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喬清舉 馬嘯東
“元理論”指研究中國哲學史所采用的史觀、方法論。從元理論演變的角度出發(fā)對1949年以來中國哲學史學科進行回顧與反思,可將這70年劃分為4個階段。第一是1949年至1976年的斗爭史元理論階段,第二是1977年至1989年的認識論史元理論階段,第三是1990年至2000年元理論的多樣化和中國哲學生命的復蘇階段,第四是2000年至今元理論邏輯的突破和哲學體系的構建階段。四階段的總趨勢是,“照著講”的學術研究體系構建,“接著講”的體系建構開始出現(xiàn),中國哲學生命的復興成為潮流。
中國哲學學科跨越1949年的標志性人物是馮友蘭,可作為這一學科發(fā)展變化的線索加以對待。1949年之前,他所采用的元理論是新實在論,重視概念的邏輯分析,主要成果是兩卷本《中國哲學史》。1949年以后,包括他在內的整個中國哲學界,采用了日丹諾夫的斗爭史觀話語體系,認為哲學史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斗爭史。
從1950年起,中國哲學界開始系統(tǒng)地學習日丹諾夫的講話,進行研究范式和話語體系轉換。通過學習和改造,學界基本上接受了斗爭話語的范式。主要內容有四點:1.“斗爭史觀”:哲學史是唯物主義對唯心主義、辯證法對形而上學進行斗爭的歷史;2.“目的論史觀”:哲學史是科學的唯物主義孕育、發(fā)展的歷史;3.“革命史觀”:哲學史研究是為現(xiàn)實的革命進程服務的;4.“對應史觀”:唯物論和唯心論分別對應政治上的進步和反動階級。
運用日丹諾夫的話語體系,中國哲學史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新認識,但新元理論內涵的邏輯展開也帶來了不少問題。斗爭史觀的邏輯結論是唯物唯心各自發(fā)展、各自繼承論,目的史觀的邏輯結論是馬克思主義頂峰論,革命史觀的邏輯結論是狹隘的“服務史觀”,對應史觀造成了對哲學史人物階級分析的簡單化定位。1957年,學界對這些問題進行了反思,但反思很快被反右所打斷。
1960年到1965年社會相對平靜,學科建設取得一些成就。馮友蘭出版了《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一、二冊,任繼愈開始著手主編四卷本《中國哲學史》,侯外廬主編的《中國思想通史》五卷出齊。但是,斗爭史話語內涵的邏輯此時并沒有完全展開,社會運動也正向“縱深”推進。文革時期,中國哲學史學科的研究變?yōu)榕峙缀驮u法批儒運動,個別學者甚至不惜歪曲史料去迎合現(xiàn)實政治的需要。文革以政治運動的形式,把新范式所包含的邏輯結論充分地展開,并推向極致。這就意味著此種邏輯的終點到來了,但它是以社會變動而不是學科進展的邏輯進行的。
1976年文革結束,對中國哲學學科來說也是一個標志性事件。破除“兩個凡是”的思想解放大討論,以及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的改革開放路線,推進了中國哲學學科的反思和元理論的轉換。反思的結果是采用列寧的哲學史是一般認識史的定義,提出建立“科學的”中國哲學史等。在哲學史就是認識史的元理論話語下,中國哲學開始研究哲學概念范疇。
概念、范疇的研究表明,中國哲學研究進入了哲學思維的層次,成為了哲學研究。不少研究都形成了可積累性成果,標志著中國哲學研究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為研究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奠定了基礎。但是當時學界尚未認識到,將近代西方哲學認識論為基礎的普遍哲學范疇運用于中國哲學,仍有一個有效性與限度的問題。
