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不打不相識”成就的友情

      2020-11-23 01:41:52
      文萃報·周五版 2020年42期
      關鍵詞:章士釗顧頡剛王震

      友情之中,有一類比較特殊,叫不打不相識。兩個素不相識的人,通過交手,反而發(fā)現(xiàn)雙方志趣相投,心意相通,最后成為好友。這樣的例子,歷史上有不少。通過什么樣的方式相遇,并不重要,關鍵是要有相同的志向和品質。如是,則敵人可以變成知己;如非,朋友亦可以變成敵人。

      冰心與梁實秋

      1923年,冰心的詩集《繁星》《春水》出版后,很快風靡文壇,受到很多文學青年的喜歡,可是梁實秋卻不覺得好。1923年7月,梁實秋在《創(chuàng)作》周刊上發(fā)表了《?骉繁星?骍與?骉春水?骍》一文,批評冰心的這兩部詩集。

      梁實秋告訴讀者:“冰心女士是一個散文作家、小說作家,不適宜于詩;《繁星》《春水》的體裁不值得仿效而流為時尚?!绷簩嵡锏倪@種言論當然是一家之言,但在文壇上卻是一篇醒目的反調文章。當時,冰心在文壇上的聲望比梁實秋高得多,被梁實秋批評得一無是處的小詩,正是很多文學青年模仿的對象。因此,梁實秋的這篇宏論是很難讓冰心服氣的。

      批評文章發(fā)表后沒幾天,梁實秋就踏上了去美國的輪船。在這艘船上,他遇到了冰心。經人介紹,兩人相識,但當時梁實秋認為冰心是“一個不容易親近的人,冷冷的好像要拒人千里之外”。

      到美國后,梁實秋與冰心的交往逐漸多了起來。梁實秋發(fā)現(xiàn)冰心“不是一個恃才傲物的人,不過對人有幾分矜持,至于她的胸襟之高超,感覺之敏銳,性情之細膩,均非一般人所可企及”。從此,兩人結下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友誼。

      1951年,冰心夫婦回國,定居北京,而梁實秋于1949年6月去了臺灣。由于海峽兩岸局勢緊張,兩人中斷了聯(lián)系。后來,梁實秋聽說“冰心和她的丈夫雙雙服毒自殺”,非常悲痛,寫了一篇《憶冰心》,用細膩平和的筆觸回憶了兩人幾十年的友情。

      1972年春,梁實秋才得知冰心依然健在。而后,這篇文章也輾轉到了冰心手里,她看后十分感動。

      冰心期待梁實秋能回大陸看看,結果等來的卻是梁實秋病逝的噩耗。冰心當時已經87歲,她在短短一個月時間里,和淚寫了兩篇悼念文章。當梁實秋的遺孀到北京拜訪冰心時,冰心悲痛地說:“實秋是我的一生知己?!?/p>

      王震與張振漢

      戎馬一生的開國上將王震,幼年家貧,只讀過幾年私塾和小學,自謙為“粗人”,但他一直喜歡讀書,非常敬重知識分子。在他的眾多知識分子朋友中,張振漢是與他“不打不相識”的一位。

      1935年,王震任紅六軍團政委,張振漢是國民黨軍中將縱隊司令兼41師師長,兩人在戰(zhàn)場上不期而遇。張振漢帶著“王牌”41師咬著紅軍從洪湖一直跟到鄂西,放言“活捉賀龍”。然而,6月12日,他和41師卻被賀龍、王震等指揮的紅二、六軍團包圍在鄂西咸豐縣的忠堡地區(qū),成了紅軍的俘虜。

      張振漢被押到王震跟前。他見王震年紀輕輕,一手提馬刀,一手拎駁殼槍,腰束兩顆手榴彈,猜他是個連長,便說:“連長,我想見貴長官……”站在一旁的一營營長賀慶積樂了,告訴他:“這是我們的軍團政委?!睆堈駶h大驚失色。

