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珊珊
摘 要 培養(yǎng)幼兒良好行為習慣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幼兒園教師要運用多種教育方法,引導孩子學會溝通和交流,幫助他們大膽地表達自己真實的情感,并理解和尊重孩子,使他們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有一個良好地開端。
關鍵詞 幼兒教育;同伴交往;行為需要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20)28-0050-02
本研究通過和一名被邊緣化兒童D的相處,由點及面地探討孩子行為背后的動機及需要,大膽猜測從關注問題的本身轉移到關注活動本身以及孩子的發(fā)展需求上,挖掘孩子行為背后的價值,把孩子的興趣和精力引導到適宜的活動,為孩子提供有需要的幫助。
幼兒D:男,2006年7月26生,2009年9月入園,大班,日托。幼兒D的家庭是主干家庭,父母親和爺爺奶奶均各自打工,收入較穩(wěn)定,月消費2000水平,中等偏下。平常爸媽很少關注到他,一直由奶奶照料,幾年前一次嚴重發(fā)燒,各方面表現(xiàn)異于正常孩子,不能很好地跟同齡兒童(7歲)接觸交流、玩耍。
(一)個案在“園”(學校和社區(qū))基本情況
本研究中的幼兒D在園,似乎一直有個屬于自己的“小世界”,在這個世界里他獨自干著、想著、說著……
“D,他做作業(yè)很慢?他連最基本題目都不會,每次都是看我們的?…….”“D,上次他打我,他打人后沒跟我說對不起!我不喜歡他?不跟他玩?!薄拔腋娴醚?!”(當時教師的目光及注意力全部投向D)——旁邊同伴
“D啊,我不知道,我不跟他玩耍;他都是自己一個人的在……——遠距離同伴
(二)個案家庭基本情況
個案D本身就是一個“特殊的主干家庭”,爸爸媽媽平常都各自上班,很少來幼兒園,導致家園合作的機會就少之又少。D的奶奶經(jīng)常負責接送孩子——來園、離園,每次來時都會與教師長談一番。而平常在家?guī)缀醵际怯赡棠膛惆?,?jīng)常與D嘴上所說的“哥哥姐姐”玩耍;根據(jù)研究者的觀察和訪問,猜想在幼兒心目中對他關心程度依次排序奶奶——爸爸——媽媽——親戚。
一、個案行為分析及策略
(一)行為基本情況——典型行為特征
[片斷記錄]3月12日教師在開展著一堂數(shù)學課,D低頭望著自己的手,用手自己在亂動,例如抓抓癢、摸摸頭、望望地上等等。接著,教師講授任務完成,開始幼兒實際操作(根據(jù)上述要求進行運算),紙筆發(fā)下去后,大家?guī)缀醵荚谡J真做作業(yè),而D手拿著筆,遲遲不動,眼睛四面看,交作業(yè)時,上面卻都是滿的,仔細一看原來作業(yè)的結果都是錯的!例如:1+2=22+3=34+5=52+1=13+2=25+4=4,……
4月6日“誰的小眼睛最漂亮?”——“我的小眼睛最漂亮!”(D嘴形不太對得上或干脆不講)……吵鬧中……教師拿起鈴鼓整頓紀律,師:“Ⅹ-Ⅹ,ⅩⅩⅩ”(鈴)幼:“Ⅹ-Ⅹ,ⅩⅩⅩ”(手);所有齊刷刷的拍手聲,后面拖著一個奇怪的聲音:原來是D拍手的節(jié)奏較慢了一拍……(一直未發(fā)現(xiàn))
(二)簡單輔助[觀察分析—前提]
場景一:[課間活動]D來園,自己安靜地走到位置上,眼睛張望了下四周,一直坐在那里,于是,我叫住了他:“D,D,D快點過來……D,D,D,過來(聽到的前提下)……(重復了三遍)”,接收信息后,他一臉疑惑,走的過程中,眼神恍惚,一直眨個不停,等他走到我面前時!我握了一下他的手,但他極力將我的手推開(交談)