從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開始,現(xiàn)代新儒學研究也逐漸成為一個重要的學術領域??陀^地說,80年代中國社會思潮的特點是現(xiàn)代化與傳統(tǒng)文化的對立,以及對傳統(tǒng)文化的激烈批判。1986年以后,現(xiàn)代新儒學、新儒家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研究,培養(yǎng)了郭齊勇、李宗桂、陳少明、景海峰等一批至今仍活躍在學術界的學者。迄今為止,關于現(xiàn)代新儒家研究的著作已經(jīng)達到200多部,論文則不計其數(shù)?,F(xiàn)代新儒學研究的重要意義,首先在于馮友蘭的“新理學”等不再僅僅是遭受批判的靶子,而是可以研究的對象了,這就打破了此前的學術封閉狀態(tài)。其次是學術態(tài)度走向了“同情地了解”,這就超越了單純的批判?,F(xiàn)代新儒學主張中國哲學的要點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精髓是天道性命的貫通。這意味著中國哲學不僅是一種概念和思維的訓練,還是一種關乎身心性命的學問。這些觀點進一步促進了學界態(tài)度的轉變,研究的目的也由此改變。再次是學界視野更加開闊,深化了諸多認識,比如對于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化的關系,全社會不再簡單地持對立態(tài)度了。
此外,學界對于儒家文化和現(xiàn)代化的關系的認識,在深度和廣度上,都超過了以前,儒學與科學技術的關系得到新的認識。日本學者內藤湖南的“唐宋變革論”為學界所理解和接受,對中國哲學的認識出現(xiàn)整體性改觀。侯外廬學者群80年代撰寫的《宋明理學史》與《中國思想通史》的宋明部分相比,已有較大不同。
90年代以后,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開始建立,人的存在樣態(tài)多元化。與此相應,中國哲學研究呈現(xiàn)出元理論或方法論多元化的趨勢以及研究視域多樣化的特點。存在主義、詮釋學、當代西方倫理學、黑格爾哲學的理念演化論等都轉變?yōu)榉椒?;“中華民族精神與文化凝聚力”、“國學熱”、“傳統(tǒng)文化與市場經(jīng)濟”、“天人合一”、“和”的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馬克思主義和儒學”紛紛成為研究課題。《馬王堆帛書》《郭店楚墓竹簡》等出土材料的公布,進一步豐富了中國哲學的研究內容,形成了90年代后中國哲學研究的多姿畫卷,道家哲學、宋明理學、比較哲學等領域形成突破。中國哲學的價值在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觀點開始得到重視,中國哲學的當代意義與未來發(fā)展進入學者視野。
中國哲學的生命開始復蘇。馮友蘭等人提出建立當代新“仁學”,湯一介提出“建立中國解釋學”,胡孚琛、許抗生、董光璧等人提出建立“現(xiàn)代新道家”,張岱年認為,未來新儒家可以作為百家爭鳴中的一家存在。朱伯崑先生的《易學哲學史》開創(chuàng)了經(jīng)學哲學研究的新領域。陳來的《宋明理學》對宋明理學采取了同情地理解的態(tài)度,并采用馮友蘭的境界說評價宋明理學家。楊國榮以黑格爾邏輯學的概念論來說明王學及其演變。這一領域還有張學智的《明代哲學史》、漆俠的《宋學的發(fā)展和演變》、何俊的《南宋思想史》等著作。
90年代后期,現(xiàn)象學、海德格爾哲學被引入中國哲學研究,成為比較研究的基本框架。張世英指出,存在論的第一個范疇應是“相通”,即中國傳統(tǒng)的天人合一、一氣貫通。張祥龍把道家與海德格爾相比較,指出和中國天道觀一樣,在海德格爾那里終極也是構成性的,是活生生的在場,呈現(xiàn)于人的世間生存之中。
借助于出土簡帛文獻,思孟學派的存在得到肯定,填補了從孔子到孟子之間的思想史空白;其“五行說”被龐樸無可置疑地確定為仁義禮智圣。《郭店楚墓竹簡》沒有“絕圣棄智”、“絕仁棄義”等語句,表明道儒原初并不非常對立等。筆者提出“逆形成”概念,認為《老子》的文本有一個朝著越來越與儒對立的方向改動的過程。陳鼓應提出“中國哲學史以道家為主干”,“《易傳》乃道家系統(tǒng)之作”。其他如文明對話、儒家哲學與民主自由人權的關系、儒學的宗教性與超越性等問題,都得到了深入討論。
