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治鵬
(西北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甘肅蘭州 730030)
東漢和帝、安帝以后,士人的入仕之路被世家大族、豪強地主所壟斷,士人只有通過舉薦方能有機會步入仕途。“自和、安之后,世務游官,當塗者更相薦引”[1],而王符出身低下,本身就被鄉(xiāng)人所賤,因此有志操、滿腹才華的他始終沒有升進,憤懣不平之下,便寫書以抒其志。“志意蘊憤,乃隱居著書三十余篇,以譏當時失德,不欲彰顯其名,故號曰潛夫論?!蓖醴紊系氖б?,令他對當世厭倦,進而著書針砭時弊,批評時政,以顯露自己的治國思想,希望引起統(tǒng)治者的重視,改善統(tǒng)治措施,使人民擺脫艱難困苦。
東漢后期,士人們越來越對中央集權的統(tǒng)治感到無力,想尋求精神上的慰藉,尋找其他的治國方略,遂走上了一條與世俗權貴格格不入的道路。東漢后期的歷史顯示出士人對中央權威的失望,他們雖然相信治理國家的主要力量來自于君主,但認為君主如果不能為百姓提供基本的保障,那百姓有權利選擇自己的生活[2]。這些士人提出了自己的主張,試圖通過論說,喚醒天下的百姓,讓百姓通過個人努力,選擇屬于自己應有的生活。王符的思想,也正反映了他矛盾的心理,想維護封建統(tǒng)治,但是仕途坎坷,受到達官顯貴的排擠,有能力也無處可施,想勸諫天下人,為自己而生,謀求自己的生活,可又能得到誰人的認可?于是著書立說,在文章中宣傳自己的思想,希冀引起后世的借鑒。
王符的政本思想體現(xiàn)在政治觀、法制觀、治邊觀和經濟觀等方面。對東漢的吏治和社會風氣進行了猛烈的抨擊,對加強君臣之間、民眾與君主之間的政治溝通提出了一系列自己的選官主張;對于法令廢弛、時世動蕩的社會現(xiàn)實,他提出要以法治國,約法省禁,立法為民,以法治吏;對待邊防松弛,羌人反叛,他提出移民實邊、開發(fā)邊地的平患思想;對于經濟失序的東漢晚期社會,他站在歷史發(fā)展的前沿,提出了推動社會發(fā)展的經濟理論。
東漢和、安之后的社會動蕩不安,政治衰頹,政令不舉,對于世風日下的社會現(xiàn)實,他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張。“國以賢興,以諂衰;君以忠安,以佞危。此古今之常論,而時所共知也。然衰國危君,繼踵不絕者,豈時無忠信正直之士哉,誠苦其道不得行耳。”其政治思想的本質是“尊君重令”,提倡選拔忠信正直之士,主張重用賢才以興國,這一政治思想的提出有著深刻的社會背景。
東漢王朝是以豪強勢力為其政治支柱而建立起來的,他們通過與皇室聯(lián)姻,以外戚身份干預朝政,獨霸仕途,無限制地擴大與鞏固既得的權勢和利益,這便逐漸形成了一套“閥閱取士”的制度[3]。東漢的這一取士弊端此時嚴重暴露出來,世人的入仕之路被世家大族所獨占,他們操控政治,賢才被拒朝堂之外,而達官顯貴子弟卻坦蕩入仕。東漢末年的選官制度已經陷入了絕境,“今以大漢之廣土,士民之繁庶,朝廷之清明,上下之修正,而官無善吏,位無良臣。此豈時之無賢,諒由取之乖實。夫志道者少與,逐俗者多疇,是以朋黨用私,背實趨華?!薄芭e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的社會現(xiàn)狀是這一時期的真實寫照。
鑒于選官制度的弊端,王符提出一系列選官主張和職官考核的思想,通過選拔賢才,讓有能力的人治理國家,公平公正的考核官吏,那么政治自然開明,國家統(tǒng)治才能安定。任人唯賢是他選官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國亂則必以賢而治,選賢舉能是關系到國家存亡的大事。在王符看來,人君治理天下,最重要的事情是“知賢”,人才是為政之本[4],只有充分發(fā)掘人才,使人能盡其才,那必定會達到國治而后天下平。知人善任,唯才是舉必然能選拔出優(yōu)秀人才,但是若沒有與之相匹配的考核制度,就會失去公平,為此王符提出了職官考核思想:“南面之大務,莫急于知賢,知賢之近途,莫急于考功。功誠考,則治亂暴而明,善惡信,則直賢不得見障蔽,而佞巧不得竄其奸矣”。對待官吏的考核至關重要,只有考核公允,方能識別賢愚,辨佞知偽。
