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立足于當下國際社會發(fā)展的客觀實際,遵循世界發(fā)展的潮流與根本規(guī)律,依循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根本指導與思想精髓而提出的科學理念。探究“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不僅是從邏輯上科學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從歷史上全面概括“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基礎和前提,也是有理、有據、有效踐行“一帶一路”、建構“親誠惠容”的外交格局和“互利共贏”的國際交往模式的思想前提與邏輯方向。
關鍵詞:人類命運共同體;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
孫美玲(1993—),女,漢族,四川巴中人,重慶電子工程職業(yè)學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方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的國際外交也開啟了新的征程?!叭祟惷\共同體”是在紛繁復雜、變幻莫測的國際環(huán)境下,中國提供的關于“建設什么樣的世界”和“怎樣建設世界”兩個核心問題的中國方案,既是對世界大勢的全面把握,也體現(xiàn)了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深刻理解和嚴格遵循。
一、“人類命運共同體”源于人具有的自由自覺的類本質和類思維
人的“類本質”是“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1],表現(xiàn)為自由自覺的勞動,是人區(qū)別于動物的根本規(guī)定性。同時,人的“類本質”使人與其他人、其他物之間建立本質性的一體性關系,并不否定人與物、人與他人之間的區(qū)別性,并在這種區(qū)別性上尋求共通性。因此,基于人的“類本質”而衍生的“類思維”也是一種體現(xiàn)著人的“自由自覺”本性的思維,它是一種在區(qū)別性中同時又試圖超越區(qū)別性而尋求統(tǒng)一性的思維方式,與人的存在特性保持一致。
因而,人從根本需要實現(xiàn)自由的、自覺的、全面的、充分的發(fā)展,就必須努力構建真正的“共同體”,從而消解和破除種種把人與人隔離開來的抽象力量,破除“抽象”對人的統(tǒng)治和異化,不斷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團結,推動人與人之間的自由聯(lián)合。正是這種自由的、一體的、統(tǒng)一的關系,蘊含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以及中國共產黨人對“人類命運共同體”鮮明的價值追求。
二、“人類命運共同體”源于人的“共生”本質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視域中,正是由于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的共生性存在,才生成了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我三大關系,從結構與方式上為“人類共同體”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關系支撐。共同體不僅是人類生活的基本方式,也是人類實現(xiàn)其根本價值的重要途徑。
“共生”的精神狀態(tài)和心理狀態(tài)還表現(xiàn)為“共識”。若缺乏共識,人與人、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就不可能在紛繁復雜的國際關系和矛盾沖突中締結合作與共謀的關系。共識是各國、各民族對“共同價值”與“整體合力”形成普遍認同的橋梁,使民族—國家能夠站在維護全人類利益的高度,以開放包容的姿態(tài)推動平等交流與互利共贏[2]??梢姡瑖H社會日漸達成的共識與認同就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依托。
三、“人類命運共同體”源于世界歷史的形成
資本主義全球化打破了各國間原本彼此互相隔絕的生活狀態(tài),粉碎了封建時期“田園牧歌”式的生活方式,使世界逐步走向一體化發(fā)展。伴隨著物質互聯(lián)互通進程的,是精神與文化的互聯(lián)互通。在馬克思看來,資本主義工業(yè)化發(fā)展推動了交通技術的革新與各種道路的開辟,生產的世界化與世界市場的形成不僅為文化、文明之間的交融互通提供了可能,也使之成為一種必然的發(fā)展趨勢。文化的共通來自價值的共通,同樣的,文化的共通的加強也會進一步推動價值共通與認同的加深。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這是“人類命運命運共同體”的精神實質和文化發(fā)展要求。
四、“人類命運共同體”即自由人聯(lián)合體,從根本上區(qū)別于資本主義的“虛幻共同體”
