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劍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江蘇巡撫衙門外。數(shù)十位地方官員穿戴一新,等著給巡撫大人送禮,可他們左等右等不見人。就在此時,巡撫衙內(nèi)出來兩個衙役,把一張告示貼在了墻上。眼尖嘴快的人,讀出聲來:“一黍一銖,盡民脂膏。寬一分,民即受一分之賜;要一文,身即受一文之污……”
告示的意思很明確,口氣沒商量,就是規(guī)矩改了,新巡撫張伯行大人不收禮了。
六合縣王知縣不死心,他輾轉(zhuǎn)找到張伯行的家里,送上一幅山水畫,敬請“指教”。張伯行回來后,掂掂這幅分量頗重的山水畫,一下子就發(fā)現(xiàn)了藏在畫軸里的金條。張伯行沒有聲張,他把這位王知縣找來,連連夸贊他的畫畫得好。最后,張伯行溫和地對王知縣說:“你的畫我收下了。為了禮尚往來,我也送你一幅字吧!”王知縣很高興,接過巡撫大人回贈的墨寶就回去了?;氐郊?,王知縣一抖開,畫軸里掉出一根金條來。仔細一看,正是他送去的那根金條。
再看這幅字,“一絲一粒,我之名節(jié);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誰云交際之常,廉恥實傷;倘非不義之財,此物何來?”一連八個“一”,個個像木棍一樣打在王知縣的心上。
王知縣羞愧之余,干脆把這幅字大大方方地掛了起來。從此,張伯行的“一”字檄文就在江南地區(qū)傳開了,成為大清官場的一段佳話。
張伯行在仕途上嶄露頭角,始于治河??滴跞四辏?699年)六月,張伯行的家鄉(xiāng)儀封(今河南省蘭考縣)連降暴雨。河水猛漲,沖開了堤壩,洪水如奔騰的野馬咆哮而出。儀封百姓驚慌失措,亂作一團。
在這萬分緊急關(guān)頭,丁憂在家的張伯行挺身而出。他一邊安撫驚魂未定的百姓,一邊就近組織人手,用麻袋裝沙,填塞決口。最后,決口被堵住了,幾天沒合眼的張伯行卻累得癱坐在地上。這一幕,恰被前來巡視水患的河道總督張鵬翮看在眼里。他非常欣賞張伯行的才干和魄力,便向皇帝大力舉薦,言其“堪理河務(wù)”??滴醯哿⒓聪逻_諭旨,命張伯行兼任河工,督修河南境內(nèi)黃河南岸的二百余里河堤。
因為治河有方,張伯行在朝野名聲大噪。不久,他被調(diào)往山東濟寧應(yīng)急。張伯行根據(jù)自己的治河實踐,參酌古人的治水經(jīng)驗,提煉出治河四字訣:疏、浚、筑、塞,認為只要“蓄”“泄”得宜,河水就不會為害。在他的精心治理下,山東水患慢慢平息了。
康熙帝第五次南巡時,途經(jīng)山東,見濟寧境內(nèi)河晏水清,運河通暢,大為感慨。康熙帝特意召見張伯行,說了很多贊賞的話,并親書“布澤安流”的匾額送給他,作為對他治河有功的褒獎。
張伯行關(guān)心人民疾苦,敬重百姓,時時想著為百姓辦實事、辦好事。他說:“只有心中有敬,才能以敬自守,以敬謀事?!?/p>
張伯行到濟寧上任時,正逢荒年。面對嚴重災(zāi)情,他不等朝廷下令,就先從河南老家運送糧米救濟災(zāi)民,并讓家人連夜趕制棉衣棉被,分裝數(shù)船,分發(fā)給凍餒百姓。緊接著他又在汶上、陽谷等縣開倉賑饑。正干得起勁,有人彈劾他“擅動倉谷數(shù)萬石,邀譽肥己”。這個罪名非同小可,張伯行趕緊上折申辯:“開倉放糧,乃是廣布皇恩。面對流離死亡的災(zāi)民,我們做臣子的是以倉谷為重呢,還是以人命為重?假如因擅動糧谷而獲罪,我也不怕,我上對得起天,下對得起地,中間對得起老百姓!”因為這件事,張伯行聲名日隆,不久升任江寧按察使。
在福建巡撫任上,張伯行的為民情懷表現(xiàn)得更加充分。福建人多田少,一年所產(chǎn)糧食不足一年之用。不法商人趁機牟取暴利,導(dǎo)致市場上米價昂貴。張伯行到任后,一方面廣設(shè)倉儲,積貯糧食,嚴禁走私;另一方面籌措庫銀五萬兩,派人赴湖廣、江西等地采購糧食,然后平價賣給百姓?!皵?shù)月之間,怨曠得所,輿情大悅。”民眾感念恩德,稱其“居官若父母”??滴醯垡脖頁P他“真能以百姓為心者”。
張伯行的清廉耿介是出了名的。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張伯行被任命為江寧按察使。按照當時的官場慣例,張伯行是要給總督、巡撫、布政使“表示”的。這大概需要白銀四千兩,幾乎是他二十年的俸祿。張伯行橫下一條心,誰愛送誰送,反正自己不送,“我為官,誓不取民一錢,安能辦此!”不送銀子,那就送些土特產(chǎn)吧。繭納扇帕,每人送一條。據(jù)說總督巡撫看都沒看,就退回來了。張伯行也沒往心里去,依然我行我素。
有一年,康熙帝南巡蘇州,諭令總督和巡撫舉薦賢能的官員。在舉薦的名單中,康熙帝沒看到張伯行的名字,就對總督巡撫申斥道:“張伯行為官清廉,深受百姓愛戴,你們怎么不舉薦?”說完,康熙帝又轉(zhuǎn)向張伯行說:“朕很了解你,他們不舉薦你,朕舉薦你做巡撫。將來你做出政績來,天下人就會知道朕是明君,善識英才;如果你貪贓枉法,天下人便會笑朕不識善惡?!笨滴醯郛敿磳懴隆傲菪唷彼膫€字,賜給張伯行。
張伯行生活簡樸,幾乎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他的官邸四壁蕭然,僅小桌一張,床榻一副。他的日常花銷,包括米麥蔬菜、衣服穿戴,甚至是磨面的牛、石碾,都是從河南老家運來的,盡量不用公家錢物。盡管條件簡陋,張伯行卻“恬然安之”。
由于張伯行“操守極清”,摧抑污吏,很快就與頂頭上司噶禮打起了御前官司。康熙帝下令將二人一并停職查辦。聽說張伯行被問罪,輿論一片嘩然。蘇州和揚州的百姓紛紛罷市歇業(yè),跪集在張伯行的會館前。他們知道張伯行清廉不貪,不接受禮物,便哭著送來一些水果蔬菜:“公在任,止飲江南一杯水;今將去,無卻子民一點心!”不得已,張伯行只好收下一束青菜。后來,這個案子有了結(jié)果:張伯行留任,噶禮革職。消息傳出,江蘇官民爭相慶祝,紛紛在門旁貼上紅幅:“天子圣明,還我天下第一清官。”
雍正三年(1725年),官至禮部尚書的張伯行重病離世,終年75歲。下葬這天,儀封城萬人空巷,連生意人也關(guān)門閉市,眾人慟哭。雍正帝贈謚“清恪”(為官清廉,恪盡職守之意),精準概括了張伯行的一生。
(摘自七一網(wǎng) 七一客戶端/《河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