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昭桐 郅 錦/華北理工大學
近些年來,學習日語的學生逐年增加,修剛曾指出日語專業(yè)已經不能再稱之為“小語種”,而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大語種”、 “大專業(yè)”。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培養(yǎng)下的偏重于掌握聽、說、讀、寫等技能的日語人才已經無法滿足當前中日交流的需要,真正的高精尖人才仍十分稀缺,因此,如何學以致用,如何培養(yǎng)不再拘泥于單詞和文法的理解,而是能夠順利地進行跨文化交際的日語人才是當今無法回避且亟待解決的問題。
具體來說,作為一名日語學習者,會經常聽到老師說“這個句子有語法錯誤”、“這句話翻譯得不地道,不符合日語的表達習慣”、“日語表述不流暢”等等類似的說法。由此可見,在進行漢日翻譯實踐的過程中,在保證語法無誤的前提下,如何避免出現翻譯時生硬和牽強的問題,使所想要表達的內容符合日語語境和日語的表達習慣,是本文將要重點討論的內容。
在學習日語的過程中,學生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背誦單詞和文法上,長此以往就會陷入機械記憶的怪圈,不僅會增加學習的疲憊感,甚至會降低學習日語的熱情,嚴重地影響了學習的質量和進程。由此可見,如果不清楚語言背后所蘊藏的文化,一味地進行機械記憶,效果可以說是事倍功半的。并且在學習日語的過程中,學生在“聽”和“說”這兩項上花費的時間過少,照搬以往學習英語的模式,不敢開口說,害怕說錯,這也是間接地造成學生交流能力偏弱的原因之一。
與此同時,學習日語的動機太過單一,學生的目標往往在于通過等級考試以及順利畢業(yè),那么很多學生都將通過日語考試作為學習的重中之重,忽視自身日語能力的提高和興趣的培養(yǎng)。但是,日語能力考試雖然作為一個檢驗日語學習者水平的一項很重要的考試,它更注重的是學生的“輸入”能力,也就是說從詞匯、文法、閱讀和聽力這四個方面來考察學生的日語水平,它并沒有涉及到學生的“輸出”能力。這也是間接導致學生學習模式化,難以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詞匯和文法是基礎,一定要學會把單詞和相關語法串聯起來記憶。組合記憶時,不僅背會了這個單詞,還了解到了其具體的用法,可謂是一舉兩得的事情。當然,類似于這種在單詞的基礎上進行變化,使之成為語法的情況還有很多,均可以使用這種方法進行記憶。
談及日語的語言習慣,便會涉及到日語的否定表達、曖昧表達、省略現象以及擬聲擬態(tài)詞、敬語的使用情況等。舉例來說,在翻譯“他需要四點鐘左右回來”這句話的時候,如果直接譯為肯定句也沒有任何錯誤可言,但是如果譯為雙重否定的模式會更加符合日語的表達習慣,會更加易于理解。如果可以很好地掌握這些日語的特質,便能譯出地地道道的日語。
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下,大多數的教師會選擇寫板書或播放演示文檔進行教學,但是在涉及到日常的會話時,其關鍵并不在于文法的講解或是詞匯的選擇,而是如何使語言表述能夠符合語言環(huán)境。因此,建立可視化的教學體系是相當必要的。比如說兩人快要分別的時候提醒其多多保重身體,就有不同的表達形式,雖然都是較為日常的表述,一旦誤用的話,不僅暴露了自身語言功底的不扎實,也破環(huán)了說話的氛圍,甚至容易造成對方對自己的誤會。
江波、趙圣花、劉艷偉提出了可視化日語語法教學輔助體系研發(fā)的初探,在探討會話類問題的教學模式時,我想也同樣適用,因為日語學習者往往會對動漫和影視劇深感興趣,如果通過截取日劇或動漫中的片段來輔助教學的話,學生不僅會了解到具體的語言使用環(huán)境,還會增加日語的學習興趣。在情景化學習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是課堂的主角,不僅可以深入角色,學習日本人的思維方式、交際風格,還可以通過大量的對話練習糾正自己的語音語調,有利于在語言上和文化上產生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
語言的學習貴在運用,有的時候可能一天不練習,就會加深對它的陌生感。自己單獨練習,效果往往不佳,由于自己也不知道表述的是否地道和正確,最后也就不了了之。通過合理地組成學習伙伴,在課堂上無論是對話的練習還是課文的背誦,都會更加地積極主動,課后大家也可以互相探討彼此的優(yōu)缺點,逐漸改善不足之處,無形中提高了自身的翻譯和交際水平,與此同時也會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自己的日語自信。
大膽的試想一下,如果建立一個日語的批改網站,它的功能不再局限于作文的批改,而是擴展為不同語境下的詞匯、句群、段落乃至作文的批改。不僅如此,在修改意見上若能提供翻譯理論的指導,類似題目的翻譯技巧、較為固定的套用模式還有經典譯文等內容的話,會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語法觀,使大部分的學生能夠自覺糾正和更改語法使用不當的情況。
可以說批改網站的建立為學生與老師之間架起一座橋梁,不僅緩解了教師的課后負擔,它也適時地緩和了學生寫好本文后無所適從又不敢貿然交給老師的局面。通過批改網的批改,先讓自己了解到哪些地方措辭不當、語言運用不規(guī)范,提醒學生主動認識和更改自己的文本,有助于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
如今網絡飛速發(fā)展,各類有關學習的應用軟件五花八門,應運而生。它不僅形式多樣、內容豐富、而且更新速度快,填補了教材上的知識空缺,為學生開辟出了新的學習途徑。比如說滬江日語,人民網(日文版),日語之聲等,在提倡時間就是金錢的當下,如何高效的利用好自己的碎片化時間也是一門學問。
比如說在涉及到流行語的翻譯時,如何既能表達出原句的含義又能貼近日本大眾的生活并非易事。通過學習這些當下的熱門軟件,不僅可以了解到最新的資訊和新聞,還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敏銳度。語言是文化的一面鏡子,在社會發(fā)展的過程中,語言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通過學習這些最新資訊,在翻譯時遇到一些流行詞或者熱點內容就不會再感到局促不安了。
中日兩國一衣帶水,文化交流的歷史悠久,人們往往會出現“理所當然”的想法,這樣的想法易導致文化上的誤判,甚至是文化摩擦。要提高語言的駕馭能力的同時,交際雙方必須了解甚至熟知彼此社會、文化規(guī)則和背景,這樣才能達到有效交際的目的。因此,希望本文所論述的在漢日翻譯實踐的過程中提高翻譯能力的幾種方法可以幫助交際活動的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