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尚文
摘?要:隨著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出臺,我國高校紛紛啟動了課程思政建設的探索與實踐。如何增強哲學通識教育課程思政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是事關哲學通識教育課程的育人質量的重要課題之一,必須認真加以解決。筆者從課程思政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兩個方面闡述了增強哲學通識教育課程思政教學針對性的途徑,并且從教學原則、方法傳授、教學法改革三個方面探討了如何增強哲學通識教育課程思政教學的實效性。
關鍵詞:哲學通識教育;課程思政;針對性;實效性
中圖分類號:G650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5995(2020)07-0082-05
教育部出臺《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要求全國所有高校、所有教師、所有學科專業(yè)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所謂“課程思政”,是指將思政教育貫穿人才培養(yǎng)體系,讓所有課程都承擔好育人責任,使各類專業(yè)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隱性教育與顯性教育相統(tǒng)一,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目前,我國越來越多的高等學校已經把哲學通識教育視為人文素質教育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并將哲學導論、邏輯與批判性思維等哲學通識教育課程作為全校所有專業(yè)和所有學生的必修課來開設。在這種課程體系越來越普及的情況下,如何增強哲學通識教育課程思政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已經成為事關哲學通識教育課程的育人質量的重要課題之一,必須認真加以解決。
一、增強哲學通識教育課程思政教學的針對性
一切課程思政教學都必須講求針對性,沒有針對性的課程思政教學是盲目的。哲學通識教育課程的教學內容十分豐富,其所涉及的哲學理論本身博大精深,所用的教學時數卻相對較少,而且它需要回應和解釋的現實問題日益多樣化和復雜化。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一個哲學教師要想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并且實現課程思政的育人目標,那么他就必須特別注重增強哲學通識教育課程思政教學的針對性。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大體上講,哲學教師可以從課程思政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兩個方面著手來增強哲學識教育課程思政教學的針對性。
第一,優(yōu)化哲學通識教育的課程思政元素,增強課程思政教學內容的針對性。
就教學內容而言,哲學通識教育課程涉及哲學的自我理解、生活基礎、思維方式、主要問題、基本派別、歷史演變、邏輯基礎、批判性思維等眾多理論板塊,不僅每一個理論板塊的哲學知識都很豐富,信息量非常大,而且每一個知識要點都或多或少地蘊含著相應的課程思政元素。因此,任何哲學教師都難以在教學時數十分有限的情況下把所有的知識要點及其所蘊含的課程思政元素面面俱到地傳授給學生。為了實現哲學通識教育課程的育人目標,哲學教師必須優(yōu)化整合各種課程思政元素,使它們形成一整套具有針對性的課程思政教學內容。當然,優(yōu)化整合課程思政元素并非簡單地意味著可以隨意降低課程思政要求、減輕課程思政任務,而是要精煉課程思政教學內容,增強課程思政教學內容的針對性,為學生更好地提供優(yōu)質的課程思政資源。
在精練課程思政教學內容時,哲學教師不能簡單地從思政理論課的教學內容中選取某一部分內容來代替哲學通識教育的課程思政教學內容,而應該清楚地認識到它們二者之間的差異:前者是系統(tǒng)化、理論化、專業(yè)化的思政內容;而后者則是在哲學基礎知識中所蘊含的零散性的非專業(yè)化的思政內容。哲學教師在備課時應當深入挖掘整理哲學通識教育課程思政教學的基本內容,并且在講授哲學知識的同時對學生自然地進行課程思政教育。哲學教師在精練哲學通識教育課程思政教學內容時應當自覺遵循兩個基本原則:一是要貫穿哲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尤其是要貫穿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做到以哲學的活的精髓來鑄魂育人;二是要根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需要來遴選精煉課程思政教學內容,做到以具有針對性和說服力的課程思政理論來開展課程思政教學。在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代,哲學教師在優(yōu)化課程思政元素時尤其應當著重結合中國國情和民情凸顯以下三個方面的課程思政教學內容:首先,要自覺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來鑄魂育人,教育引導學生了解中國國情和民情,增強學生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情感認同;其次,要努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引導學生把對國家、社會、公民的價值要求內化為精神追求、外化為自覺行動;最后,要盡可能加強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造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傳承中華文脈,增強文化自信、創(chuàng)新意識、理想信念和家國情懷。
