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懿 石 佳
南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論語》以“學而篇”為開篇,朱熹曾評此篇為“乃入道之門、積德之基、學者之先務也”,[1]而開篇首字恰為“學”字!因此,欲探其義,則不得不正本溯源,且看下文。
“學”字因其有著豐富而深刻的意蘊,而歷來為學者所推敲。譬如: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注解“學”字道:學之為言效也,即“學”是指后覺“仿效”先覺。李征在《論語新解》中從字根分組角度闡釋“學”的意旨,指出:“學”(學)是會意字,“從臼從爻從宀從子,四個字根分三組會意,表示孩童在室內學習用雙手演算算籌”,[2]此處“學”的本義便指學習;鄧球柏從《說文解字》找到依據(jù),認為訓“學”為“覺悟”,覺悟是修身的內省境界,因而“學”是指修身內省。
在筆者看來,朱熹的“效法”之解釋說白了就是照著別人的做法去做或學習別人的長處,這就缺少了一個內化的過程,終究只是“邯鄲學步”。李征從字根分組的角度解釋,只強調了一個動作過程,沒有指明學習的源頭或自身主動與否。相比于前兩者,筆者更推崇后者的觀點,即認為“學”乃覺悟之義,即指修身內省。修身乃“平天下”之基礎,而“學”乃“孔門第一義”,二者地位正相契合。
清初學者黃百家在《求仁篇》中言:“孔門之學,莫大于求仁。求仁之外,無余事矣”,可見“學”的內容為“仁”。今有傅佩榮在《論語的智慧》中認為“學”的內容為“傳統(tǒng)”,包含典籍和技能兩方面。前者以“仁”為學之內容,固然不錯,但卻把孔門之“學”范圍縮小,只涉及抽象的部分層面。傅佩榮先生的觀點則摒棄了只關注抽象的部分,兼顧了抽象與具象的統(tǒng)一。
在前人探討總結的基礎之上,筆者傾向于二者觀點的融合,即認為“學”的內容包括以下三點:一為道德的修養(yǎng),二為典籍的學習,三是技能的學習,這三者由后而前起到基礎性保障意義。
作為“學”的內容之一--“道德的修養(yǎng)”,其精髓就在于以“求仁”為最高目標?!秴问洗呵铩吩疲骸翱鬃淤F仁”,《孔子家語》中說孔子“汲汲于仁”。這些論述不無道理,孔子及其儒家認為“仁”是美德的集中典范,也是其他優(yōu)秀道德品質的核心,義、禮、信、孝、悌、忠、敬、溫、恭、儉、讓等都有“仁”思想影子,最終歸宿也都為“仁”。
作為“學”的內容之二--“典籍的學習”,其的確立也是有章可循的。典籍是前人思想的結晶,對其養(yǎng)分的汲取可以為“道德的修養(yǎng)”打下基礎。諸如《詩》、《書》、《禮》、《易》、《樂》等此類儒家經典就是很好的養(yǎng)分吮吸的來源。學習它們,可以“興觀群怨”、鑒往知來、立身處世、陶冶情操、提升境界等。
作為“學”的內容之三--“技能的學習”,這就超脫抽象層面,歸于現(xiàn)實,適應實際生活的需要。如六藝“禮、樂、射、御、書、數(shù)”。其中,禮是指包括祭祀、喪冠等在內的禮法,其操作繁瑣,需要耐心學習。樂是指包括鼓瑟、擊磐等在內的樂器演奏,行禮配樂,方添莊重之氣息。射即為射箭,御則指駕車,可做安邦衛(wèi)國之用。書是書法,傳意達情有賴于此。數(shù)是算數(shù),涉及智的層面,在日常百姓生活中也有用處。這些技能適應生活需要,生活問題解決了,方可追求精神層面得更高目標。
考究孔子一生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孔子的一生“棲棲遑遑如喪家之犬”,周游列國就是期望能夠尋找一個可以實現(xiàn)自己治理國家和社會的抱負的機會。而這種機會屬于孔子之前的時代,掌握這種機會的人正是“君子”??v觀孔子學習軌跡以及育人之道等,便可明了:孔子所說的學習之道,就是一種修身之道,通過修身以增加涵養(yǎng),最終達到“君子”的境界。也唯有做到修身,才能齊家、才能治國,最終達“平天下”之目的,說到底其意義也就在于為儒家的終極目標的實現(xiàn)發(fā)揮作用。
探討完前面學的釋義、內容及意義等問題,下面將觸及到富有實質性和開拓性意義的有關怎么“學”的問題。下文將從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方法這兩個角度給出回答。
1.學習態(tài)度:樂學。《論語·雍也》中有這樣的記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即在孔子看來,好學這一學習態(tài)度是必須的,但更高層次的積極態(tài)度應是樂在其中,抱有樂的態(tài)度去學,則學習將會變?yōu)橐粋€的主動性的過程,學習效果也會更加理想。在此方面得到理想印證的是孔子本人和“七十二賢之首”顏淵。孔子自認是一個“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的人,也曾贊嘆顏回道:“賢哉!”,雖居住在簡陋的小箱子中,只有一竹籃飯,一瓢水,“回也不改其樂”,能忍受別人都受不了這種貧困清苦,這便是“樂學”使然。
2.學習方法:學以致用?!傲暋倍嘟忉尀闇亓曋x,然而筆者更推崇“踐習”之義,因為“學”的內容的最終來源就是生活,而生活恰是需要去實踐、去體悟的。唯有將較為機械的溫習深入發(fā)展為靈活的踐習,才能在此之中收獲肉體和精神兩方面的快樂,才能將“學”之內容落到實處。學以致用的重要意義,在《大學》中也有體現(xiàn),“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贝司渲小靶奚怼薄罢摹闭菑摹皩W”中得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