你跟他們一起玩嗎?——一起玩的。玩得開心嗎?——開心!那你每天又跟誰一起玩呢?——…(搖頭聳肩)。每天都是自己玩耍嗎?——昨天自己玩得/是的。在教室沒人跟你玩,那在家有人與你玩耍嗎?——跟“奶奶”玩?。ㄏ嗷ィ?。玩什么呢?——不知道(笑著說)——玩玩具。有跟爸爸媽媽玩嗎?——恩。又玩什么呢?——不知道…(笑著說)。他們好嗎?——恩。媽媽有來過學校嗎?——沒有(其實來過幾次)。那你喜歡奶奶嗎?——恩。你最喜歡誰?——哥哥。哥哥?——伯伯叔叔家的,在家里。(隔壁鄰居家的孩子)。你“最”喜歡誰?——……(反復強調(diào)一遍)。你不喜歡奶奶阿?——我也不知道了(聳肩搖頭)。你覺得你做事情快嗎?——真快?。?!自己做的,昨天也是。
針對孩子的話語,研究者進行了一段反思及猜測:首先,D對時間的概念模糊(一直昨天),他把所有以前所做的事情都看成是昨天發(fā)生的,或者知道不是昨天發(fā)生的事情,卻用“昨天”代表以前所做的事。其次,自身并未意識到“問題”,在我們看來“行為慢”的前提下,他卻還一直認為自己行為真快??捎變篋為何會有這種奇怪的說法?而快是形容詞,猜測D的意識里“快”一詞和我們理解不一樣:“只要是自己做的,完成的就是快的?”或者本身就沒掌握,因而D在言語這方面較弱。因而對于這一現(xiàn)象孩子的一些“慢行為”背后的需要進行大膽猜測,又該如何幫助他呢?
[實施]在整個研究過程中,教師主要有針對性地借助語言調(diào)整幼兒的行為:
第一,用鼓勵表揚的方式強化兒童非適宜行為。
場景二:美術活動
師“今天我們把昨天所教的美麗的蝴蝶再次畫一遍可以嗎?”幼:“好的”(臉笑了)
研究者來到孩子面前,蹲下問:“你會畫嗎?”(面部沒有表情,搖頭聳肩——無奈)
師:“那老師和你一起畫可以嗎?”——嘴角笑了
繪畫過程(邊畫邊談邊笑):作品完成——師:“嗯,真棒!D畫的真不錯!”同伴:“老師你幫他畫的?!睅煟骸拔覀円黄甬嫷难??”D:“老師畫得真好看,真好看!”(臉上笑意融融)師:“你也參與了啊,也十分的好看呢!”
研究者企圖通過一些簡單手段滿足孩子部分暫時的需要,因而教師給與幼兒足夠的獎勵、鼓勵以及肯定,是想看看在這些關心下孩子是否能夠出現(xiàn)暫時性的條件反射行為—適宜行為的短暫出現(xiàn)。
第二,根據(jù)幼兒的年齡性格——好模仿的特點,采用觀察學習法。
場景三:10:30——10:50談話活動
“今天我們來說說平常誰坐的最端正?”——“某某、某某……”“可老師覺得D平常最乖最安靜,你們覺得嗎?”(所有目光投向于他)“那我們叫他上來示范下給小朋友們看,行嗎?”(鼓掌)(低著頭上來了)要不請他為我們唱首歌,好不好?你愿意嗎?(眼睛不停地在轉動)
你會什么?……小白兔,白又白,兩只耳朵豎起來,愛吃蘿卜和青菜,崩崩跳跳真可愛!(臉上洋溢著笑容)
班杜拉的許多研究都證明觀察學習法,即讓幼兒模仿觀察到的榜樣,是十分有效的。有經(jīng)驗的教師,特別注意為幼兒樹立良好的榜樣,使幼兒在模仿中學習。
二、研究建議
從本研究這一特殊的案例可以看出,在恰當?shù)那榫埃o予被邊緣化兒童D適當?shù)年P注和愛,他是能感受到的;再者,孩子是社會成員的一個子集,他們?yōu)闃嫿ㄗ约旱男∈澜?,難免會發(fā)出一些讓他人覺得奇怪的行為,而在這些行為背后隱藏著多少的“秘密”則是作為一名教育者應該關注的。同理,每個兒童因自身的需要產(chǎn)生了動機,由動機的驅使發(fā)出了一系列的非適宜性行為。但這些行為在他人即生活在兒童周圍的人們眼中卻認為是所謂“不好”行為。老師們不能只站在成人的角度去分析好或者不好,而是運用知識,去挖掘孩子行為背后的價值,把孩子的興趣和精力引導到適宜的活動,讓孩子能夠更好地管理行為,甚至增強他們的能力,而這才是孩子所需要的有價值的教育。
參考文獻:
[1]李輝.幼兒教師兒童觀的個案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