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可紅 段慧如 張征
大學英語學習者能夠通過各類英語課程提升英語能力,獲得思維層面的啟發(fā),同時應當堅持漢語經(jīng)典(母語經(jīng)典)研讀,豐富與完善母語思維模式,成長為具有中國思維根基的跨文化交流人才。
大學英語學習者指高校非英語專業(yè)、學習英語課程的本科生、或部分碩士研究生(近幾年來,中國很多高校碩士生英語課程有選擇性免修)。對本科生而言,大學英語系列課程分為必修(一二年級)和選修(三四年級)兩個階段。
思維模式指學習者思維框架構成,思維或思辨能力,以及自覺吸收外來思維精髓、自覺抵制外來思維侵略的能力。
經(jīng)典作品指具有典范性、權威性,經(jīng)久不衰的傳世之作。這些作品被反復研讀、研究、考證,最具代表性、可讀性,影響深遠,歷久彌新。學界公認的漢語經(jīng)典適用于各學科,有普適性、通識性價值。哲學經(jīng)典如儒家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詩歌方面如《詩經(jīng)》《唐詩三百首》《宋詞》;散文方面如《古文觀止》。這些漢語經(jīng)典,無論是語言層面還是思想內(nèi)容層面都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能夠從根本上塑造和奠定學習者母語思維框架。
有些高校本科生經(jīng)過高考強化訓練,大腦思維還以應試為主體。甚至少數(shù)高校本科生在經(jīng)過高考“洗禮”之后,其大腦主要思維學習活動還停留在應試層面,或者說,思維框架并未整體搭建起來,沒能形成完整思維框架。這個時候,如果不進行漢語經(jīng)典研讀,接受漢語經(jīng)典的熏陶和浸潤,不但不能搭建母語思維框架,而且用母語和英語表達思想的水平也會越來越差。因而,有些高校的通識課就開設了“大學語文”“經(jīng)典閱讀”等課程,以彌補這種缺失,提高文化自信。
眾所周知,高校非語言專業(yè)開設“公共英語課”(即大學英語課)。英語必修課程1~2年,英語選修課程延續(xù)整個本科階段4年。課程旨在從讀、寫、譯、視、聽、說等角度全方位提升學生英語能力。不難預想,在這些英語課程、材料的浸潤下,學生會慢慢受到英語思維影響,這是有益的??墒牵覀兏鼞岢p語思維。如果學生母語思維框架穩(wěn)固,再吸收英語或西方思維中的精髓,西為中用,這是公共英語教育或大學英語教育的目標或任務。然而,一旦學生脫離對母語經(jīng)典的研讀學習,他們的思維模式會逐漸喪失中國根基。
母語思維框架是在母語環(huán)境或母語習得中培養(yǎng)。母語環(huán)境是先決條件,母語習得是必備條件。母語環(huán)境使?jié)h語思維框架搭建成為可能,母語習得使?jié)h語思維框架完整、牢固。實際上,漢語文字最早起源,是“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這其中就內(nèi)含漢語思維:語言文字來源于生活,為生活服務;語言文字從天象、地法得來靈感;中國式的思維是成雙成對的,仰-俯,觀象-觀法,天-地。漢語經(jīng)典尤其凸顯漢語思維,學習者在研讀學習中,受到潛移默化影響,慢慢形成母語思維框架。另外,西方語言學家認為“l(fā)anguage can be regarded as the dress of thought”(“語言為思維的外殼或外在形式”)。杜威也提出“first,they are identical; secondly,words are the garb or clothing of thought;and third,while language is thought to serve necessarily for thinking as well as for its communication.”(“語言和思維是一致的,語言是思維的外在形式,語言為思維和交際服務。”)也就是說,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或者語言和思維是一回事,或者語言和思維同時發(fā)展。那么,中國高校學生,堅持漢語經(jīng)典研讀和學習,定能夠穩(wěn)固發(fā)展母語思維框架。
漢語經(jīng)典研讀能夠提升學習者母語思維能力。思維能力,在漢語語境下被稱為思辨能力。思辨能力,簡言之,思考、辨別和判斷能力。中國典籍《中庸》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指引學習者“擇善而為知”。這是中國學界稱“思辨力”的源頭。思辨能力在英語語境下為critical thinking,即批判性思維能力,主要基于杜威理論。美國當代學者Richard Paul和 Linda Elder將critical thinking定義為“the art of analyzing and evaluating thinking with a view to improving it”(“批判性思維是一種旨在改進的思維藝術,包含分析與評估過程”)。從西方理解來看,批判性思維包涵高級思維活動,如分析,推理,評估,提升等。西方不少研究證明,批判性思維能夠依靠閱讀西方經(jīng)典提升。如此類推,中國式思辨能力也能夠憑借研讀漢語經(jīng)典提升。
