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新聞是指對國家最新、最近或正在發(fā)生的政治生活事實的報道,它具有政治性、政策性、廣泛性、時效性等特征,一直是“高大上”的形象,加上多年不變的寫作風格,時政新聞一直處于僵硬的模式,同時,新媒體發(fā)展的新形勢、讀者多元化獲取信息的需求也直接導致了報社媒體時政新聞的傳播受到了制約。
現(xiàn)如今時政新聞報道是報社媒體極為關注的,但讀者卻極少從報社媒體途徑獲取信息,報社媒體“火熱”,群眾卻很“冷漠”,這也造成了報社媒體時政新聞現(xiàn)如今“冷熱失衡”的傳播現(xiàn)狀。雖然時政新聞政策性較強,寫作編輯受到的制約也較多,但是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報社媒體自認為時政新聞還是以宣傳為主,造成了寫作編輯在時政新聞寫作時喜歡套用以往經驗形成的制約框架,讓時政新聞的行文模式受到了限制,套用“公文”語言,除了一些政策、綱要外都是空話、套話,讓時政新聞一直處在“高大上”的位置。時政新聞在報社媒體中一直占有非常重要的版面,時政新聞的寫作不創(chuàng)新,在新媒體迅速發(fā)展的新形勢下,報社媒體的改革也難言成功。
時政新聞寫作關注的焦點無外乎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過程與結果”,另一方面是“主體與背景”,大多寫作編輯都在“套公式”寫作,很少根據(jù)寫作對象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寫作方向,這也讓報社媒體的時政新聞一直處于形式化的“怪圈”。例如:一些城市到了寒冷的季節(jié),地方政府會開展向弱勢群體“送溫暖”的活動,但大多數(shù)報社新聞的寫作方向都是報道“送”的過程,通過地方政府領導的一些行動和領導與勞動者之間只言片語的對話來進行新聞的報道。時政新聞應該更加注重深入挖掘地方政府“送溫暖”背后的故事,如有關勞動者的相關保障措施、地方政府的資金投入、社會的援助等,這樣才會更加體現(xiàn)出時政新聞的價值。
報社媒體時政新聞應該以群眾多元化獲取信息的需求為寫作創(chuàng)新方向,在對最新、最近或正在發(fā)生的政治生活事實報道宣傳的同時,也要從群眾的角度去分析時政新聞傳播的可行性,并通過自己寫作文筆的創(chuàng)新充分發(fā)揮報社媒體社會輿論的引導功能,從不同的角度對時政新聞進行解讀與宣傳,幫助群眾更好地理解時政新聞內容,以此來不斷提高報社媒體的新聞公信力與影響力。時政新聞要朝著“群眾化”“可讀性”的方向創(chuàng)新,避免時政新聞的模式化寫作方式。
群眾大多都是根據(jù)自身的切身利益尋找時政新聞中與之相關的信息。因此,時政新聞的寫作思維要有所創(chuàng)新,要讓時政新聞與群眾的所想、所思、所盼做到完美契合,從而構建一個與群眾民主政治完全相適宜的時政新聞寫作模式。
首先,從新聞理念構建來看。群眾時政新聞的閱讀觀念決定著報社媒體改革創(chuàng)新的高度,也是推動報社媒體時政新聞傳播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動力。因此,時政新聞寫作的理念要拒絕空話、套話,要報道群眾最關心的問題,除了報道時間、地點、人物、過程、結果這些基礎信息外,更重要的是寫出背景、目的、意義以及產生的社會影響等。
其次,從寫作角度創(chuàng)新來看。時政新聞要想吸引群眾,就必須做到貼近群眾,以群眾的生活為落筆點,從“小”寫起,再突出“大”的主題。如《我市全面推廣環(huán)衛(wèi)市場化作業(yè)》,其角度是站在政府及城管部門的角度。從群眾的角度呢?則是《每年一個億 請來專業(yè)保潔——我市城市環(huán)境衛(wèi)生將更上層樓》。
最后,從文筆風格構建來看。以往時政新聞的文筆風格大多都是“公文”式的語言風格,這也是時政新聞“高大上”、缺少群主基礎的重要原因。時政新聞最有利的創(chuàng)新就是以群眾的“語言”去寫作,用大多群眾都能看得懂的“大白話”的寫作風格,或者用時尚年輕的網(wǎng)絡語言來構建。前者有人民日報《俺用手機“種”蔬菜》《當好流動哨 查處燈下黑》,后者有《“雙曬”活動讓城市顏值更高氣質更佳》《代表委員熱議減負:別讓孩子壓力山大》等。
一方面,記者必須學會在時政信息中進行總結、發(fā)現(xiàn)、提煉,挖掘出新的寫作角度,通過寫作技巧的創(chuàng)新實現(xiàn)不一樣的閱讀體驗。另一方面,在時政新聞報道的形式中探尋寫作技巧創(chuàng)新。但也不能為了追求時政新聞形式的創(chuàng)新而忽略內容的重要性,要根據(jù)時政新聞內容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形式進行寫作創(chuàng)新,從而改變模式化的時政新聞報道。
例如:某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開工,地方黨政領導出席開幕儀式并講話。這是常見的時政新聞題材,也是讀者非常關注的時政新聞。如果套用模式化的時政新聞寫作,往往是××年××月××日,××工程開工儀式在××舉行?!痢令I導宣布開工,××領導主持開工儀式并介紹項目情況。然后貼一段簡要的工程介紹,最后是領導指出該工程的重要意義,要求有關部門要為項目建設提供優(yōu)質高效服務,施工方要精心組織,確保項目建設有序推進、如期竣工。施工方又如何表態(tài)等。一段開工儀式流程,一段工程簡介,加上五要素,就成了一篇時政新聞。看似中規(guī)中矩無可指摘。但它不具備群眾化和可讀性,沒能滿足讀者獲取信息的需求,更沒有亮點,乏善可陳,很難吸引讀者。
從群眾化、可讀性的方向進行寫作創(chuàng)新,就要以工程本身的亮點作為寫作重點,除了領導宣布開工的簡訊外,還可以通過一系列數(shù)據(jù)和關鍵詞進行鏈接,“本省第一”“全國首創(chuàng)”“難度驚人”等,還可以附上道路線形走向、工程效果圖,或是匯總類似工程的“一環(huán)八射”高速路網(wǎng)等,增加可讀性和趣味性。記者還可以事先深入采訪,挖掘一些有趣的故事,比如勘測中的蛙人、蜘蛛人怎么在水下和絕壁上工作?設計中的難點采用什么妙招解決?只要故事寫得生動又接地氣,具有可讀性,才能吸引大量的讀者。
總而言之,時政新聞在報社媒體中占有非常重要的版面,時政新聞寫作的創(chuàng)新也有利于新形勢下報社媒體企業(yè)的改革創(chuàng)新和可持續(xù)發(fā)展。因此,時政新聞的寫作要更趨于群眾化,根據(jù)群眾信息獲取的需求,在時政新聞寫作的理念與技巧上有所創(chuàng)新,讓時政新聞具有可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