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水草/文
一提到古典音樂,大家腦海中的印象都是莊嚴肅穆范兒的。實際上,古典音樂也有輕松幽默的類型,比如意大利著名歌劇藝術(shù)家安東尼奧·羅西尼的代表作《塞維利亞的理發(fā)師》,就被稱為意大利喜歌劇的巔峰,讓人們在陶冶藝術(shù)情操的同時還能捧腹大笑、享受到歡樂。而羅西尼本人也算得上是音樂界的相聲演員,他不但在自己的歌劇作品中融入了許多幽默元素,日常待人處事的語言風(fēng)格也十分富有喜感。
羅西尼這個人特別擅長“內(nèi)涵式”的嘲諷,說白了就是:我懟你的時候你都不一定聽得出來,沒準兒還跟我一起樂呢!
舉個例子,有人曾經(jīng)問羅西尼對于瓦格納的歌劇《唐豪塞》的看法,羅西尼一本正經(jīng)地說:“這是那種必須聽上好多遍的音樂?!?/p>
如果你以為這是褒獎,那可就上當(dāng)了,因為羅西尼后面馬上又接了一句:“不過我沒打算聽第二遍。”
暗含包袱,大玩反轉(zhuǎn),這就是羅西尼獨具特色的諷刺技能。在19 世紀的歌劇藝術(shù)圈,羅西尼的朋友們都有個共同的認知:跟羅西尼對話得特別小心,不一定哪句話里就藏著坑呢。
在羅西尼成名之后,有很多作曲界的新人前來向他請教,其中有一位年輕的作曲家想要得到羅西尼的賞識,就拿著自己的新作,非常熱情地要演奏給他聽。
可沒聽多久,羅西尼就覺得不對勁了,這位作曲家的“新作”怎么那么耳熟呢?有一段旋律好像是名家作品里的經(jīng)典段落呀。又聽了一會兒,羅西尼算是徹底確認了:好嘛,這樂譜就是把許多優(yōu)秀作品里的段落東拼西湊起來的,整個一鍋大雜燴。拿著抄襲之作說是自己的創(chuàng)作,這臉可真夠大的。
于是,羅西尼靈機一動,在自己的帽子上做起了文章。他一邊聽演奏,一邊把帽子脫了又戴,戴了再脫。作曲家看見羅西尼頻頻脫帽,感到很奇怪,就問:“您是不是覺得屋里太熱了呢?”
羅西尼回答:“不,我有見到熟人就脫帽的習(xí)慣。在閣下的曲子里,我見到了那么多的熟人,不得不連連脫帽。”
言外之意:數(shù)不清我脫了多少回帽子是吧?跟我數(shù)不清你這部作品里多少處雷同一樣呢,你懂我意思了吧?
作曲家一聽,臉皮再厚也掛不住了:原來您剛才跟見了一大幫朋友脫帽致意似的,是花式罵抄襲呢!丟人丟人,溜了溜了……
這種話里有話、意在言外的幽默,無疑是尷尬場景中最好的調(diào)和劑。用一種詼諧的語言、暗示性的說法來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意思,既能避免直接指斥給對方帶來難堪,又能點出對方的錯誤,一舉兩得。而且,羅西尼還巧妙地用到了肢體語言,讓脫帽這個禮節(jié)性的動作也變成了一種溝通的道具,不可謂不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