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谷雜糧一直伴隨著中華民族的起源和發(fā)展,是我們這個民族長久不衰、不斷進步的最根本的物質基石,糧食從我們古人培育種植的那一刻起就被賦予了堅韌不拔、自強不息的優(yōu)秀品質,反過來糧食又造就了我們獨特的華夏文明,從古代典籍到現(xiàn)代經(jīng)濟政策都無一不把糧食作為一個國家立足的根本。本文在闡述五谷雜糧概念及其生長傳播的基礎上,從文化的角度,探究了糧食背后的文化意義。
關鍵詞:五谷雜糧;四時節(jié)氣;養(yǎng)生之道
一、五谷雜糧的代表和起源
我們國家地大物博,物質資源尤為豐厚,氣候條件也適于農(nóng)作物的生長和發(fā)展,古人們早早就學會將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與天時地利相結合,將糧食作為我們華夏民族生存和發(fā)展的重要物質基礎。作為中華文化的傳承者我們不僅要知道這五谷雜糧指的是什么,還要搞清楚它們何時出現(xiàn)。
(一)五谷雜糧的代表
(1)五谷的代表
五谷在早期書籍中就有所記載,例如《周禮·天宮·疾病》“以五味、五谷、五藥養(yǎng)其病。”鄭玄注:五谷,麻、黍、稷、麥、豆也;以及《孟子·滕文公上》所說的“樹藝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壁w岐注:五谷,稻、黍、稷、麥、菽也。在古代,豆和菽是同一種糧食作物,除了由于南北的氣候以及麻的主要用途不同造成五谷麻和稻的差異,其它所指糧食均相同,那么“五谷”其實是指的六種谷物,即麻、稻、黍、稷、麥、豆(菽)。
(2)雜糧的代表
雜糧通常指的是五谷之外的糧食作物,是人們主要糧食之外的“配角”,具有代表的是蕎麥(苦蕎)、燕麥(筱麥)、糜子、薏仁、籽粒莧以及菜豆(蕓豆)、綠豆、小豆(紅小豆、赤豆)、蠶豆、小扁豆(兵豆)等;它們之所以被稱為雜糧是因為它們生長期短、種植面積少、種植土壤特殊、產(chǎn)量較低。
(二)五谷雜糧的起源
(1)五谷的起源
麻,早在漢代張騫始自大宛得油麻種來,是我國古代最早種植的糧食作物之一,《本草綱目·轂部·胡麻》也曾說道“古者中國止有大麻,其實為蕡?!痹诠糯毟F時期麻是主要的糧食作物,它殼里的籽常用作榨油也可直接食用充饑,能感受到古代人民生活的艱辛。
稻,是南方主要的糧食作物,喜愛炎熱、多雨的氣候,稻米的種植歷史可追溯到一萬多年前的湖南,《史記》中記載到大禹時期就已廣泛種植水稻,古時候無論是貧民百姓還是帝王將相都非??粗氐久椎膬r值,例如古人將“食道衣錦”視為人生之極樂,乾隆皇帝甚至“無一日不食,無一食非稻”,可見稻米在古代生活中的重要性。
黍,早在《詩·魏風·碩鼠》里就有記載,“碩鼠碩鼠,無食我黍。”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jīng)種植,它的果實具有粘性,北方人經(jīng)常做成黍飯,可去皮磨成面后做成油糕,也可以釀酒。陶弘景:黍,荊及江北皆種此??梢姡虻倪m應能力很強在大部分地區(qū)都能夠種植。
稷,是百谷之長,早在《詩·王風·黍離》“彼黍離離,彼稷之苗”就對稷有所記載,稷粒富含淀粉而且黏性小,除了是人們的主要糧食外,它還可以用來釀酒,稷酒也就是俗稱的高粱酒,稷的稈葉可以作為牲畜的飼料,自打種植以來就頗受人們喜愛,在歷史的進程中不斷培育出新的品種,豐富了古人的飲食。
麥,可細分為大麥和小麥,中國在新石器時代中期(公元前3000年)已在青海的黃河上游開始栽培大麥,如此可見麥也是陪伴了中華民族走過了漫長的歷史;根據(jù)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的記載來看,當時小麥約占全國糧食總產(chǎn)量的15%,可見麥已經(jīng)占據(jù)了全國糧食的主要地位。