第二,選擇適合教育對象的教學方法,增強課程思政教學方法的針對性。
一般來說,哲學的人文性以及它注重概念思辨和邏輯分析的思維特點決定了哲學通識教育課程思政教學適合采用以“精講”為主、強化學理論證和思想闡釋的教學方法。哲學教師應當對自己所精煉的課程思政教學內容在“曉之以理”上下功夫,力爭結合相關哲學理論把思政道理講清楚、講透徹,做到以理服人。馬克思曾經說:"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9馬克思的這一說法對于哲學教師搞好課程思政教學來說是頗具指導意義的。只要我們抓住了哲學通識教育課程的根本,把遴選和精煉出來的課程思政內容講清楚、講透徹了,哲學通識教育的課程思政理論就能說服學生、掌握學生。
然而,要想把優(yōu)質的課程思政資源供給學生,并且把精煉的課程思政教學內容講清楚、講透徹,哲學教師僅僅采用一般性的“精講”方法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注重在了解學情的基礎上選擇適合教育對象的教學方法因材施教,有針對性地開展課程思政教學。不僅精煉的課程思政教學內容必須針對學生的現實問題,增強課程思政教學內容對現實問題的理論解釋力和指導力,而且所采用的課程思政教學方法也必須針對學生的思想特點,精準而有效地化解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種思想障礙。
一方面,哲學教師應當認真研究學情,了解和掌握自己的教育對象,這是增強哲學通識教育課程思政教學的針對性的前提。當代大學生生活在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代,他們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和國際環(huán)境正面臨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思想認識上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新困惑和新問題。作為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時期的青年,當代大學生具有思維敏銳、思想活躍、知識面廣且更新速度快、求真創(chuàng)新意識強烈、獲取信息迅速等諸多優(yōu)點,同時他們又往往存在著生活閱歷和社會經驗淺薄,思想方法簡單片面,注重技術性而輕視人文性,慣于經驗積累而疏于理論學習,行事激情有余而理性不足、逆反心理強等諸多缺點。了解和掌握他們身上的優(yōu)點和缺點對于哲學通識教育課程思政教學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有助于哲學教師因材施教,幫助他們揚長避短,快速成才。哲學教師除了應當充分了解和掌握當代大學生所具有的優(yōu)點和缺點之外,還應當充分了解和掌握他們所面臨的共同思想問題和生活問題,并深入分析他們各自因受不同的家庭、社會和個人環(huán)境影響而具有的個體性差異問題。只有認真研究學情,盡可能了解和掌握教育對象,才能有針對性地開展課程思政教學,為達成哲學通識教育的育人目標打下良好的基礎。
另一方面,在認真研究學情和了解教育對象的基礎上,哲學教師應當遴選適合不同教育對象的課程思政教學方法,并結合自己所講授的哲學原理和哲學觀點幫助學生分析、解釋和掌握相關的課程思政內容,化解他們的思想問題和現實問題。教育對象在思想上和生活中所遇到的那些具有共性的問題是矛盾的普遍性一面,哲學教師可以采用一般方法來加以解決,然而不同教育對象所遇到的具有個體化差異性的問題是矛盾的特殊性一面,哲學教師又必須使用不同的特殊方法予以解決。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使用不同的方法解決不同的矛盾,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個方法論原則,哲學教師不應該簡單地采用“胡子眉毛一把抓”的方法,而應當自覺地把馬克思主義的這一方法論原則貫徹到自己的課程思政教學中去,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因勢利導,增強哲學通識教育課程思政教學的針對性。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fā)揮哲學通識教育的價值引領作用。
二、增強哲學通識教育課程思政教學的實效性
各類課程思政教學都必須講求實效性,沒有實效性的課程思政教學是徒勞的。哲學通識教育課程思政教學不僅要增強針對性,而且要增強實效性。哲學通識教育課程思政教學的“實效性”問題與其“針對性”問題是密切相關的。增強哲學通識教育課程思政教學的針對性是增強其實效性的前提,而增強哲學通識教育課程思政教學的實效性則是增強其針對性的目的。當今社會日益泛濫的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使得學生傾向于注重科學技術的工具性和可操作性,輕視包括哲學在內的人文學科的思想性和精神性,加上哲學探討的主要是一些與社會現實保持一定距離的抽象的理論問題,它的邏輯分析和概念思辨在處理思想認識問題時往往又不如自然科學和技術在處理物質現實問題時那樣直觀有效,尤其是在哲學概念、哲學原理、哲學觀點的抽象性與現實世界的實際問題的具體性之間存在著巨大反差,很容易弱化哲學理論對實踐活動尤其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解釋力,從而影響哲學通識教育的課程思政效果和育人質量。增強哲學通識教育課程思政教學的實效性是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關鍵,只有抓住這個關鍵,才能提升人才品質。
如何增強哲學通識教育課程思政教學的實效性呢?哲學教師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進行課程思政教學。