馬克思在其思想發(fā)展過程中多次論及“共同體”的存在,在他看來,人類共同體的發(fā)展大體會經歷自然形成的共同體、虛假或虛幻的共同體、真實的和真正的共同體這三種基本形態(tài)。其中,自然形成的共同體總體上表現(xiàn)為一種“人的依賴關系”的“本源共同體”,虛幻的共同體表現(xiàn)為一種“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的資本主義社會共同體,“真正的共同體”表現(xiàn)為超越一切依賴關系的個人自由全面發(fā)展的共產主義社會共同體[3]?!罢嬲墓餐w”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最終目標和最終歸宿,是需要通過無產階級國際主義聯(lián)合革命與斗爭才能實現(xiàn)的。
“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理念就是對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只有依靠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打造,人類才能夠真正消除異化,完成對支配—被支配關系的超越,實現(xiàn)共同的自由、平等、普惠發(fā)展[4]。
五、“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對資本主義私有制度下異化自由的徹底批判,是共產主義下的自由的全面復歸
在馬克思看來,受制于異化的、不平等的財產關系與社會關系,資本主義私有制規(guī)定下所謂的“自由”不可能是真正的自由?!叭祟惷\共同體”理念繼承了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異化自由”批判的思想,承載了馬克思對共產主義的全面、真正自由的規(guī)定與展望。“人類命運共同體”強調打破國際傳統(tǒng)的“修昔底德陷阱”,要求改寫傳統(tǒng)大國關系“零和博弈”的發(fā)展模式,并由此完整建構親誠惠容、互利共贏、和平共處的共同發(fā)展模式,提倡各國間進行真誠、友好、全面的合作,以他國的自由與發(fā)展為自己贏得自由與發(fā)展的前提和方法,以自身的自由與發(fā)展推進他國的自由發(fā)展,這就是“人類命運共同體”一以貫之的“自由觀”,是對馬克思主義自由思想的繼承與發(fā)展,是自由的全面復歸。
六、“人類命運共同體”源于對資本主義國際關系擴張的批判
隨著生產的擴大化和分工的全球化發(fā)展,資本主義也將進行資本的國際擴張。這種擴張的本質與動力是對其他民族和國家剝削、壓迫與支配,是將落后國家整合到資本主義全球鏈條中的資源攫取對象與商品銷售市場位置上,導致“先進國家”和“落后國家”之間發(fā)展鴻溝的不斷拉大,矛盾和沖突頻發(fā);另一方面表現(xiàn)為“資本輸出國”之間為爭奪世界市場而陷入激烈的爭奪之中,導致先進國家之間對立與沖突。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徹底批判和改變了“資本邏輯”支配下的外交形式,加強了對各種不同交往形式的包容性,致力于逐步形成自由、自覺、有序的國際交往規(guī)范?!叭祟惷\共同體”理念中開放創(chuàng)新、包容互惠的發(fā)展前景就很好地取代了傳統(tǒng)“零和博弈”式的國際交往模式?!叭祟惷\共同體”理念具有極強的包容性和創(chuàng)新性,為最終實現(xiàn)人類的解放和自由全面的發(fā)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七、馬克思主義的世界哲學蘊含了多文明共存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
馬克思主義包含著“世界哲學”,本質上基于人的自由自覺本質屬性,是關于人與世界間關系的哲學?!叭祟惷\共同體”思想中的文明交流觀就是對馬克思主義“世界哲學”的繼承與深化,是站在馬克思“世界的一般哲學”的基礎上對馬克思世界歷史道路多樣性的深刻認識和時代化書寫。在民族—國家間交往、交流過程中,必須秉持求同存異、取長補短、相互尊重的謙遜態(tài)度與廣闊胸襟,永不攻擊、不貶低其他文明,永不將自身的文明奉為圭臬,永不以暴力或非暴力、顯性或隱性的方式同化甚至以自身文明取代其它民族和國家的文明。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楊宏偉,劉棟.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共性”基礎[J].教學與研究,2017.01
[3]楊建詳.走向文明的深處——對德性的生存論期望[J].山東社會科學,2004.02
[4]田鵬穎.馬克思主義視野中的“人類命運共同體”[J].哲學分析,2018.02
[5]田鵬穎,張晉銘.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對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繼承與發(fā)展[J].理論與改革,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