      張振漢是保定軍校炮科畢業(yè)的高材生,是個博學多識的軍人。王震對他高看一眼,在行軍打仗間隙,經常跟他談紅軍的宗旨和信仰,談他戰(zhàn)敗的原因,幫助他消除不服氣、抵觸的情緒。漸漸地,兩人的關系融洽起來。王震說:“張先生,我知道你帶兵很有一套,你跟我當個觀察員如何?”張答應后,王震把他帶在身邊,時不時問這個連隊怎么樣,那個連長怎么樣,他也坦言回應。對他的意見,王震認為可行的,就立即采納。

      1935年8月,紅二、六軍團回師根據地休整,開辦紅軍學校,但缺少教員。王震和蕭克商量,安排張振漢擔任教員。但有人反對,說打敗仗的人怎么教打勝仗的人?王震解釋說:軍事技術沒有階級性,不管紅軍白軍都可以用,張振漢的長處我們應該利用。張振漢擔任紅校教員后,用自己同紅軍打仗的戰(zhàn)例,將深奧的軍事理論闡述得通俗易懂,受到學員的歡迎。王震一有空就去聽張振漢授課,稱贊他是紅軍學校水平最高的教員。

      后來,張振漢被安排到紅軍大學任教,王震托人買了一套《二十四史》送給他。原來,在長征中,紅二、六軍團進行烏蒙山回旋戰(zhàn)時,一次夜間急行軍,張振漢馱在騾子背上的書箱墜入深澗,其中有他最為心愛的《二十四史》,他惋惜不已。這件事,王震一直記掛在心。張振漢收到這份禮物激動得說不出話來,為有這樣的朋友而感動不已。

      翦伯贊與顧頡剛

      作為唯物史觀派的代表人物,翦伯贊的學術生涯是在與史料派的斗爭中走過來的。與其他史觀派的代表人物一樣,翦伯贊的斗爭矛頭,首指胡適。與此同時,他也沒有放過胡適的弟子——顧頡剛。

      從現(xiàn)有資料來看,翦伯贊在抗戰(zhàn)期間主要對顧頡剛進行了兩次針對性批判。第一次批判反映在1938年出版的《歷史哲學教程》之中。

      翦伯贊在該書中專辟了“胡適、顧頡剛等的見解及其批判”一節(jié)。其中有言:“顧頡剛與其說是一個歷史家,不如說他是一個考據家。他搜集了不少的古代資料并批判了這些資料,但他始終沒有力量寫成一部中國的古史,而結果只是編輯了一部斷爛朝報的《古史辨》。”

      一年半之后的1940年4月,批判再次開始。這次的批判完全是針對顧頡剛個人的。1939年2月13日,顧頡剛在《益世報·邊疆周刊》第九期發(fā)表了《中華民族是一個》,在此文的結尾,他大聲疾呼:“我們從今以后要絕對鄭重使用‘民族二字,我們對內沒有什么民族之分,對外只有一個中華民族!”此文一經發(fā)表,便引發(fā)了抗戰(zhàn)期間有名的關于“中華民族是一個”的學術論爭。這場論爭引起了翦伯贊的關注,他撰寫了一篇題為《論中華民族與民族主義——讀顧頡剛續(xù)論〈中華民族是一個〉以后》。

      他先是指出,顧頡剛把中華民族當作一個問題而提出,在當時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問題這樣的提出似乎就不太正確”。因為,這一命題“就包含著否定國內少數(shù)民族之存在的意義,然而這與客觀的事實是相背離的”。

      這里有必要指出的是,面對唯物史觀派的不斷挑戰(zhàn),史料派往往都會采取置之不理的態(tài)度。與其他史料派代表人物一樣,顧頡剛也沒有對翦伯贊的這兩次批判做出任何的回應。

      改變是在兩人見面以后。根據《顧頡剛日記》,顧頡剛和翦伯贊第一次見面是在1944年5月5日,重慶北碚。這一天,顧頡剛到該地的吉林路開北碚修志委員會議,路遇翦伯贊,并到翦的臨時住處交談。兩天后,翦伯贊又拜訪了顧頡剛,并一起吃了午飯。二人在這期間都談了些什么,如今已不得而知,但從日記所載的“初交而作深談”來看,這次會面當是頗為融洽。此后,因他們的住處相隔并不很遠,故有了時常的走動。總之,自1944年5月到1946年春這段時間,是顧頡剛和翦伯贊關系最為密切的階段。翦伯贊一改之前的批判態(tài)度,主動向顧頡剛“示好”,與其時常來往。與此同時,顧頡剛也不再對翦伯贊置之不理,反而十分推崇他的學術造詣。

