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爽 徐 蘭 張 靜 王 朋
(濟寧醫(yī)學院第二臨床醫(yī)學院 濟寧 272067) (濟寧醫(yī)學院圖書館 濟寧 272067)
隨著互聯(lián)網時代的到來,線上教育改革成為必然趨勢?!坝暾n堂”作為新型智慧教學工具,由學堂在線和清華大學教育辦公室共同研發(fā)推出[1],其通過PowerPoint和微信結合,增加課堂上師生互動交流,實現(xiàn)課外教師將視頻、語音、課件等學習材料推送至學生手機上一系列功能[2],使課前、課中、課后每個階段都能實現(xiàn)合理智能化應用[3]?,F(xiàn)已有學者對“雨課堂”在醫(yī)學信息檢索[4]、有機化學實驗[5]、人體解剖學[6]等醫(yī)學高校課程中的教學效果進行研究。目前圖書館培訓分為線上和現(xiàn)場培訓,線上內容包括在線培訓以及圖書館利用微博、微信等方式為學生傳播圖書館相關知識,現(xiàn)場培訓則是圖書館利用專題講座[7]等形式對學生進行授課,廣大學生、讀者對圖書館培訓有著濃厚的興趣[8]。本研究將“雨課堂”運用到圖書館單次培訓中,對圖書館培訓教學改革進行探討。
將2019-2020學年第1學期圖書館單次培訓實踐總體分為兩種教學類型:“雨課堂”和傳統(tǒng)教學組,分別有多組。從兩種類型教學組中各隨機選取1組作為此次研究對象,其中“雨課堂”教學組每組單次培訓學生人數為55人,傳統(tǒng)教學組為56人。
“雨課堂”教學組教師需要課前在PowerPoint上安裝“雨課堂”軟件,在微信中關注“雨課堂”公眾號,點擊進入“我的課程”界面,填寫個人信息,點擊“我要開課”創(chuàng)建班級,獲得“雨課堂”二維碼和課堂密碼。
3.1.1 課前 教師將事先創(chuàng)建好的“雨課堂”班級二維碼或課堂密碼投放在教室黑板屏幕上,學生通過微信掃碼或輸入課堂密碼進入教師創(chuàng)建的“雨課堂”班級。
3.1.2 課中 學生加入“雨課堂”班級后,教師可查看本次課程的實到人數,掌握出勤情況,以便更好地開展教學。教師使用PowerPoint講解課程內容時,學生手機會收到實時提示。點擊進入課堂后可觀看與教師授課內容同步的課件。每頁課件均有“不懂”或“收藏”選項,教師可獲得相關數據,著重講解。此外“雨課堂”還有投稿、彈幕、隨機點名、隨堂測試等功能[9]。在教師授課過程中,學生如有疑問可以圖文或視頻形式發(fā)送信息,教師手機端微信會收到反饋,可使用投屏功能投影到大屏幕上。教師開啟彈幕功能后,學生手機端會收到提示,可將課程中不懂的知識點發(fā)送彈幕,教師解答彈幕中問題,學生之間也可互相討論,實現(xiàn)較好的互動,提高教學效率[10]。隨機點名功能可以集中學生注意力,教師可使用該功能提問學生回答問題,使學生鞏固知識并提高學習效率。隨堂測試能檢測學生對知識點掌握程度,教師可查看學生答題情況數據,包括題目正確率以及不同選項的選擇人數,從而有所側重地講解課程內容,調整學習進度,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3.1.3 課后 學生可對“不懂”或“收藏”的課件進行回顧,復習過程中若有疑惑或遇到難題可在“雨課堂”線上平臺反饋給教師,進行實時溝通。教師可在平臺上發(fā)布習題或試卷,學生手機端查看課堂考試以及習題信息,對錯題進行及時復習。此外學生還可在平臺上寫下個人學習心得。
教師使用常規(guī)教學模式,利用多媒體將知識內容轉換成課件放映PowerPoint,與“雨課堂”教學組所用課件相同,采用舉例、演示、放視頻等形式。學生課堂聽課,按照教師提示在計算機上進行相關操作。
