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谷縣大像山鎮(zhèn)柳湖小學
英語教學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促使學生能夠運用英語進行日常的交流和溝通,即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表達、交流與協(xié)調能力。英語核心素養(yǎng)總結起來,就是語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維品質、學習能力等。下面筆者就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與廣大同仁探討一下。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對一件事情產生濃厚的興趣才能以積極、飽滿的心態(tài)和熱情投入其中。小學階段的學生好奇心強、容易被外界新鮮事物吸引,小學英語教師要抓住小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因材施教,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英語學習中來,從而提高英語課堂教學效率。
英語是一門語言,語言能力的提升需要不斷地增加語言輸入,語言輸入包括聽和看,看即是閱讀。小學生學習英語時,就類似于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學習語文,他們是看不懂長篇大論的文章的。而繪本,生動有趣的畫面旁邊,加注著簡單的英語句子,非常適合小學生閱讀。而且英語繪本中的英文表達,都是非常本土化的,都運用了一些典型的英語表達方式,學生通過閱讀這些繪本,有助于提升他們英語方面的思維品質。 不僅如此,繪本中的圖畫比英語詞匯更加直觀,表達的內容更多,因此閱讀繪本,能夠進一步提升學生對英語的理解和感悟。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課下閱讀,也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繪本的電子版,引導學生進行集體閱讀,從而在提升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的同時提升小學生的思維品質。
新課改提出教師要從課堂的研發(fā)者轉化為課堂的執(zhí)行者和引導者,也就是說教師要在實際英語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始終秉承“學生為輔、教師為主”的教學模式,由教師引導學生、一步步拓寬學生的知識領域、打開學生的思路。教師要明確根據(jù)教學大綱進行教學,確保教學內容在教學大綱范圍和學生實際接受范圍內,要能夠以客觀的角度全面分析和考量學生的學習成果,鼓勵學生增強他們的學習自信心和成就感,留給每個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和空間,把課堂還給學生,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另外,教師要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對學困生更要特別重視,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無微不至的關懷和愛,制造一種和諧、輕松的學習氛圍,拉進學生與學生以及學生和教師之間的距離。
小學生的年齡大都在 6—12歲左右,他們的注意力正從無意注意占優(yōu)勢,逐漸發(fā)展到有意注意占主導地位,并且他們注意力具有不穩(wěn)定性和發(fā)展性。對于他們而言,生動直觀、形象有趣的事物更容易引起他們的注意。因而,在教學過程中,巧妙地運用游戲,能夠吸引學生的眼球,保持學生學習的注意力。然而,游戲并不是嘩眾取寵,而是教師的道德情操,教育理念,教學技巧和學生活動的有機結合。在游戲教學設計中,教師要明確目標,充分了解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結合實際教學任務,設計合適的游戲進行教學,讓學生廣泛地參與到游戲教學活動中,使學生在“玩中學”,從而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以達到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目的。
由于小學生學習英語時自學難度較大,這就要求教師要立足于自己班上學生的實際情況,盡可能考慮到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理解能力,由淺入深,小臺階、低梯度,讓大多數(shù)學生“跳一跳”能夠摘到“桃子”,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當引路者和點撥者,學生則是教學活動的主角,他們在教師的引領下,主動參與學習,與教師一起享受教學活動的過程及成果,學會生活,學會用英語交往,學會體會人生。
單元學習結束之后,教師可以根據(jù)本單元學習內容對學生進行聽、讀能力的訓練,輸入越多,越有利于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從而對語言掌握就越全面,運用也會自然而然順暢很多。在聽力方面,除了教師用英語組織教學外,課堂上還可以利用現(xiàn)有的多媒體資源進行模仿,小學生模仿能力都很強,多進行這項工作能夠對培養(yǎng)語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對問題進行思考,這樣也有利于鍛煉學生思維的靈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