在促進元理論多樣化和中國哲學生命復蘇方面,牟宗三提出“宇宙本體論”概念,杜維明指出氣是物質和精神的統(tǒng)一。他們的做法啟發(fā)大陸學者進行方法論的突破,切近中國哲學的特點進行說明。學界認為,研究中國哲學的目的在于發(fā)掘其生命力,探索其對個人存在、社會發(fā)展和人類未來的意義,而不必以西方哲學的概念作為標準。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哲學領域較為清晰地呈現(xiàn)出“照著講”的學科研究和“接著講”的體系構造兩條路徑平行延展的態(tài)勢。從元理論演變的角度看,“照著講”孕育著元理論的突破,出現(xiàn)了政治儒學、企業(yè)儒學、教化儒學、生活儒學、生態(tài)儒學、道家道教與佛教生態(tài)哲學、中國哲學的合法性、中國哲學史學史、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與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等多個領域;哲學家文集整理以及斷代哲學研究仍在推進。在“接著講”的路徑上出現(xiàn)了新仁學哲學體系、新道家哲學體系等。與此同時,書院復建或重建,民間儒學興起,國學熱遍及整個社會,傳統(tǒng)哲學尤其是儒家哲學重新成為人們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精神依賴和精神引導。以上諸種研究,皆能從某個方面揭示中國哲學的特點??陀^性研究和主觀性建構之間的界限趨向溶解,是這一時期中國哲學研究的又一個特征。
“中國哲學史學史”是近20年開展的一個新領域。筆者2014年出版了學界首部《當代中國哲學史學史》,這一領域還有張耀南的《中國哲學批評史論》、《華夷中西——中華哲學史上批評格式變遷考》、柴文華主編的《中國哲學史學史》,以及陳來、陳衛(wèi)平等學者的論文。近20年與中國哲學史學史研究同時展開的是“中國哲學合法性”問題大討論。這場大討論使學界認識到,中國哲學合法性問題的終極解決,在于對困擾當今人類的現(xiàn)實問題,提出可以得到世界認可的中國方案。這些方案的曙光在生態(tài)哲學、人類命運共同體、文明對話等領域已出現(xiàn)。
在國際學界影響下,作為對國內外生態(tài)文明建設實踐的回應,中國生態(tài)哲學研究也已經(jīng)成為重要研究領域,出現(xiàn)了生態(tài)儒學、佛教生態(tài)、道家道教生態(tài)等分支。目前中國生態(tài)哲學研究得到的結論是:中國哲學本質上是生態(tài)哲學,其性質符合生態(tài)哲學或者說與生態(tài)哲學一致,但其主題并不是圍繞生態(tài)展開的。在生態(tài)儒學研究方面,蒙培元著有《人與自然——中國哲學生態(tài)觀》,筆者出版了《河流的文化生命》《澤及草木、恩至水土——儒家生態(tài)文化》《儒家生態(tài)思想通論》,完成了《儒家生態(tài)哲學史》的研究,目前正在從事“中國生態(tài)哲學史”的研究工作。生態(tài)儒學研究提出了一個較為系統(tǒng)的儒家生態(tài)哲學體系,將國內外學界的這一問題研究提高到了一個新高度。道家生態(tài)哲學成為深生態(tài)學的先導,余謀昌、陳鼓應、劉笑敢、王博、白奚、陳霞、佘正榮等眾多學者都不同程度地從生態(tài)哲學的角度論證了道家哲學的現(xiàn)代價值。在道教生態(tài)哲學方面,代表性著作有張繼禹主編的《道法自然與環(huán)境保護——兼論道教濟世貴生思想》、樂愛國的《道教生態(tài)學》、陳霞的《道教生態(tài)思想研究》等。在佛教生態(tài)研究方面,劉元春、方立天、魏德東、陳紅兵等主張從生態(tài)學的視角來詮釋、演繹佛教的相關哲學思想。中國生態(tài)哲學研究有助于突破元理論邏輯,擺脫西方話語強勢,構建體現(xiàn)中國哲學特點的生態(tài)哲學話語體系。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哲學的重建進入實質性階段,出現(xiàn)了李澤厚的“情本體論”、張立文的“和合學”、牟鐘鑒的“新仁學”、陳來的“仁學本體論”、楊國榮的“具體形上學”、許抗生、胡孚琛的新道家哲學等體系性建構。體系性建構本質上是“接著講”,是對中國哲學研究的元理論邏輯和對象性態(tài)度的超越,是中國哲學主體性和生命力的恢復。