4.1.1 方法 通過課堂測驗方法對“雨課堂”和傳統(tǒng)教學組進行教學效果測評,測驗內容相同,包括6道單選題、4道多選題,每道題10分,總分為100分,測評形式為開卷考試。“雨課堂”教學組測試成績?yōu)?0、80、90、100分的學生占總比分別為1.82%、5.45%、9.09%、83.64%。傳統(tǒng)教學組測試成績?yōu)?0、50、60、70、80、90、100分的學生占總比分別為1.79%、3.57%、3.57%、17.86%、23.21%、21.43%、28.57%。計量方法采用配對t檢驗,結果用平均值+標準差(x±s)表示,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坝暾n堂”教學組測試成績?yōu)?7.45+6.45,傳統(tǒng)教學組測試平均成績?yōu)?3.21+16.08,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4.1.2 結果分析 課程時間、隨機選取等因素導致兩次對比課程學生數量不同,但通過教學對比測試,在教學人員、課程知識、所用課件、測試試題相同的情況下,“雨課堂”教學組最低分及平均成績均明顯高于傳統(tǒng)教學組,表明“雨課堂”教學組成績優(yōu)于傳統(tǒng)教學組,“雨課堂”對圖書館單次培訓課程有幫助。有很多學者已對“雨課堂”進行研究,但本次實踐與大多數研究有所不同。大多數學者都是對一門課程進行長時間實踐,學生進行一學期的學習,最后通過測試方式判斷實踐結果,測試內容也大有不同。而本研究是針對圖書館教育進行的單次培訓實踐,學生只需學習1個學時的課程,課程結束即進行測試,不僅節(jié)約教師和學生時間,也便于得出實踐結果。但該方式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學生不能及時掌握“雨課堂”使用方法,上課使用手機容易分散注意力,浪費課堂時間,學習效率降低。
4.2.1 概述 針對“雨課堂”教學組上課情況,課程參與學生填寫相關問題調查問卷。問卷內容包括12道單選題、1道填空題。發(fā)放問卷共計44份,回收有效問卷44份,有效回收率100%。部分問卷內容、答案選項及占比,見表1。
表1 問卷調查內容、答案選項及占比(%)
4.2.2 分析 結果顯示學生對“雨課堂”授課方式反響良好,大部分學生能夠積極接受這一授課方式,認為其能夠提高學習興趣,整體效果值得廣大高校推行并實施。雖然“雨課堂”這一授課方式有很多優(yōu)點,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PowerPoint課件在手機上的界面只能顯示成豎屏,授課界面內容較單調;微信運營一旦調至后臺“雨課堂”便退出,要進入學習需重新打開“雨課堂”公眾號等。
5.1.1 控制課堂時間 要熟練把控課堂時間,爭取使每分鐘都有價值,利用“雨課堂”不同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注意力[11],從而提高其學習效率。
5.1.2 引導學生參與 教師可在課件中穿插課上測試和現(xiàn)場設計題目等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加深對知識點的掌握,提高學生課程參與度,從而高效完成學習任務[12]。
5.1.3 重視課后反饋 積極進行教學數據分析,及時回復學生問題。開展教學效果調查,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和個人授課情況,認清自身不足和優(yōu)勢,以便更好地運用“雨課堂”進行授課。
5.2.1 融入課堂,而非被動參與 學生要緊隨教師教學思路,盡快適應“雨課堂”教學模式,積極融入課堂,熟悉上課流程,努力配合教師工作。主動了解“雨課堂”及上課內容[13],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5.2.2 做好學習筆記,及時提問 學生要認真學習課堂知識,利用好“雨課堂”的學習日志和收藏等功能,標注課上知識重點、難點,做好學習筆記,若教師講授內容不能理解時要及時提問。
5.2.3 配合教師授課 積極配合教師采用“雨課堂”授課方式,更快、更高效地學習課程知識,提高課堂時間利用率。
將“雨課堂”運用到圖書館單次培訓中,對圖書館今后的培訓起到積極促進作用,也促使傳統(tǒng)圖書館信息素養(yǎng)教育授課方式發(fā)生轉變。未來圖書館信息素養(yǎng)教育將進一步注重培訓的智慧化、讀者的個性化和內容的交互性,學生在培訓全過程的滿意度和情感體驗將成為信息素養(yǎng)教育研究的方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