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慧
(安徽省銅陵市田家炳小學,安徽銅陵 244000)
現(xiàn)實中不難看到,由于家校教育不能完全統(tǒng)一,有時甚至完全分離,教育目標差距太大,教育價值取向和教育行為方式不協(xié)調(diào),教育實效大為減弱。很多父母對孩子期望值很高,卻不知如何施教,困惑而不得要領,錯誤的教育方式往往又會適得其反。
有些家長采用直接粗暴的教育方式,不信任孩子,動輒打罵,不尊重孩子的想法,這種教育方式對孩子造成的傷害也最深,不僅會給孩子造成身體上的外傷,還會造成久病不愈的內(nèi)傷。
家長嘮叨,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一種不信任和帶有指責的表現(xiàn),是家長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緒,將自己的期望和不滿情緒發(fā)泄到孩子身上的表現(xiàn)。長此以往,家長的不自信就傳遞給了孩子。當孩子的負面情緒積累過多,就會影響到孩子性格和人格的發(fā)展。這一傷害對孩子造成的后果是:傷害孩子的耐心和陽光,給孩子帶來煩躁和迷茫。
節(jié)假日親戚朋友相聚,應該免不了談論這樣一個話題,就是對比一下你家孩子和別人家孩子的不同,小時候比身高、比成績;長大了比學習、比排名;工作了比薪水、比公司;再來就是比結(jié)婚、比生孩子……回顧我們的成長歷程,從小到大都有一個競爭對手叫“別人家的孩子”。愛拿孩子做比較的后果是:傷害了孩子的自信,逼迫孩子走向自卑。
你的不信任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最初,孩子最大的安全感來自父母,父母是他們最信任的人。然而,事實上,很多父母對孩子并不信任。
很多家長喜歡用這樣的方式來“愛”孩子,孩子每做一件事情、每說一個想法,家長會在言語上諷刺、挖苦、擠對……盡管這樣,家長還理直氣壯,說這么做是為了你好,讓你更上進、更努力,是為了激勵你變得更好。但是他們卻忽略了一個問題,這么小的孩子,他們需要的是贊揚、鼓勵和充滿正能量的話語。家長可能不知道,在你的這種所謂為他好的語言的反復刺激下,會傷害孩子的善良與純真,把孩子逼向虛偽和扭曲。
溺愛會使孩子內(nèi)心無愛、價值觀混亂、能力低下、厭惡學習,各方面的能力都退化。這一拳的后果是:傷害了孩子的能干和謙虛,逼迫孩子走向狂妄、自大和迷茫。
許多家長有這樣的苦衷:我們這樣忙,為的還不是孩子?孩子怎么就這么不體諒大人、不爭氣呢?其實,出現(xiàn)這樣的情形,家長負有很大的責任。再忙,也不能忽略孩子。忽略孩子會直接傷害孩子的安全感,給孩子帶去內(nèi)心的恐懼和關(guān)閉的心門!
以上家庭教育中“常見的七種誤區(qū)”給我們帶來沉重的思考:任何孩子的成長,除了學校教育、分數(shù)和技能,更需要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我們?nèi)f萬不可忽視孩子的家庭成長環(huán)境。
我們一直以來都很重視家長培訓,開設家長學校,定期開展活動,但效果總不理想。家長們還是很困惑:
“只能升溫,不能保溫”——報告會上家長激情澎湃,回家?guī)滋旌笠磺杏只謴偷綇那啊?/p>
“只有道理,沒有效果”——專家說的道理都對,我到底應該怎么辦?
“講了共性,沒了個性”——專家講的都是孩子的共性問題,但回家面對“個性”的孩子,專家說的不管用??!