第一,必須在課堂教學中貫徹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原則,使哲學通識教育課程的基本原理、思政內容與客觀實際相結合。理論聯(lián)系實際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個根本原則,也是增強哲學通識教育課程思政教學的實效性的根本途徑。雖然哲學的基本原理及其所蘊含的思政內容是抽象的、普遍的,但是抽象性寓于具體性之中,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哲學通識教育課程思政教學必須盡可能地使抽象的、普遍的哲學原理及其所蘊含的思政內容與具體的、特殊的客觀實際相結合,不僅要與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各種各樣的思想問題相結合,以便化解他們心中所產生的思想困惑,而且要與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相結合,以便回答在新時代中國社會實踐中所產生的一切熱點難點問題。黑格爾曾經說:"哲學并不站在它的時代以外,它就是對它的時代的實質的知識。"[2]56馬克思也曾經說:“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盵3]220哲學教師在新時代肩負著鑄魂育人的新使命,更應該聯(lián)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個最大的實際,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新時代精神的精華傳遞給廣大青年學生,使他們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理論只有聯(lián)系實際才能產生巨大的物質力量,理論一旦脫離實際就會變成空洞無用的教條。毛澤東同志曾經非常嚴厲地批評過教書不能把理論與中國實際聯(lián)系起來的錯誤做法,他指出:“教哲學的不引導學生研究中國革命的邏輯,教經濟學的不引導學生研究中國經濟的特點,教政治學的不引導學生研究中國革命的策略,教軍事學的不引導學生研究適合中國特點的戰(zhàn)略和戰(zhàn)術,諸如此類,其結果,謬種流傳,誤人不淺。在延安學了,到富縣就不能用?!盵4]798毛澤東同志對這種理論脫離實際的批評對于從事哲學通識教育課程思政教學來說仍然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值得廣大哲學教師認真加以體會。哲學教師只要始終貫徹執(zhí)行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原則,就能抓住課程思政教學的根本,就能切實有效地發(fā)揮哲學通識教育的價值引領功能,就能極大地增強立德樹人成效。
第二,必須加強方法傳授,教會青年學生以哲學尤其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立場和觀點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提高他們的哲學水平和認識能力。哲學教師不僅要對青年學生進行哲學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觀點等知識傳授,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加強對青年學生的認識能力、實踐能力和思政素質的培養(yǎng)。哲學既是世界觀,也是方法論。加強方法傳授也是培養(yǎng)青年學生的認識能力、實踐能力和思政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常言道:“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苯虝嗄陮W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遠比教會他們認識和解釋某個具體問題的現成答案要重要得多。加強方法傳授,教會學生用哲學原理尤其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來觀察、思考和研究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的方法,乃是增強哲學通識教育課程思政教學的實效性的一個重要途徑。青年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一些令他們在思想上感到困惑不解的疑難問題,往往不是因為他們所學到的哲學基本原理和基本觀點不能滿足他們化解疑難問題的需要而造成的,而是因為他們尚未完全掌握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存在著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主觀性和表面性所造成的。哲學教師應當根據青年學生的思維特點加強哲學思維方式和方法的訓練,教會他們掌握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哲學方法,使相關的課程思政內容內化為他們的哲學態(tài)度,外化為他們的正確行動。只要哲學教師教會青年學生真正掌握和運用正確的哲學方法,就能有效地發(fā)揮哲學通識課程的價值引領和知識傳授的雙重功能,極大地增強課程思政教學的實效性。
