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澤宇
[摘? ?要]本研究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了解了學生在日常文言文學習中存在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及學習需求,并從入學前測、教師備課、專題學習的構建及課后作業(yè)等方面探討了針對教學的改進策略。同時,借此探討漢字漢語專題研討這一學習任務群的開展,為高中統(tǒng)編教材更有效地開展教學積累相關經(jīng)驗。
[關鍵詞]語言建構與運用;文言文語法;調查研究
“語言建構與運用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基礎”[1],文言文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扎實的文言文閱讀能力是學生傳承與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的必然要求。同時,課標要求“學生在豐富的語言實踐中,通過主動的積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國語言文字特點及其運用規(guī)律,形成個體言語經(jīng)驗,發(fā)展在具體語言情境中正確有效地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的能力”[2],這就意味著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梳理、積累古代漢語中常見語法知識,以便學生有效地進行古今文化交流,從而正確理解文言文所承載的傳統(tǒng)文化內涵。
一、問題提出
經(jīng)過高一上學期的學習,學生應在初中了解文言文語法現(xiàn)象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了文言文語法原理,掌握了相關語法知識,從而為深入學習高中文言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為了切實地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在高一第一學期即將結束之際,筆者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對學生文言文學習現(xiàn)狀、學習時存在的問題及其對文言文教學的期望進行了調查,并期望據(jù)此改進課堂教學效果,調整作業(yè)布置策略,提高文言文學習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二、調查對象及內容
本調查研究中,以筆者所任教的廣東省Z市E中學2019級兩個班級為調查對象,從中隨機抽取66名學生參加本次問卷調查,最終共收回有效問卷57份。其中男生22人,女生35人。
問卷主要由文言文的語法概況測試、學生掌握文言文程度及存在的學習難處、學習文言文語法的方法、教師教學情況及學生對教師教學的訴求等方面組成。其中,對于問卷中“課下,老師對你們文言文語法學習的要求是什么”這一問題,采用訪談形式展開進一步追蹤調查,明確“對哪些字詞及句式進行自主歸納”的內容。
三、調查的結果及分析
1.文言文的語法概況的測試
這一測試包括兩個題目,錯誤率分別為61.4%、50.88%。這說明學生對“掌握哪些知識才能提高自己文言文閱讀能力”存在盲區(qū)。學生對基本語法知識掌握不扎實,也會讓學生出現(xiàn)閱讀障礙。
2.學生掌握文言文程度
結果顯示,61.40%的學生能夠借助輔助資料理解課內文言文,但仍有學生難以讀懂課內文言文。這說明學生理解文言文對書本及輔導資料有很大的依賴性,也存在文言文知識遷移能力不足的問題。這可能是由于以下原因導致的。
一是學習方法單一。近一半的學生單純靠機械記憶來學習文言文語法知識。眾所周知,運用一定的識記策略是掌握語言規(guī)律的必要方法,但單純的機械記憶遠遠達不到復述策略的效果。因此,學生還需要在記憶的基礎上進行及時復習和分散復習。調查發(fā)現(xiàn),“沒時間積累”“學習任務繁重及背了又忘,學習效率低下”的學生分別占了35.09%、45.61%,而運用“總結歸納,學以致用”方法的學生僅占26.32%。這說明除了時間管理因素外,沒有正確運用學習方法也是學習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
二是教學缺少系統(tǒng)性和完整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把每篇文言文當作孤篇進行教學,而不是將其置于整個單元或整本書的知識體系之中,造成碎片化教學。而知識的系統(tǒng)性和完整性是學生理解和學習的重要基礎,系統(tǒng)性和完整性的缺失導致學生理解出現(xiàn)障礙,無法深刻理解和識記文章內容。
三是忽略了學生的認知承受能力。當學生長期處于沒時間積累且效率低下時,可能出現(xiàn)認知內驅力下降的情況。若教師再要求學生“閱讀經(jīng)典篇章并了解其中蘊含的傳統(tǒng)文化因素”就會出現(xiàn)難上加難的局面,至于落實到文化傳承與理解這一學科核心素養(yǎng)層面,更是無從談起。
3.教師教學情況
一是授課方式陳舊。教師采用“逐字逐句分析,并對一詞多義、虛詞及句式等歸納總結”這種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占64.91%,這一模式能夠保證學生對某篇課文的文言知識體系清晰明了。但是,僅限于對某一篇文本的理解,學生在單元學習的內容上容易重疊過多且彼此間沒有聯(lián)系,不利于學生知識體系建構與學習遷移能力的培養(yǎng)。
