扈培培
幼兒的攻擊性行為在幼兒園期間是一種較為普遍的現(xiàn)象。幼兒的攻擊性行為如不及早給予糾正引導,對幼兒的發(fā)展將會產生極大的影響。本文主要闡述如何給予幼兒正確引導。
幼兒攻擊性行為
攻擊性行為是幼兒,特別是小班幼兒常見的一種不良行為。攻擊性行為又稱侵犯性行為,侵犯性是指身體上的進攻(打、踢、咬)、言語上的攻擊(大聲叫嚷、叫喊名字、貶低人)以及侵犯別人的權利(如用暴力搶走別人的東西)。
攻擊性行為是幼兒期孩子比較容易出現(xiàn),是一種不受歡迎卻經常發(fā)生的行為。攻擊性行為形成的關鍵期是嬰幼兒階段,這期間,年輕的父母千方百計地滿足孩子的需要,很容易導致孩子占有欲旺盛,稍不如意,就以攻擊手段來發(fā)泄不滿情緒。如果任其發(fā)展到成年,這種攻擊性行為就可能轉化為犯罪行為。只有平時培養(yǎng)他們的愛好和善良的品格,才能鏟除孩子攻擊性行為產生的土壤。
幼兒攻擊性行為的成因
(一)家庭教育模式和家長的教養(yǎng)方式對幼兒攻擊性行為的影響
1.受家庭教育模式的影響。有研究表明,幼兒的攻擊性與家庭教育模式有關。高度攻擊性幼兒大多數(shù)來自絕對權威和過度溺愛類型的家庭,他們都對兒童限制失當。所以說家長過分溺愛、過分要求、過分放任都是造成幼兒攻擊性行為的重要原因。
2.受教養(yǎng)方式的影響。家庭不正確的教養(yǎng)方式是造成幼兒攻擊性行為的重要原因。家庭氛圍和教養(yǎng)方式對幼兒行為影響較大。由于父母工作忙,大多數(shù)孩子由老人帶,此時正是幼兒個體社會化的初始階段,是個性形式的奠基時期。當小孩子不小心摔跤,老人便趕忙說:“都是這條路不好,把我孫子摔倒了,”采用這種方法,時間一久,就養(yǎng)成了一種習慣,無論遇到什么不順心的事,則易怒、發(fā)脾氣,覺得什么都是別人的不對,沒有自己不對的。
(二)幼兒自身的心理環(huán)境影響
1.遇挫折后的反應。事例:游戲時皮皮興高采烈地拿起了玩具與小朋友分享,旁邊的小朋友突然搶走了他的玩具,這時皮皮立即大哭并用手打向了那個小朋友。
綜上可以看出,自己的東西被其他人搶走,對幼兒來說是一種挫折。幼兒遇到挫折之后會情緒反應和行為反應兩者有可能發(fā)生。其中,行為反應常表現(xiàn)為遷怒于別人的攻擊性行為。這是由于幼兒期情緒發(fā)展的易激動性和直接性造成的幼兒情感的不易控制,反應的外部表現(xiàn)就是情緒上的反應和行為上的反應。
2.模仿行為。模仿也是引起攻擊性行為的重要的心理因素。由于兒童辨別是非的能力差,而模仿學習的能力卻很強,因而成人如果用粗暴的方式訓斥孩子,孩子就會學會用同樣的方式對付其他兒童,增強攻擊欲,強化攻擊性行為。
幼兒攻擊性行為的
預防與矯正措施
(一)創(chuàng)設良好的生活環(huán)境
優(yōu)化幼兒的活動環(huán)境,減少環(huán)境中的不利刺激。在投放材料時數(shù)量要充足,以減少孩子彼此為爭搶同一個玩具而產生的矛盾。
(二)提高幼兒的認知水平,促使幼兒行為和認知的統(tǒng)一
幼兒攻擊性行為多與其認知水平較低有著直接的關系,幼兒往往對來自同齡人伙伴的信息以自我為中心作出判斷。如果一個兒童對別人的行為判斷是敵意的,他的行為就會表現(xiàn)出攻擊性,因此,我們必須幫助幼兒童正確認識和同伴的關系,教育幼兒學會寬容的態(tài)度對待同伴。
(三)培養(yǎng)幼兒的交往、合作、分享能力
幼兒時期擁有良好的同伴關系,會有助于幼兒學會更好地在社會上生存,會有助于幼兒以后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
在家庭中,幼兒一般只與家人交往,進幼兒園后,交往范圍明顯擴大了。家長可以讓幼兒自帶玩具,鼓勵幼兒獨立與小朋友交往,在與同伴交往中體會合作、分享的樂趣。
(四)在日常教養(yǎng)中,滲透移情能力的培養(yǎng)
在日常教養(yǎng)中,成人(特別是教師、父母)的言行舉止孩子們都看在眼里,記在心上,反映在行動上。因此,我們要充分抓住幼兒個性品質初步形成的關鍵時期,及時引導幼兒感受理解自己的行為對他人影響的關系,培養(yǎng)訓練幼兒的移情能力。
(五)通過挫折教育,減少幼兒的攻擊性行為
1.正確認識挫折。首先,要讓幼兒認識到挫折存在的普遍性,對幼兒而言,遇到不高興的事時沒有他人的表揚不高興的事也不會消失。其次,師生共同分析挫折產生的原因。找出癥結所在,是幫助幼兒形成正確行為的基礎。
2.正確對待挫折。由于幼兒年齡小,受到生活經驗生活范圍的限制,遇到挫折時,往往會感情用事,所以攻擊性行為會隨之而來。讓幼兒學習一些方法,如轉移法、適當宣泄法等,可以緩沖幼兒的情緒,便可能正確對待挫折,減少攻擊性行為。
(作者單位:山東省東營市廣饒縣西苑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