王符提出的法治思想,有其深刻的社會現(xiàn)實背景。當時豪強勢力的發(fā)展與特權的形成已經滲透到社會政治生活的各個方面,危機四伏,亂源迭起,任何以“德化”“德教”來企圖“善化”豪強放棄兼并割據,以達到改變現(xiàn)實的目的,都是徒勞的腐儒之論。若沒有嚴格的法律來規(guī)范地主豪強的行為,那么特權勢力就會發(fā)展愈來愈盛,社會混亂的根源必然不能消弭,而德治無法施行,社會就無法安定,人民依舊不能安心從事農業(yè)生產。在東漢末期這一個法制衰敗的時代,社會動蕩,貪官污吏比比皆是,地方割據勢力橫行,王符作為這一時期思治的思想家,批評時政的同時又提出了自己的法治思想,給予統(tǒng)治者治國以重大啟示,值得后世借鑒。
王符的法治思想是其思想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借鑒先秦法治思想的基礎之上而不斷完善,又有所創(chuàng)新。貴勢而不尚獨斷,尚法而不崇尊嚴,任術而不貴陰謀[5]。這是他法治思想獨有的特征,說明在吸收先秦法家思想積極因素的同時,又有了新的建樹,他提出法治思想的核心是“明操法術,自握權秉”,這一論斷是明君治國的先決條件,只有君主掌握好法、術、勢的合理使用,駕馭群臣并且處理好與臣子之間的關系,君明臣賢,而達到國治。
他提出的一系列法治思想,皆是根據東漢末年的社會現(xiàn)狀而闡發(fā)的,混亂的社會現(xiàn)實成為了他法治思想萌發(fā)的現(xiàn)實因素,因而他的法治思想充滿了明確的針對性。針對動蕩的時世,他強調明法禁;針對外戚、宦官擅政,他強調以法制維護皇權;針對官場腐敗,貢舉不實,他強調選官以法令為本;針對官豪侵民,他強調立法以利民為本;針對治民太寬、法令廢弛,他強調要糾之以猛,隆賞重罰;針對執(zhí)法偏護,他強調法無親疏;針對軍紀渙散,他強調以法治軍;針對吏治混亂,他強調法、術、勢合一的統(tǒng)治術[6]。他的法治思想,卻依舊是建立在儒家治國思想的基礎上,主張以德治為主,輔之以刑法,道德教化是主要的目的,而刑法只是讓百姓向善的手段?!暗略A,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導之以德,齊之以禮,務厚其情而明則務義,民親愛則無相害傷之意,重思意而無奸邪之心。夫此者,非法律之所使也,非威刑之所強也,此乃教化之所致也”法治最終的目的是教化民眾,使民親而無相害,達到治世太平的局面。
亂世則思治,思治則必由法律佐之,王符重視立法,而法律卻是規(guī)范人們行為的準繩,只有正義的法令,人民才會擁護它?!皣鵁o常治,又無常亂,法令行則國治,法令弛則國亂”,法令的貫徹與否,決定了法律的權威,而國治與國亂亦是由法令的行與弛所決定的,立法的最終目的是使民安樂,故立法的原則是“利民”。制刑立法“非好傷人肌膚,斷人壽命者也,乃以威懲惡除民害也?!?法治的目的不是為了毀人肌膚,傷人性命,而是為了更好的保護民眾[7],立法的本質在于懲惡,為民除害,讓人民能夠安居樂業(yè)。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實施,而準確的實施與否,往往取決于君主是否賢明。王符也提出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夫國君之所以致治者公也,公法行則宄亂絕,佞臣之所以便身者私也,私術用則公法奪”,國君要想達到天下大治的太平盛世,那么法令一定要公平公正的實施,杜絕奸臣以權謀私的行為,君主與官吏做到了不受私,則法律也就沒有遠近的區(qū)別,就不會出現(xiàn)“刑不上大夫”破壞法律權威的現(xiàn)象。
東漢末年,皇權衰微、外戚與宦官交替執(zhí)政,導致朝政綱紀廢弛,吏治腐敗,法制遭到破壞,邊境不安,世風奢靡,而最底層勞動民眾卻是生活艱難,困厄饑寒。伴隨著社會政治危機的加劇,王符提出的一系列治國理政的措施,闡述了他憂國憂民的政治取向。政本思想觀集中體現(xiàn)了他獨到的政治遠見,針對政令不舉、腐敗盛行,他提出的選官主張和職官考核的思想,有助于選拔賢明之士,推動國家治理的科學化;對于法治破壞,亂象迭生,他提出構建法治社會,實行依法治國。王符的這些治國方略,雖未引起當時統(tǒng)治者的重視,但在思想界卻對后世影響深遠,值得人們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