實際上,漢語經(jīng)典凸顯漢語思辨特征。閱讀漢語經(jīng)典是訓練、提升漢語思辨能力的最有效方法。例如,漢語思維重視對仗觀和整體觀,這在漢語經(jīng)典處處可見?!对娊?jīng)》、唐詩、宋詞句子都是成對出現(xiàn)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浮云終日行,游子久不至;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這種對仗觀指引學習者思考時,能夠看到事物或問題的正反、前后,左右等方面,而不會失之偏頗。整體觀更是訓練學習者從全局、整體、綜合角度全方位探討問題。這樣的整體思維模式在漢語經(jīng)典中也隨處可見。以《孟子》為例,處處蘊含對仗和整體思維模式。隨意列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對仗和整體);權,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王請度之(對仗和整體)。長期研讀《孟子》,尋對仗、求整合的思辨能力自然得到訓練和提升。另一漢語經(jīng)典《古文觀止》同樣處處彰顯對仗和整體思維模式,篇篇富含曲折、嚴密、完整思辨過程。如“介子推不言祿”中“言,身之文也。身將隱,焉用文之?是求顯也”(對仗,整合);“展禽論祀爰居”中“夫仁者講功,而智者處物。物功而祀之,非仁也;不知而不問,非知也。今茲海其有災呼?”(對仗,整合)?!豆盼挠^止》絕大部分是論說辯駁文章,是訓練思辨力極好素材。學習者讀《古文觀止》,“可以知歷史,可以知哲學,可以知文體變遷,可以知人情世故,可以知中國的宗教精神與人文精神,幾乎可以知道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切”。其中自然包含知曉中國傳統(tǒng)思維模式,以及打磨、提升母語思辨能力。
中國學者資中筠曾經(jīng)提出,每個人都是用母語在思考,母語決定一個人思維成熟度?,F(xiàn)今高校學生母語思維能力普遍不強,這在英語學習中也能體現(xiàn)出來。具體表現(xiàn)如陳述的觀點簡單、膚淺,思辨和邏輯性不夠;撰寫文章時,思路單一、單調(diào),思辨和邏輯性也不夠。而漢語經(jīng)典研讀匱乏,是思辨力弱的根本原因之一。例如,某高校本科一年級學生在學習《新目標大學英語綜合教程2》第一篇文章:What Can Americans Learn from Confucianism(我們從儒學學到什么),里面涉及大量儒家觀點。學生如果不熟悉儒家經(jīng)典,他們是無法正確、深入理解課文,也無法寫出課文要求的寫作練筆“Harmony”(“和”,這是儒家核心觀點之一)。研讀儒家經(jīng)典,既能熟悉其內(nèi)容觀點,又能通過研讀提升思辨能力。而好文章的達成不是語言或觀點的累計,應該是思維主導引入、論述、收尾。
而漢語經(jīng)典反映的中國思維模式,從時間上,空間上,正反方面湊成對仗或對比。這種對仗是語言文字對仗,也是意思、思維邏輯對仗,而為達到整體觀需要進行辨別分析,推理演繹等思辨活動。漢語經(jīng)典的間架構成,謀篇布局無一不是縝密、嚴正、完整的思辨過程。因此,研讀漢語經(jīng)典定能訓練、提升母語或中國式思辨能力。
大學英語學習者能夠主動學習英語文化知識,主要因為英語是一門全球性語言,是中國學生參與國際競爭與交流的語言工具??墒?,如果學生忽略本民族經(jīng)典,一頭扎進英語學習的汪洋中,有可能逐漸變成只會英語思維或西式思維的“應聲蟲”。實際上,高校有些學生英語口語流暢,寫作通順。可他們身上缺乏中國思維模式印記,或者缺乏思維模式的“中國根”。這并不是中國公共英語教育或大學英語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也肯定是高校英語教育力圖避免的。
解決此問題的最佳途徑是研讀漢語經(jīng)典。或者說,漢語經(jīng)典研讀是大學英語學習者思維模式具有中國根基的有力保障。試想,一個深入研讀中國經(jīng)典的學生,他在參與國際交流時,能用英語解讀中國特色,傳播中國文化。閱讀漢語經(jīng)典能提升學生的愛國情懷與民族自豪感,反之,沒有漢語經(jīng)典閱讀根基的中國學生,在國際競爭與交流中不具備中國思維底氣和民族自豪感,也不能很好地做到為中國代言,為中國發(fā)聲。這樣的英語學習者也不具備國際吸引力,無法在地球村中脫穎而出。國學大師辜鴻銘,在英語環(huán)境中成長,后來接觸中國文字文學,找到自己文化思維的根,撰寫的作品 The Spirit of Chinese People(《中國人的精神》),廣為流傳。翻譯家林語堂,所有的英文作品基于傳統(tǒng)漢語思維,具備鮮明的中國特色,受到國內(nèi)外人士廣泛好評。
高校英語學習者應當在英語學習的同時,自覺研讀漢語經(jīng)典,在反復深入研讀中立穩(wěn)自身母語思維基石,提升母語思辨能力。擁有母語思維根基,同時學習英語,為將來參與國際交流與競爭做好思維和語言工具層面的準備,也為中國永遠昂首于世界民族之林做好思維和語言準備。美國人在Ted演講The mania for English Learning(英語學習熱)指出,英語學習熱,不是“Americans are pulling it”(美國人沒有拉動英語學習熱),是“Other countries are pushing it(其他國家在推動英語學習熱)”。演講者還強調(diào)“Your native language is your life(你的母語才是你的生活)”。誠然如是,中國的漢語才是我們的生活,母語思維才是我們賴以生存的思維模式,母語思維是我們的思維根基。
而我們的母語思維并不盲目排外,也不全盤吸收,它能夠吸收英語思維、西方思維或外來思維精髓,拋棄其糟粕?!叭∑渚A,去其糟粕”是中國文化傳統(tǒng),也是中國思維的優(yōu)良特征。大學英語學習者從各類英語課程,各種英語材料中汲取優(yōu)秀的、先進的、科學的思維特征,為我們所用,豐富完善我們自己的思維模式。
綜上所述,大學英語學習者只有堅持漢語經(jīng)典研讀,奠定母語思維框架,提升母語思維能力,才能更好地學習外語,汲取外來思維模式的精華,并且豐富與完善漢語思維模式,提升中英雙語能力,培養(yǎng)具有中國思維根基的跨文化交流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