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潔 黃海濤
我國歷史上出現(xiàn)了很多清官廉吏,他們愛民自律的品質(zhì)在一代代百姓中流傳。人們根據(jù)他們的事跡,以數(shù)字綽號、稱號、雅號贈送給他們,以樸素的形式表達對這些好官、清官的愛戴和敬仰。
半鴨知縣。清康熙年間,于成龍在任廣西羅城知縣時,廉潔自律,寸禮不納,安于清貧。一次,他的兒子千里迢迢從老家來探親,在返回家鄉(xiāng)時,他沒有什么給兒子,只能把廚房里的一只咸鴨割下一半給兒子帶在路上。這件事流傳開來,人們都稱他為“半鴨知縣”。后來他任兩江總督,雖然官越做越大,但是艱苦樸素的精神卻始終不變。在江南時,他整日喝稀粥、食青菜,時人又譽之為“于青菜”。
一錢太守。東漢時期,劉寵任會稽郡太守,操守清正,政績卓著。在他離任前,會稽老百姓為感謝他,自發(fā)拿出家中的錢,推選了當?shù)貛孜婚L者去送他。然而即使眾人苦苦相勸,劉寵堅決不受。最終雙方各退一步,劉寵就象征性地收下了一錢。從此,“一錢太守”的美稱便在當?shù)貍鏖_了。
二不尚書。明代范景文,歷任兵部侍郎、工部尚書、內(nèi)閣大學士等要職,始終清正廉明,從不以權(quán)謀私。在任東閣大學士時,為杜絕親朋好友的請托,特在府門上書六個大字“不受囑,不受饋”,以明心跡。此舉讓老百姓交口稱贊,尊稱他為“二不公”或“二不尚書”。同僚中的正直之士以范景文勤政廉政為內(nèi)容撰成一聯(lián),上聯(lián)是“不受囑,不受饋,心底無私可放手”,下聯(lián)是“勤為國,勤為民,衙前有鼓便知情”。
三湯道臺。清代湯斌,在擔任陜西潼關(guān)道臺期間,廉潔自律,居家持儉,一日三餐多是清湯,少有葷腥,加之他為政清明,百姓安居樂業(yè),于是有了湯斌“為政清白像豆腐湯,生活簡樸像黃連湯,于世道人心則像人參湯”的說法,“三湯道臺”的雅號就此廣為流傳。后來,湯斌出任江蘇巡撫,在吃穿用度上仍然極其節(jié)儉,還是餐餐都有一道豆腐做的菜,又被蘇州百姓冠以“豆腐湯”的美名。
四知先生。漢代楊震一生為官清廉。在由荊州刺史調(diào)任東萊太守赴任途中,途經(jīng)昌邑,昌邑縣令王密聽說后,為報答從前的舉薦之恩,特備黃金十斤,趁夜深人靜送給楊震。楊震不但不接受,還嚴厲批評了王密。王密說:“三更半夜不會有人知道?!睏钫鹫f:“你頂天而來,天知道;踏地而來,地知道;攜金而來,你知道;贈金與我,我知道。既然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為不知?!焙笕艘虼朔Q楊震為“四知太守”“四知先生”。
五代清卿。隋朝袁聿修,歷經(jīng)北魏、東魏、北齊、北周和隋五個朝代,歷任尚書郎、太常少卿、信州刺史、都官尚書等要職,為官五十余年,兩袖清風,素有“清郎”之稱。袁聿修曾以太常少卿身份巡察各地,時任兗州刺史的老朋友邢邵,派人送給他一些白綢作為禮物。袁聿修在退還白綢之時修書一封,上面寫道:“瓜田李下,古人所慎,多言可畏,譬之防川。”邢邵欣然領(lǐng)會,回信說:“弟昔為清郎,今日復(fù)作清卿矣。”后人因此稱袁聿修為“五代清卿”。
八一巡撫。清代張伯行居官清正廉明,歷任福建巡撫、江蘇巡撫、禮部尚書。為謝絕各方饋贈,張伯行曾特地撰寫一篇《禁止饋送檄》,張貼于居所院門及巡撫衙門。其中說道:“一絲一粒,我之名節(jié);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誰云交際之常,廉恥實傷;倘非不義之財,此物何來?”該文申述了關(guān)心百姓疾苦、注重個人名節(jié)、反對送禮行賄的主張,被視作為政清廉的“金繩鐵矩”。這段話僅五十六個字,共用了八個“一”,張伯行由此贏得了“八一巡撫”美名。
歷史不斷地告訴我們,為政者厘清公與私,就能因公生廉,因廉生威,因威而得長久。官清方能萬古流芳,百姓送給他們的這些雅號,正是民心所向。
(摘自中央紀委國家監(jiān)委網(wǎng)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