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秋霆,邱 玲
(1.東莞市麻涌鎮(zhèn)古梅中心小學,廣東 東莞 523133;2.東莞市麻涌鎮(zhèn)大步實驗小學,廣東 東莞 523133)
體育課程標準強調:義務教育階段課程內容和要求應該是基礎性的,具有發(fā)展性的,著眼于學生的終身學習,適應學生發(fā)展的不同需要。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提供必備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良好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敖】档谝弧钡闹笇枷?,就是要著眼于學生的全面健康,即體育課程要著力于促進學生個體在機能、形態(tài)、運動興趣與習慣、技能與心理的全面發(fā)展。
體育是學校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教學是學校體育工作的中心,如何貫徹落實體育課程標準“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通過豐富多彩的學校體育工作,讓學生自主獲取新知識的能力是當前一線體育工作者亟須解決的問題。
小學體育教學內容多樣、形式多樣,具有靈活、多變、豐富、鮮活的特點,富有較強的趣味性和誘導性。小學生往往對體育活動的內容具有濃厚的興趣,他們喜歡模仿和游戲,對自己喜歡的內容,喜歡在教師的帶領下參與其中,特別是喜歡參加一些對抗性的集體活動。所以,基于“健康第一”的思想,體育教師可在教學內容上進行組合,把那些枯燥、乏味的耐力練習和單一的動作練習設置為具有感染力的、略帶刺激的內容,這樣不但可以增強小學生視聽的靈敏度,還可以提高小學生集體的活動效能。比如,耐久跑是體育教學中一項非??菰锏捻椖浚灰處煱呀滩恼莆蘸?,把耐久跑的教材內容改為類似“千山萬水”的情景教學,加上音樂的陶冶,不但可以激發(fā)小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還可以提高小學生練習的興趣和積極性,更符合小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教師可根據(jù)低年齡段小學生的生理及心理特點設計內容,激發(fā)興趣,達到理想效果。義務體育教育課程中,技巧教學占比較大,通過技巧類教學,培養(yǎng)小學生的平衡能力素養(yǎng),發(fā)展靈巧、柔韌等素質。教材前滾翻既是技巧類的基礎動作,又是日常生活中最為常見和有效的一種自我保護方法,這個動作對于成人來說比較簡單,但由于低年齡段小學生活潑好動、自控和理解能力較差,往往不能很好地理解和領會教師所講的“低頭、收腹、團身”等要領,做起動作來不是歪斜,就是團身不緊。筆者在教學中一改以往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采用直觀性教學,把這個教學設置為“我們來拍球”的情景,學生呈圓形,圍繞在教師周邊,教師邊發(fā)口令邊示范,學生跟隨教師一起做站起、蹲下、低頭、收腹動作,然后手抱雙膝,快速蹲下團成球狀,教師則做拍球狀,并發(fā)出“小皮球,跳、跳、跳”的口令。小學生隨著口令做團身跳,興趣特別濃厚。第二個環(huán)節(jié),帶領小學生分立于體操墊兩側,讓小學生仔細觀察:用手推動球體使其快速滾動,然后再把球換成正方體的積木,用力前推。讓小學生仔細觀察2類不同物體的運動過程和結果,這時教師適時用語言點撥提問,引導小學生認真思考、交流,自然得出“前滾翻時要像球一樣圓,才能滾得動”結論。這樣,通過球與積木的比較,小學生能較直觀地懂得團身緊的道理。又如,在傳統(tǒng)排球教學中,發(fā)球一般必須站在排球場地底線,而且要發(fā)過中線,小學生對內容的掌握也不夠理想。筆者嘗試在教學中,讓小學生根據(jù)自身的力量和技術情況,自由選擇在場地的任何地方進行發(fā)球練習,降低練習要求,然后小學生根據(jù)自己實際掌握情況逐漸向后推移,增大難度和要求,反復發(fā)球練習,巧妙地搭建練習梯度,符合小學生從感受—領悟—聯(lián)系—掌握的認知規(guī)律。
