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洪彥
崇禎“漁父義渡伍子胥”青花筆筒
在廣州的一個小拍上,筆者喜獲一件大明崇禎年間的青花人物故事筆筒。該筆筒器高18.9、口徑10.6 厘米,直壁直口圓桶狀。筆筒頸部及足上方各有一圈雙弦紋夾忍冬草暗刻紋,足底露胎,略內拱,胎質細密堅白,且有明顯竹刀旋刮痕。中間繪青花山水人物圖案。遠山近水、瀑布、小舟、魚鱗狀萱草、左右漂浮的“括號云”、崖邊合歡樹、遠方城垛形花紋。寥寥幾筆勾勒出生動的上身長下身短的人物造像,寬袍大袖的衣裳飾有※ 花紋。整個筆筒釉面白中閃青,青花藍中泛紫、青翠艷麗。其已開康熙青花瓷器緊皮亮釉、墨粉五彩之先河。該筆筒所有特征,皆符合明末崇禎青花瓷器之特征。這是一件獨具文人雅士氣息的達官貴族文房用器,路份挺高,值得收藏。
說實在的,當時見到這件筆筒時,心情有些激動,相同紋飾的筆筒,筆者在16 年里僅見過兩件,這是第二件!參拍時自己心里還是蠻緊張的,好在有驚無險,順利拍下。拍賣方介紹說,筆筒上畫的戲劇人物是八仙故事,一個是呂洞賓、一個是鐵拐李。背劍的都成了呂洞賓,這也不稀奇了。其實不然,這畫片是有史可查的古代“三個無名英雄”中的一個:漁父義渡伍子胥的故事。
據史料可查,歷史上三個無名英雄的故事:一是不圖報恩、好心勻飯施舍給“漢初三杰”之一的“兵仙”韓信吃的“漂母”,一飯千金的典故即由來于此;二是慧眼識珠、認為西漢開國功臣張良“孺子可教”、圯橋進履傳授其兵法的“黃石公”;三是視金錢如糞土、義渡伍子胥(公元前559 ~公元前484,楚國人,吳國大夫、軍事家)的漁翁,也稱“漁父”“江上丈人”者。
該筆筒的畫面正是提魚的漁翁和背劍的伍子胥?!稏|周列國志》載:公元前552 年,楚平王寵小人、聽讒言,先后把伍子胥的父兄伍奢、伍尚殺掉。伍子胥得到兇信后,準備逃往吳國借兵報仇。其逃至陳國與吳國相鄰的昭關(今天的安徽省含山縣西北,當時還是楚國屬地)時,如何過關、渡江才能到達吳國國都(今天的江蘇省蘇州市)呢?幾天幾夜不吃不喝不睡覺的伍子胥,連頭發(fā)都愁白了。后來,隱士東皋公將其友人皇甫訥扮成伍子胥的樣子,才使伍子胥蒙混過關。《吳越春秋》載:伍子胥繼續(xù)逃命之際,有一條大江橫亙眼前,危急時刻,在附近捕魚的漁翁二話沒說就將伍子胥渡過江去,逃出了楚兵的追殺。伍子胥為了報漁翁的救命之恩,欲將攜帶價值百金的寶劍贈予漁翁。漁翁生氣道:“我聽楚王令,抓到伍子胥的人可得五萬石粟,且進爵執(zhí)圭。我還在乎貪圖你價值百金的寶劍嗎?”當伍子胥問對方姓名想日后報答時,漁翁道:“你是楚國要捉的賊,我是擺渡楚國罪犯的賊。兩賊相互理解,何必問姓名呢?你是葦中人,我是漁父,富貴不要忘了我?!蔽樽玉惆輨e漁父走了不遠,回頭再看時,漁父已翻船自沉江中了。漁父的大義,使逃到吳國的伍子胥聯(lián)手齊人孫武(《孫子兵法》的作者),一起成就了吳國霸業(yè),被載入史冊。
這件崇禎(1627 ~1644)年間的青花漁父義渡伍子胥的筆筒,距今近400 年了。其保存至今,仍完好如新,真是讓人愛不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