1.李澤厚的“情本體”哲學。情本體論哲學以“情”為人生的最終實在和根本,強調感性存在的意義,情本論包含理性而又超越理性,以情感為主體而又超越后現(xiàn)代主義和非理性主義,不陷入情感主義。其“本體”不是西方哲學意義的本體,而是中國哲學意義的本根?!扒椤被谥袊軐W,可謂“中國哲學的登場”。
2.張立文的“和合學”?!昂秃稀敝缸匀?、社會、人際、心靈、文明中諸多元素、要素的相互沖突與融合,以及在沖突融合的動態(tài)過程中各元素、要素和合為新結構方式、新事物、新生命的總和。“和合學”作為中國哲學的當代發(fā)展,把握了中國社會發(fā)展的脈搏,其體系與論證尚有待于進一步嚴密。
3.仁學重建與牟鐘鑒的“新仁學”。儒家是仁學的觀點到90年代后不僅得到了認同和接受,學界還提出了建立新仁學的目標。金春峰在80年代提出了“仁學”在五四后如何發(fā)展的問題。2013牟鐘鑒提出了“以仁為體,以和為用”、“以生為本,以誠為魂”、“以道為歸,以通為路”的三大命題。新仁學在人生上主張“成己成物”;在政治上主張民主與法治,健全市場經(jīng)濟,重建公民道德,改進國民教育,開展文明對話,建設生態(tài)文明。新仁學具有儒家哲學一貫的現(xiàn)實關懷,只是論證仍顯得單薄。
4.陳來的“仁學本體論”。“仁學本體論”的第一個特色是以“仁”為本體,提出了“仁體”的概念,主張“與天地萬物為一體”即是“仁體”。第二個特色是理學和心學的融通。陳來的仁本論力圖統(tǒng)一心本論和理本論、接著講和照著講。在其仁本論中,仁為理補充活力,為心確立方向。仁本論基于中國而又回應西方,立足歷史而又回應當代,強調“為己之學”而又“指向他者優(yōu)先”哲學,可謂傳統(tǒng)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一個范例。
5.楊國榮的“具體形上學”。具體形上學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框架熔鑄中西哲學的體系性建構。楊國榮重提形上學,是因為形上學涉及的存在問題具有本源性,是理解世界的前提性規(guī)定,具有認知和價值兩方面的含義。具體形上學主張通過以成己成物的實踐展示人的“在”以及存在本身的“在”的具體性和過程性,展示哲學的學科部門的統(tǒng)一,使哲學由技入道,直達智慧本身,這則構成了對馮契智慧學的發(fā)展。
6.胡孚琛、許抗生等人的新道家哲學。1991年董光璧提出,道家發(fā)展出了“現(xiàn)代形式”,李約瑟、湯川秀樹、卡普拉都是當代新道家。胡孚琛所說的“道學”包括傳統(tǒng)的道家、道教和方仙術。2013年許抗生指出,當代新道家倫理價值觀的核心是倡導回歸自然、回歸樸實、回歸和諧。當代新道家包含道論、德論、倫理價值學說、修養(yǎng)論與境界論、社會和國家管理學說、個人自由和社會和諧思想。
以上幾種體系建構均表現(xiàn)了較為明顯的中、西、馬融合、在中國的哲學變?yōu)橹袊軐W,以及對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研究和當代中國哲學的構建之間的界限逐漸消融的特點。
縱觀70年來中國哲學學科的發(fā)展可見,元理論的選擇和社會是互動的。元理論變換的結果是在中國的哲學成為中國哲學,把中國哲學作為對象進行客觀性研究的中國哲學史學科變?yōu)橹袊軐W體系的創(chuàng)造。中國道路的理論升華以及生態(tài)哲學、人類命運共同體、新天下觀等都包含著新的人類哲學的萌芽。未來中國哲學生命的復興將會蔚為壯觀,成為人類哲學史上的壯麗景象;中國哲學的話語權也將中國哲學生命復興的過程中得以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