一般情況下,小學體育課常見的是以班級為單位的授課形式。分組教學法是多數(shù)體育課中普遍采用的一種教學形式,分組教學是根據(jù)體育教學特點,充分考慮小學生的性別、體質、健康狀況、運動能力等情況,分成不同的組別練習,便于教師根據(jù)小學生的實際,區(qū)別對待;有利于調整課的練習密度,可以避免由于器械或場地原因,造成的小學生輪轉等待時間過長,或因長時間做同一項活動而引發(fā)局部疲勞,導致興趣下降和注意力分散。分組教學的優(yōu)勢。就是能夠更加合理地使用場地器械,使所有小學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身體鍛煉。筆者認為,體育課改不僅要改內容,也要對教學組織形式及其他影響因素嘗試改變。因為,任何一種教學組織形式都離不開一定的時間、場所、師生、器材等要素。體育教學組織形式首先要從體育教材內容的需求出發(fā)。有的內容適合分組進行,有的內容適合集體教學,教師一定要吃透教材,需用最適合的方式組織教學。其次,要從小學生的實際出發(fā)。教師應逐步建立小學生的個人體育檔案,詳細了解小學生的身體情況、學習能力及技術、技能水平,從而為選擇適宜的教學組織方式奠定基礎。再次,要從學校場地、器材的實際出發(fā)。課前教師要充分了解學校場地、器材的數(shù)量及分布,根據(jù)教學實際,做好場地布置和器材分發(fā)、調度,力避轉場或頻繁調度器材而耗時。例如,在教學前滾翻和穿越封鎖線(游戲)內容時,小墊子可一物兩用。第一環(huán)節(jié)擺放時,橫排間隔順序擺放,小學生可以方便地完成技巧教學的需要。第二環(huán)節(jié),迅速將墊子折起充當障礙物。這樣的設計,很好地規(guī)避了器材的頻繁調度,從而有效增加了練習時間,增加了練習密度。最后,合理規(guī)劃場地。教師要根據(jù)教學內容,提前預設好場地和調動路線及次數(shù),同時了解其他教師上課使用場地的情況,避免沖突。合理有序的預設是上好體育課的基本保證??梢姡w育教學組織形式要變革,但變革不是盲目地變換花樣,要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導下,遵循體育教學規(guī)律,一切從實際出發(fā),既要考慮體育課堂教學的外部條件,又要考慮授課師生及教材本身的特點,做到普適性和特殊性兼顧。
按照傳統(tǒng)形式的管理,教師評價小學生的成績大都以體育課標要求或國家體育健康測試標準上的體育成績來衡量、評價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高低。那些生來身材矮小(或肥胖等特異體質)、體質較差的小學生往往再努力也達不到較高水平,一個尺度有失公允,會大大挫傷他們原本脆弱的積極性。所以,在體育課程改革中,筆者認為,最重要的是對體育成績評價的改革,應以表揚和鼓勵為主。學生鍛煉后得到的成績,在尺度上進行“放”,即按照小學生鍛煉后進步的快慢來制定評價制度,學生身材短?。ɑ蚍逝郑┑M步很快的小學生給予高度評價,對自身得到滿足而進步較慢的小學生給予適當?shù)募?。這樣,使進步快的小學生感到自豪,對自身得到滿足而進步較慢的小學生增加壓力,從而激發(fā)小學生自主鍛煉的積極性。筆者在實施過程中是這樣進行改革的:首先,利用開學初的一段時間,對所教學的小學生進行一個全面的“檢查”(測試本學期的基礎數(shù)據(jù)),積累小學生原始資料。其次,通過學生的努力,再次測驗,對進步快的小學生大力表揚,對“原地踏步”的小學生重點“培養(yǎng)”,并探其原因,鼓勵加油。最后,在期末對小學生進行筆試,進一步了解他們對本學期基本技術、技能掌握的情況,以便幫助后進生進一步改進。另外,對體育成績的評價也進行了一番改變,把原來的“A”“B”“C”“D”的等次改為“真棒”“真行”“可以”“加油”“努力”“加倍努力”等諸多激勵性語言評價,使進步快的小學生看到感到滿心歡喜,后進生看了更有鼓勵性。這樣,對小學生主體就從單一的運動成績評價到健康能力的多元化評價,內容到形式的變化,關注到了小學生的個體差異 ,關注到了小學生體質的現(xiàn)狀、運動潛力甚至未來發(fā)展趨勢,這符合“健康第一”指導思想的要求。
體育課程改革,教師應該是主角,其課改的智慧和積極性直接關系著體育健康目標的落實和體育教學質量的優(yōu)劣。一線體育教師,只有認真學習并領會課程標準,做一個實踐中積極的行動者,身體力行,充滿智慧,才能使學校體育事業(yè)得到更好、更快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