      李大釗與陳獨秀

      陳獨秀與李大釗都是章士釗的摯友,在日本期間,均幫助過章士釗在江戶編輯《甲寅》雜志,他倆不斷出入編輯部,卻互不相識。李大釗1914年2月考入日本早稻田大學政治本科。比李大釗大十歲的陳獨秀,此時正在東京的雅典娜法語學校攻讀法語。他對留日學生轟轟烈烈的反袁斗爭態(tài)度消極,剛進入《甲寅》編輯部就寫出了《愛國心與自覺心》一文。雖揭露袁世凱的反動統(tǒng)治,卻擔心:“海外之師至,吾民必且有垂涕而迎之者矣?!?/p>

      這篇文章在中國留日學生中很快引起強烈反響,大都覺得陳獨秀的言論太悲觀了,他竟然認為中國還不如亡國好,甚至變成像印度、朝鮮那樣的國家更好,這在中國留日學生中產生了不良影響。

      李大釗認為應該幫助陳獨秀擺脫悲觀情緒,使他重新以昂揚的斗志投入尖銳復雜的斗爭之中。于是,李大釗寫下《厭世心與自覺心》一文,還給章士釗寫了一封信,希望章士釗能夠代他約見陳獨秀面談。

      這天,陳獨秀來到編輯部,章士釗把《厭世心與自覺心》遞給他說:“你那篇《愛國心與自覺心》引出來的風波還沒有了結呢!”

      陳獨秀沒好氣地將手一擺,拒絕道:“行嚴,此類稿件我不看了,你贊同就發(fā)吧!我還是那句話:一個沒有民主、自由的國家,還不如亡了好!”說罷,拂袖而去。

      但過了幾天,陳獨秀還是仔細閱讀了《厭世心與自覺心》,發(fā)現(xiàn)李大釗的確是抱著與人為善的態(tài)度,既承認自己的傷感起因于對國家任人宰割的反思,又肯定這種反思是出于對國家的“深思摯愛”的表現(xiàn),也指出這畢竟是一種消極的“厭世之懷”,應該予以拋棄,陳獨秀覺得李大釗的批評是符合實際的。

      陳獨秀看完后,精神為之一振,他立刻揮筆給章士釗寫了一份便箋:“來信、大作讀畢,同意和這位大釗先生面談,請安排時間。”兩人一見面,陳獨秀突然激動地向李大釗深鞠一躬說:“我感謝您那篇文章,使我丟棄了消極的情緒,代之而起的是樂觀主義精神!猶如在茫然中又覓到了坦途!”

      這時的李大釗也為找到這樣志同道合的戰(zhàn)友而興高采烈。1915年,陳獨秀、李大釗先后回國,投入了創(chuàng)辦《新青年》的偉大事業(yè)。

      (綜合《炎黃春秋》《北京日報》《百家講壇》等)

      猜你喜歡
      章士釗顧頡剛王震
      新發(fā)現(xiàn)三則顧頡剛佚文考略
      “要是”的作用
      搶著去邊疆的王震
      是我的運氣不好
      做人與處世(2019年4期)2019-04-03 03:17:14
      “辦”“為”和解
      章士釗妙藏態(tài)度
      “慌”與“沒有慌”
      章士釗妙說楊昌濟
      章士釗《柳文指要》出版內情
      文學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4:29
      馮友蘭的沉默
      做人與處世(2014年7期)2014-07-17 06:01:10
      临湘市| 那坡县| 新蔡县| 牟定县| 洛川县| 蒙自县| 永登县| 于都县| 伊川县| 焉耆| 申扎县| 河间市| 邢台县| 石狮市| 南岸区| 临泉县| 吴忠市| 玉门市| 鸡东县| 晋城| 石狮市| 岳阳市| 平凉市| 内江市| 泊头市| 兖州市| 开远市| 顺昌县| 柳河县| 颍上县| 黄骅市| 浦县| 万州区| 灵璧县| 永济市| 河津市| 宜章县| 曲周县| 四子王旗| 长垣县| 乌什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