為了有效解決家長的這些困惑,從2015年起,我們與高校、地方心理學會、地方家庭教育研究會、卓越父母研究院等專業(yè)團隊合作,在家庭教育課程組織實施中協(xié)助“父母學堂”建設工作,在總結(jié)以往家庭教育實踐經(jīng)驗的基礎上,通過進校講座、個案輔導等形式,有計劃、有目標、有步驟地對家長進行理論培訓和指導訓練,切實解決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實際問題。為實現(xiàn)培訓目標并取得良好效果,每期課程都要經(jīng)過反復推敲,最終制訂各年級“父母學堂”如培訓計劃,每個學期針對不同年級的家長舉辦連續(xù)性講座。如表1所示是“父母學堂”的分年級課程培訓計劃,1~6年級共48 個主題。
我們?yōu)檫@48 個培訓主題設立兩類課型:必修課和選修課。“共性問題”為必修課,每學期的第一次培訓講授孩子的“共性問題”;“個性問題”為選修課,每學期后幾次培訓講授不同孩子的“個性問題”。家長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性學習。
為解決家長集中授課難的問題,我們還開設“線上”授課的方式,建立“微信群”,實行微信授課,利用周末或晚上時間,大家掃碼入群,同時上線[1]。這種方式跨越了空間的限制,使以往在學校固定場所的教育培訓可以走出校園,向更廣泛的地區(qū)、人員輻射。家長可以在微信群中留言,提出問題,由專家歸類解答。這種開放式家長教育方式深受家長喜愛,使更多的家庭受惠。
行為心理學中,人們把人的新習慣或理念的形成并得以鞏固至少需要21 天的現(xiàn)象,稱為21 天效應。如何讓家長與孩子共同進步?依據(jù)21 天效應,學校通過微信公眾號在全校發(fā)起一個家長與孩子共同成長的教育實驗活動。
我們讓家長和孩子各寫出自己在生活中的某個小毛病或想達成的小愿望,互相監(jiān)督、鼓勵,并堅持在微信公眾號簽到、匯報每天完成情況,最終實現(xiàn)共同成長。
“家長講壇”,顧名思義就是家長來到學校、進入班級,給孩子們上課、演講、講故事。家長對這件事都非常熱情,學期初家委會會根據(jù)報名情況制訂“家長講壇”活動計劃,一周或一月一次,學校不做時間要求,但經(jīng)常有“計劃外人士”主動要求來講,如從國外考察回來的家長,很激動地要來給孩子講講美國大學見聞……首先這個活動喚醒了家長持續(xù)學習的意識,其次家長在備課的過程中就要把孩子放在主體地位上來關(guān)注、研究,更深入了解孩子、學校、教育,無形中引發(fā)家長對教育的思考,增強了教育智慧。這些活動都是家長提升教育水平和經(jīng)驗的舞臺。
大部分利用休息時間,如周末或者晚上,用一兩個小時提前確定討論內(nèi)容,有線上的,如網(wǎng)絡空間、QQ 群、微信群等;有線下的,如在學校教室、咖啡屋、閱讀點,參加人員除了家長、教師外,有時還邀請專家到場答疑解惑,討論的話題結(jié)合當下實際發(fā)生的事件進行深入淺出的講解。大家暢所欲言、互通有無、取長補短,沙龍氣氛輕松活躍,家長也在互相學習中得到實實在在的幫助和提高。
為激勵家長多參加家長學校的培訓,掌握更多科學的教育方法,更好地發(fā)揮示范帶動作用,學校開展了“家庭教育經(jīng)驗分享會”、“最美田小人”表彰大會、“書香家庭”評比等各種交流、表彰、評比活動,鼓舞家長,激勵孩子。
七項舉措促進家長從“自然型”向“教練型”轉(zhuǎn)變,也利于家庭親子關(guān)系與和諧氛圍的營造。這一系列的指導方式比起常規(guī)的培訓、說教更加有效,這些做法很受家長的歡迎。每次活動開始不久,就有家長通過朋友圈或家長群實時分享培訓的點滴心得體會,使家長認識到要用自己的良好習慣、優(yōu)秀品質(zhì)去教育、影響孩子,讓孩子在潛移默化影響下學會尊重,學會感激,學會寬容等,最終成為身心健康、全面發(fā)展的人。學校的校風為“親敬和諧”,這一系列引導高品質(zhì)家庭教育的舉措,也把“親敬和諧”四個字的核心理念向家庭教育滲透。學校要積極指導和幫助家長、家庭,只有學校和家庭相互支持、配合,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健康發(fā)展,讓我們把“親敬和諧”的校風融入家庭教育的觀念中,達到與學校教育步調(diào)一致,讓孩子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獲得更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