二是教材整合能力欠缺。僅少數(shù)教師(19.3%)使用“旁征博引,勾連新舊知識,適當歸納”的方式,說明教師在教材整合能力上還有待提升。
三是課后任務單一。調查結果顯示,教師在布置課后任務時,往往只針對本篇課文。這種針對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讓學生有目的地梳理掌握本篇課文之內的一詞多義、句式等文言文基礎內容,不會造成學習的漫無目的。但另一方面,當篇目累積到一定數(shù)量時,學生雖然記住了這篇課文中的語法,但當相同的語法出現(xiàn)在其他場景中時,可能會出現(xiàn)“最熟悉的陌生人”現(xiàn)象。所以,在某種程度上,在知識體系下整合教學內容將有利于學生文言文語法知識的學習,也是對課標中“通過主動的積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國語言文字特點及其運用規(guī)律”的正確回應。
4.學生對課堂教學的訴求
調查結果表明,學生對“加強新舊聯(lián)系,對特殊句式詞法等進行講解”的訴求高達77.19%,這說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往往忽視或不善于調動學生初中的學習經(jīng)驗,沒有從學生的學習實際出發(fā)。這樣的語文教學往往淡化了學生對基本語法知識的了解和掌握,造成學生最基本的現(xiàn)代漢語語法常識儲備幾乎為零,更不用說對文言文語法的掌握了。此外,“明確每課的學習要求,做到每一課必有一得”的訴求以59.65%位列第二,這說明學生希望教師能夠明確地指出學習的重點和目標,讓他們都學有所得,而不是讓教學重難點只出現(xiàn)在教案上。
四、教學建議
在對問卷調查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剖析后,筆者在以后的日常教學中進行了如下改進,以提高文言文教學的效率。
一是做好入學前測工作。對學生初中課內文言文的掌握情況進行測試,包括重點字詞釋義、句子翻譯及句式等內容。同時還要注意對學生的現(xiàn)代漢語中的一些常見語法知識進行測試,包括詞性、短語結構、句子成分[3]等內容,了解任教班級學生的實際掌握情況。這將為以后順利開展日常文言文教學做足準備,為學生課堂上理解文言文常見語法打下堅實基礎。
二是教師要熟悉初中學段的文言文內容。教師不僅要對初中學段文言文內容進行了解,甚至自身要對初中文言文進行一輪備課。這樣才能把握學生在初中階段文言文的掌握情況,了解哪些知識還需進一步講解,做到真正意義的“備教材”與“備學生”。
三是加強新舊知識聯(lián)系。在對初中階段文言文學情較為全面的把握下,在課堂講解時,教師可利用奧蘇貝爾有意義學習的相關理論來調動學生新舊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幫助學生達到新知識的構建。例如,在教學粵教版必修二的《項脊軒志》中的賓語前置時,文中例子是“令人長號不自禁”,而初中階段的《鄒忌諷齊王納諫》“忌不自信”也是同樣的規(guī)則。教師在講解時可先展示“忌不自信”,然后同文中的例句一同分析,得出“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時,否定詞+代詞,可視為賓語前置”這一結論。
四是明確一課一得,提高課后作業(yè)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即教師要明確每一課的文言文中有哪些文言文句子集中體現(xiàn)哪一個語法點,再兼顧過往已學的部分知識可以構建一個小專題,幫助學生就某一個知識點進行全面的認識,并學實學透。如在教學《阿房宮賦》時,教師可以集中通過“驪山北構而西折”“輦來于秦”“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朝歌夜弦,為秦宮人”“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卿當日勝貴”等例句,完成名詞作狀語的教學。此外,課后作業(yè)可要求學生對所學語法點進行例句收集整理,歸納出知識框架,通過精加工的學習策略提高學習效率。例如,名詞作狀語的例句收集,以往學習就有“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交廣市鮭珍”等例句。這在某種程度上是對“就漢字或漢語的某一問題,加以歸納、梳理,訓練學生從應用中觀察語言文字現(xiàn)象和總結規(guī)律的綜合分析能力”[4]學習任務群教學進行探索,也為統(tǒng)編高中教材必修上冊第八單元教學提供了參考。
五是加強小組合作,提高作業(yè)效率與有效性。對教師課下要求的“從所學課文中找出某個虛詞或幾個實詞等相應例句并整理歸納”這一類作業(yè),學生可以宿舍為單位,進行分工合作,宿舍內部協(xié)同每一課的整理歸納,然后輪流交換知識點之間的不同任務并進行整理。對于難度較大的知識點,幾個人之間可以相互討論,合作找出相應例句。通過合作提高效率,保證按時按質完成作業(yè),每個學生都學有所得,不會出現(xiàn)為了對付作業(yè)而疲于奔命,最后草草了事的現(xiàn)象。
參考文獻
[1][2][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 姚力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