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俊萍/新疆教育學院思政部
高校育人工作的關鍵課程和中心環(huán)節(jié)是思政課。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思政課改革創(chuàng)新要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tǒng)一”。[1]這對高校思政課教學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方向。2019年8月14日印發(fā)的《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若干意見》中特別強調:要推動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結合,建立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2]因此,各高校對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重視程度與日俱增,實踐教學基地逐步建立并完善,實踐教學育人作用得到充分發(fā)揮,這對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與道德修養(yǎng)的提升,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良性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及現實意義。
思政課實踐教學開展的前提條件是要對概念進行準確無誤的界定。現階段,對其概念的界定暫未達成共識,這也是實踐教學質量不高的一個重要原因。思政課實踐教學的目的是夯實理論基礎,在實踐中將抽象難懂的理論分解,使其具體化、簡單化,用生活中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際升華這些理論知識,提升對理論的內化和認同。因此,要從以下三個方面把握實踐教學的內涵。
在理解實踐教學概念時,不應狹義的理解實踐教學就是從校園、課堂到社會“走一走”“看一看”,將區(qū)域簡單的作為二者的劃分標準。實際上,由于部分高校受種種條件的限制,能夠走出校園、走出課堂的實踐教學少之又少,較為常見的實踐教學形式,例如:集體討論、演講賽、辯論賽、情景模擬、各種大型校內晚會等。因此,思政課實踐教學不僅指的是要走出校園、課堂開展的實踐活動,也指的是校內思政課教學以及校園文化活動中的各級各類實踐。
思政理論知識是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前提和鋪墊。在校大學生會接觸到很多實踐教學,包括除思政課之外開設的社會實踐,不同專業(yè)、不同課程開展的專業(yè)實踐,假期學校組織安排的假期公益實踐等等,這些實踐活動的內容很少涉及思政理論知識,也不能加深對思政課知識的理解,對思想政治理論“入心”“入腦”幫助不大。所以,這部分實踐教學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思政課實踐教學。
實踐教學要實現學生的主動參與體驗,這就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雖然作為成年人的大學生,有權利和能力安排自己的社會活動,但這并不意味著這部分實踐教學是學生完全的自主行為,恰恰相反,這部分實踐教學更需要教師發(fā)揮主導作用,在整個過程精心設計、高效組織,這也是實踐教學有效開展的前提和基礎,是實踐教學必不可少重要組成。
高校在提升實踐教學質量上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還存在一些問題。
首先,學校層面,因實踐教學資金和其他方面的前期投入較多,部分高校實踐教學只停留在“紙上”,心有余而力不足;其次,教師層面,實踐教學一開始,教師腦海中就形成了“出力不討好”的首因效應,導致實踐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參與度不高;最后,從學生層面來看,大部分學生認為實踐教學是課程的硬性要求,就是出去走走看看,不如將這些時間用在專業(yè)知識和技能的學習上,導致實踐教學的質量有待提高。
主觀上:思政課實踐教學內容廣、變化快,而專門針對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培訓不多,缺乏經驗,這就加大了組織和講授的難度。客觀上:高校教師不僅教學壓力大,科研任務也很繁重,教師的實踐和精力大部分都被教學和科研擠壓,擠不出過多的時間專門進行實踐教學的研究。同時,實踐教學還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如:到底什么是思政課實踐教學?實踐教學和理論教學之間的關系?實踐教學的設計、計劃、實施、推進、保障、評估怎樣更加合理?這些問題制約著實踐教學質量提升。
首先,教學管理上,部分高校并未專門出臺針對實踐教學的教學大綱、教育體系、教學計劃、長效機制,導致教學安排的隨機和隨意。從師資隊伍上,各高校思政課教師普遍匱乏,從這只本來就缺乏的隊伍中再建立專職實踐教學隊伍比較困難;其次,關于實踐教學經費的問題,由于實踐教學經費的投入遠高于理論教學。所以,有些高校沒有建立實踐教學的專項經費;有些雖建立了但在經費的管理使用上效率不高;最后,實踐教育基地建設上資源不足、數量不多,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致使教學功能受限。
首先,對教育者的評價機制不健全。思政課實踐教學教師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這些付出沒有統(tǒng)一的考核標準和評價機制,導致教師的參與積極性不高;其次,對受教育者的評價機制不健全。目前檢驗學生實踐教學的效果,往往采用寫心得體會、實踐報告等形式,學生大多上網隨意拼湊,甚至照搬照抄,很難判斷實際教學效果。
思想是社會變革和行動的先導。因此,要從抓思想認識作為實踐教學切入點,提高領導和教師對實踐教育的重視程度。首先,高校領導和教師要“吃透”思政課實踐相關文件、會議精神,充分認識實踐教學在高校人才培養(yǎng)中的重要地位,不斷提升思政課教學質量;其次,高校領導和教師自身必須要與時俱進,轉變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用新的教學理念和思想去培養(yǎng)人、教育人;最后,高校領導要化思想為具體行動,在物資和制度上加大對實踐教學的扶持,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確保實踐教學保質保量進行。
2020年1月7日教育部第1次部務會議審議通過的《新時代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規(guī)定》第二章:職責和要求中,對新時代思政課教師的崗位和職責提出了具體的要求,為全面提高思政課教學質量和水平提供了強大動力。[3]首先,要建設一支綜合能力強的思政課實踐教學專職隊伍,保證他們的精力和時間,研究、創(chuàng)新實踐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其次,思政課實踐教學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理念,不斷擴充自己的知識面,提升理論修養(yǎng)和實踐能力,在社會實踐中提升綜合能力和綜合素質;最后,采取多樣化得思政課教師實踐教學培訓方式,搭建交流平臺、開展實踐鍛煉、增加實踐經驗。
實踐教學的開展中需要各部門通力合作。首先,構建科學的組織管理機制,這是實踐教學順利開展的先決條件。要加強頂層設計,制定統(tǒng)一標準,各職能部門高效配合協調,形成全員參與新格局。建立思政課實踐教學領導小組,指導和監(jiān)督實踐教學日常工作;建立以思政理論課教學部門為主的執(zhí)行機構,具體實施教學計劃;建立結構合理的思政課實踐教學專家咨詢隊伍,指導實踐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并提出解決辦法;其次,健全思政課實踐教學運行機制,建立專門針對思政課實踐教學教師的能力提升、考聘、激勵、保障、監(jiān)督、評價等機制。這些制度將實踐教學的各主體、各環(huán)節(jié)、各部門串聯在一起,形成良性互動機制,促使實踐教學出成績、顯效果。
開展實踐教學十分重要的就是實踐教育基地的建設,只有建立完善的實踐教學基地,配齊教學硬件設施,才能全方位推動思政課教學質量的提升。但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是一項耗資巨大的項目,不是學校單獨就能完成的,這就需要由政府統(tǒng)一組織,將國家機關、事業(yè)單位、各個高校、社會企業(yè)聯合在一起,共同建立實踐教學基地,高校大學生在畢業(yè)前可以到相關企業(yè)進行實習,在實習過程中積累經驗,達到實踐教學目的,形成“課堂+基地+社會”的這種多層次的社會實踐教學體系,從而形成國家、單位、高校、企業(yè)四者互利互惠的模式。通過課堂、校園和社會實踐教學這種循序漸進、相互配合、協同推進的模式,能有效提升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