豆,這種作物在南方被稱為菽,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隨著鐵制農(nóng)具被人們創(chuàng)造以及灌溉技術得到了發(fā)展,人們開始大量種植對水土要求較高的豆,豆的地位不斷上升,逐漸成為主要的糧食作物,在漢代司馬遷《史記》中記載《五帝本紀》:“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咸歸軒轅。軒轅......鞠五種......?!编嵭唬骸拔宸N,黍稷菽麥稻也?!笨芍?,我國種植豆的歷史悠久,豆的地位很高。
(2)雜糧的起源
雜糧是隨著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進步,勞動者們在培育糧食新品種時不斷探索和積累下變異的原有的谷物而形成的糧食作物,據(jù)現(xiàn)有的資料記載,清薛福成《應詔陳言疏》:“八旗兵丁,不慣米食,往往由牛錄章京領米易錢,折給兵丁,買雜糧充食?!边@是最早對雜糧的記載,但我認為自從人們開始種植糧食,雜糧就一直伴隨著人們的生活飲食。
二、五谷雜糧的生長傳播
五谷雜糧的出現(xiàn)改變了古時候人們的飲食結構,人們在發(fā)現(xiàn)了這些谷物能夠養(yǎng)活大量人口后對它進行了培育和栽種,使之更能為人類所食用,這就免不了需要將氣候作為種植和收割谷物的指向標,我國古人根據(jù)太陽一年四季的周期運轉制定了適合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攻略,為世世代代的耕種留下了寶貴的經(jīng)驗,同時也對炎黃子孫的生存做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一)五谷雜糧的生長
(1)五谷雜糧生長的四時
我國古代的四時就是指現(xiàn)在的四季,指一年當中的春夏秋冬四個季節(jié),后來夏歷又將12個月份分成:正月、二月、三月為春,分別為孟春、仲春、季春;四月、五月、六月為夏,分別為孟夏、仲夏、季夏;七月、八月、九月為秋,分別為孟秋、仲秋、季秋;十月、十一月、十二月為冬,分別為孟冬、仲冬、季冬。
孟春這些名稱,古人常常將其作為相應月份的代稱,如《古詩十九首》:“孟冬寒氣至,北風何慘栗!”可見當時人們就有意識要將糧食耕作與四時相結合,天氣逐漸轉暖就開始播種,炎熱時除草,天氣逐漸轉冷后開始對糧食收割,在最冷的時候儲蓄糧食,休養(yǎng)生息。
(2)五谷雜糧生長的節(jié)氣
具體來看,《春秋·陰陽出入上下篇》中說:“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币馑际谴悍诌@一天太陽在赤道的上方,南北兩個半球的晝夜相等,這日起太陽逐漸向北直射,北半球白晝加長,太陽輻射地面的熱量也就增多,春分一過,雨水增加,氣溫轉熱,我國大部分地區(qū)的谷物都開始進入生長階段,“春分麥起身,一刻值千金”,春分是農(nóng)作物種植的最佳時節(jié)。
“谷雨生百谷”,谷雨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六個節(jié)氣,也是春天的最后一個節(jié)氣。“清明斷雪,谷雨斷霜”,此時寒潮天氣結束,氣溫回升的速度也開始加快,充足的雨水可以滋潤自然界的花花草草,同時也使得南方插的秧苗得到灌溉,五谷得以很好的生長?!肮扔昵?,好種棉”,“谷雨不中花,心里像蟹爬”,可以懂得,谷雨是大自然萬物生長的好節(jié)氣。
農(nóng)歷書記載:“斗指甲為小滿,萬物長于此少得盈滿,麥至此方小滿而未全屬,故名也?!贝藭r大麥等農(nóng)作物已經(jīng)結果,籽粒日漸飽滿,是農(nóng)作物生長的旺盛期。另外,農(nóng)歷書還記載,“斗指己為芒種,此時有芒之谷,過此即失效,故名芒種也”。芒種節(jié)氣是麥類作物開始收割的季節(jié),也是麥客開始出門打工的時節(jié)。
(二)五谷雜糧的傳播
(1)西部通道
