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qū)外納中心小學 韓付花
一切教學都應基于學生的整體理解需要,給學生足夠的自我思考和積極醞釀的機會,這樣才會讓教學更有深度,課堂也才會更有活力和生機。教學中,我們要從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探索精神入手,給他們相應的提示與引導,從而使得學生在真正主動融入語篇閱讀和深入探知的過程中聚焦核心問題,切實增強學生的語文學習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力,滿足多元化發(fā)展需求,從而提升語文教學的實效。
創(chuàng)設導學案引導學生主動深思探知,能讓學生在主動預讀和思考的過程中增強學習的主動性與激情。學案留疑能讓學生有足夠的閱讀思考時間,讓學生在主動深入探知的過程中獲得有價值的信息。學案留疑探知能幫助學生在真正有效融入語篇的過程中獲得認知方法,增強自主探知能力。
學案留疑能夠給學生充足的自我閱讀和深思機會。如,在《為人民服務》的閱讀引導中,圍繞文章的題目,不妨建議學生思考:毛主席寫此文是為悼念誰?我們怎樣才能做到為人民服務?很顯然,這樣的導學案要求學生從文章寫作背景出發(fā),從張思德的犧牲中體味作者在文章中提及的“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的道理,幫助學生從中找出相應的問題破解切入點。很多同學通過查閱相關資料,能夠準確領會作者寫作此文的重要意義,能夠從相應的問題探知中主動說出自己的想法,能夠切實增強自身的獨立思考和自主默讀能力。
結合學生的整體理解感知,多從課文的表達主題篩選和素材運用中深入研究,利于學生在真正走進課文和深入探知中形成多樣化感知。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結合學生的整體理解需要,多從文章背景、表達主題、細節(jié)研讀等方面深入交流,幫助學生在真正自讀中獲得有效信息。
多給學生協(xié)作探知的機會,引導他們在主動互動中深入探知,有助于學生形成敏銳的思維感知。教學中,通過互動交流的方式鼓勵學生深入探知,便于其在真正融入課堂中產生豐富思維,讓學生形成多樣化破解難題的方法。學生協(xié)作探知的過程就是其認知感觸不斷由感性向理性轉變的過程,能強化識記運用。
協(xié)作探知是學生探知解疑的過程,更是團隊成員不斷生成疑問的過程。如,在《金色的魚鉤》的閱讀指導中,可建議學生在整體閱讀感知的基礎上,運用同桌交流的方式說出自己的閱讀發(fā)現(xiàn),讓學生從小說的人物、故事情節(jié)和環(huán)境中體味作者的表達用意,特別是圍繞故事的開端、發(fā)展、高潮和結局來把握人物的形象。在學生對課文有了一定的認知后,不妨建議他們運用小組合作探知的方式,圍繞“老班長為什么能保證我們的營養(yǎng)跟得上?”“老班長是怎樣釣魚的?”“那只生銹的魚鉤為什么會是金色的魚鉤?”等問題進行溝通。很多同學在合作探知的過程中能夠針對文章表達的重點進行深入切磋,從老班長舍己為人的品質出發(fā),體現(xiàn)革命英雄主義和頑強的拼搏精神。很多同學在探疑中能圍繞魚鉤的價值意義進行深入揣摩,從中獲得多元化表達運用方法。
教師在教學中結合學生的理解感知,從教學內容實際需要出發(fā),針對學生的認知難點創(chuàng)新多樣化思考題目,引導他們主動閱讀。結合學生的互動交流,多給學生足夠的時間深入閱讀,利于其在真正參與溝通中獲得有價值的認知信息。
課堂上的問題是無止境,也是學生學習和使用的重要基礎和載體。教學實踐證明,引導學生在自我閱讀學習中多拓展,多給他們二次生疑的機會,這樣才能使得學生在聚焦核心問題的基礎上產生豐富思維情感。學生在思考中成長,思考則會使得學習更加美麗動人,思考也更加促進學生融入課堂,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教學中,教師多給學生自我拓展生疑的機會,引導學生在主動構思中不斷豐富認知情感。如,在《匆匆》的教學中,針對作者朱自清對“時間一去不復返”的疑問,提出了“時間到了哪里呢”這個問題。教師可建議學生在自我整體閱讀的基礎上在此總結提煉:你認為時間都去哪了?可通過播放歌曲《時間都去哪兒了》,要求學生從歌詞中“門前老樹長新芽,院里枯木又開花,半生存了好多話,藏進了滿頭白發(fā)……時間都去哪兒了,還沒好好感受年輕就老了……”感受其中的特有內涵,很多同學提出了許多疑問,有的同學說:我們到底應該怎樣運用好時間,和時間交朋友,留住時間?有的同學說:我們應該怎樣把握好時間,讓時間過得更有意義、更有價值……以這樣的疑問豐富課堂教學,能夠讓學生獲得更多的感思和疑問,讓他們在真正帶著疑問深入學習中獲得不一樣感知。
教師多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深入思考,幫助他們在主動破解疑問中深化理解,從而給予學生更多的主動學習探知機會,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才會真正深度融進語文的內在,用心體驗文本,內化對文本的認知。為此,我們要重視學生的自我學習發(fā)展創(chuàng)新,多鼓勵學生自我閱讀質疑、多深入發(fā)展創(chuàng)新,從而激活他們主動學習質疑的激情,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
本文提出從培養(yǎng)學生對思考習慣入手,多給學生預留問題、多給學生主動構思、多給學生自由對話,讓他們在主動閱讀的基礎上活化理解,讓他們在深入協(xié)作中獲得多樣化理解,這樣的課堂才更有高度與深度,也才更有魅力。這種多疑應該是學生必備的本領,也是其不斷奮進的重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