藝術精髓的基礎上對表演形式進行大膽改良。如課間時間播放杯花舞音樂,讓學生在校園里的教室、操場等地都能“持杯起舞”;或組織學生開展如“班級賽”“小組賽”“即興表演”等形式豐富的杯花舞競賽,或結合興寧當地竹板、足球、山歌等文化元素進行表演,等等。創(chuàng)新表現形式既能為學生營造濃厚的杯花舞藝術文化氛圍,又能展現學生在杯花舞藝術學習與傳揚上的精神風貌,有利于促成學校藝術教育特色生成。
(二)創(chuàng)編創(chuàng)作
如今的杯花舞藝術,已經從邊歌邊舞的形式變?yōu)榧兾璧感问?,白色瓷質伯公杯替代了竹板,基本動作由原來的“轉”“甩”“搖”竹板等演進為“轉”“甩”“搖”“打”“滾”“磨”等擊杯形式,舞蹈變得更加靈動而富于技巧性。針對于此,學校發(fā)展杯花舞藝術也可以邀請專業(yè)藝術家或者老師開展指導,融合新的時代元素,對舞蹈動作、音樂節(jié)奏、舞杯敲擊等方面進行創(chuàng)編創(chuàng)作,如在曲目上融合學生喜愛的曲調、節(jié)奏,或者配合學生熟悉的學習和生活場景,使表演更加生動立體,更具感染力和表現力,帶給觀者更獨特的客家民間藝術文化體驗。
五、結語
總之,在小學杯花舞藝術教育實踐中,要堅持特色與創(chuàng)新教育理念,既要保護也要傳承,既要發(fā)展也要創(chuàng)新,通過讓小學生學習和演繹杯花舞,陶冶學生情操的同時激發(fā)其對民間藝術文化的熱愛,增強文化自信心,助其成為民間藝術文化的傳播者與傳承者。
參考文獻:
[1]鐘雅.湖南非遺舞蹈文化傳承及創(chuàng)新研究[J].明日風尚,2020(18).
[2]劉利琴.非遺視野下傳統(tǒng)舞蹈的價值與傳承思考——以蒙古舞呼圖格沁為例[J].四川喜劇,2020(7).
[3]劉佳明.淺談廣東興寧“杯花舞”的藝術特色[J].黃河之聲,2016(11).
[4]張志琴.非遺舞蹈進入中學音樂課堂的價值與實施——以廣東興寧“杯花舞”課堂教學開發(fā)實施為例[J].江蘇教育研究,201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