第三,必須改進教學方法,探索新形勢下增強哲學通識教育課程思政教學實效性的新形式、新手段和新路徑。增強哲學通識教育課程思政教學的實效性還有賴于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的不斷改進。首先,要合理使用現代信息教育技術手段,揚棄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方法。在互聯(lián)網時代,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和人工智能的出現,多媒體、智慧教室等現代信息教育技術在課堂教學中得到了廣泛使用,極大地增加了課堂教學的便捷性、規(guī)范性和全面性,同時也增強了教學內容的直觀性、具體性和形象性。一方面,現代信息教育技術提供了適合青年學生思維特點的課程思政教學手段,哲學教師應當對之充分加以利用,以增強課程思政教學的效果;另一方面也要防止出現因為過度使用現代信息教育技術而完全拋棄或者否定傳統(tǒng)課堂教學方法的片面傾向。畢竟哲學通識教育的人文性決定了其課程思政教學不能完全依賴于現代信息教育技術,哲學教師應當揚棄傳統(tǒng)課堂教學方法,主動舍棄效率低下的課堂教學方法,繼續(xù)使用仍然行之有效的課堂教學方法。實踐證明在傳統(tǒng)課堂教學中采用的“填鴨式教學”、“獨白式教學”等教學方法收效甚微,應當慎用;但是在傳統(tǒng)課堂教學中所采用的“啟發(fā)式教學”、“情境教學”等教學方法仍然值得充分肯定。其次,要采用“交互主體性”(inter-subjectivity)的教學理念指導教學活動,放棄用“單極主體性”的教學理念指導教學活動。教師與學生是同一教學供需結構上的雙重主體,他們在教學活動中是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就“教”與“學”的兩極結構而言,如果像傳統(tǒng)課堂教學那樣片面強調教師在供給側結構上的主體性,則很容易導致對課程思政內容的“灌輸式”、“說教式”教學,最終會使課程思政內容變成僵死的教條,而不能使之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如果片面強調學生在需求側結構上的主體性,則又很容易導致對課程思政內容的盲目性、零散性、被動性教學,最終會使課程思政內容隨意化、碎片化。只有在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之間呈現出協(xié)調一致的交互主體性,才能切實增強哲學通識教育課程思政教學的實效性。最后,要綜合運用各種教學形式和教學手段來完善哲學通識教育課程思政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增強教學效果。教學形式和教學手段是多種多樣的,哲學教師應當根據不同的課程思政內容和教學環(huán)節(jié)選擇和使用不同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手段,例如哲學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課程思政內容設計使用專題討論、觀點辯論、主題演講、思政體會寫作、參與思政調查和社會實踐等教學形式。只有綜合運用多種教學形式和教學手段來完善教學環(huán)節(jié),才能使青年學生在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中收獲理想的課程思政效果。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黑格爾. 哲學史講演錄(第一卷)[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3]馬克思,恩格斯.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毛澤東. 毛澤東選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On promoting the target-oriented-ness and efficiency of teaching IPO liberal arts philosophical courses
Dong Shang-wen
(School of Philosophy,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74)
Abstract: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Guidelines for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have been launched in Chi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ow to enhance the pertinence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the course of philosophy general educa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issues concerning the educational quality of the course of philosophy general education, which must be solved seriously. The author expounds the ways to enhance the pertinence of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hilosophy general education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contents and teaching methods, and probes into how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philosophy general education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teaching principles,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method reform.
Keywords:General education in philosophy; Curriculum thought and politics; Targeted; effective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