從甘肅南部經(jīng)由川西進入云南這一路線是栗作物傳播的一條途徑,根據(jù)考古資料記載,馬家窯文化在距今6000-5500年向南擴張到了四川的西北地區(qū),出土的大量栗粟就是農(nóng)作物向西南傳播的直接證據(jù),但在新石器時期的四川、云南仍發(fā)現(xiàn)了來自甘肅以外的栗粟,可能來源于長江中游地區(qū)。
(2)東南傳播
栗粟向東南地區(qū)傳播在某種程度上受到南方地區(qū)單一的稻作農(nóng)業(yè)區(qū)的影響,根據(jù)現(xiàn)有資料記載,農(nóng)業(yè)大概距今5000前傳入福建地區(qū),農(nóng)作物包括稻、粟、黍三種,至今也能看到這三種糧食在南方廣泛得以種植,在距今4500年前后傳播到了臺灣地區(qū),進而到達了菲律賓等地。
三、五谷雜糧的精神傳承
一定的物質決定一定的文化,糧食是人們和大自然相輔相成最悠久也是最直接的作品,古人順應時節(jié)的更替而種植、耕作、收集糧食;食用五谷雜糧讓我們民族得以生存和發(fā)展,糧食又作為我們國家立足的根本大計,培養(yǎng)了我們吃苦耐勞、安于本分的深層文化底蘊。
(一)五谷雜糧養(yǎng)生的重要性
飲食是我們攝入營養(yǎng)、維持身體各項活動最不能缺少的物質活動,同時也是我們健康長壽的重要保證。五谷雜糧作為健康、無有害成分的典型代表,一直是人們飲食結構中得以保留的成分。
自古以來人們都有對延年益壽、長生不老的意愿和追求,古人尤為看重的就是食補,五谷雜糧作為人們每日攝取量最多的事物,養(yǎng)生功效早就被古人所探索,《素問·臟氣法時論》篇提出了“五谷為養(yǎng),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可以看出我們國家以五谷作為膳食模式的中心。
(二)五谷雜糧養(yǎng)生的作用
俗有“食五谷治百病”、“米粥飯暖胃養(yǎng)氣”可以見得五谷的營養(yǎng)養(yǎng)生的功效,雜糧又是潤腸通便的好幫手,人們平時一日三餐是離不開五谷雜糧的,在日積月累中古人發(fā)現(xiàn)了五谷各自的神奇功效。
具體來看,麻能潤腸通便、潤燥殺蟲,但不宜多吃,否則會中毒;水稻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是人類能量的主要來源,還可以美容減肥預防腳氣;黍富含膳食纖維能夠補充人類所需能量,也可以降血壓,富含的鐵、鋅等微量元素可以調節(jié)缺鐵性貧血;古代陶弘景曾說道“黍,荊及江北皆種此。北人作黍飯,方藥釀黍米酒。”米酒還可以促進腸胃吸收,軟化血管;稷,李時珍認為稷米“氣味甘寒”,有“涼血解暑”的功效;麥,《本草綱目》記載,大麥性味甘咸涼,有清熱利水,和胃寬腸之功效。《別錄》記載,“大麥主消渴、除熱、益氣、調中”;另外小麥所含的微量成分比大麥的種類多且豐富,是人們飲食中不可或缺的主要糧食;豆,常言道:夏季吃肉不如吃豆,還能夠達到清熱解毒的功效;雜糧中的膳食纖維具有解毒能力,能夠促進腸道蠕動,并且減少細菌、致癌物在腸道中逗留的時間。
參考文獻:
[1] 曹幸穗.辨五谷之道,溯文化之源——讀《中國粟文化研究》[J].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博物館,2015.
[2] 鄧振華.粟黍的起源與早期南傳[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9-06-14.
[3] 李順國.谷子與五谷文化[N].河北科技報,2014-12-11(B04).
[4] 姚慶.中國早期農(nóng)業(yè)文化起源再探——以北方粟文化與南方稻文化交融關系為例[N].河南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3).
[5] 張云,劉斐,王慧軍.谷子產(chǎn)業(yè)與文化融合發(fā)展新探[J].產(chǎn)經(jīng)評論,2013(01).
作者簡介:張玉燕(1996—),女,內蒙古呼倫貝爾人,在讀碩士,研究方向:漢語國際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