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田甜 周欣悅
(浙江大學管理學院,杭州 310058)
不管是手機支付寶里的錢,還是錢包里的現(xiàn)金,人們的生活都離不開金錢。自古以來,金錢就被認為是一種社會商品,以它獨特的形式和價值影響著人們的生活。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金錢滲透到人們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并深刻影響著人們的心理和行為(Vohs,Mead,& Goode,2006,2008;Zhou,Vohs,& Baumeister,2009)。金錢似乎對個體的行為會產(chǎn)生很多負面影響。前人的研究發(fā)現(xiàn),金錢可能會讓人們陷入物質(zhì)主義,剝奪人們對社會關(guān)系的追求,降低人們的生活滿意度和幸福感(Belk,1985;Richins & Dawson,1992)。為什么金錢會有這樣的負面使用?2006年,研究者提出了金錢的工具/藥物理論(tool/drug theory),認為金錢不僅是一種交換工具,也是一種藥物,金錢除了具有交易價值外,還跟藥物一樣具有一定的特殊效能(Lea & Webley,2006)。但是,金錢到底具有哪些藥物性能?金錢又為什么會具備近似藥物的性能?
為了解答這些問題,Zhou等人(2008,2009)提出了一個金錢的社會資源理論(money as social resource theory)。金錢作為一種重要的社會資源,可以替代社會關(guān)系作為個體安全感和痛苦的核心來源(Zhou & Gao,2008;Zhou,F(xiàn)eng,He,& Gao,2008;Zhou et al.,2009)。重要的是,當金錢替代社會關(guān)系之后,人們就可能降低對社會關(guān)系的需求,從而導致社會關(guān)系帶來的積極效應(yīng)被削弱(Zhou & Gao,2008)。該理論發(fā)表在社會心理學的重要理論刊物《Psychological Inquiry》上面,在10年間也獲得了國內(nèi)外學術(shù)界和大眾的廣泛關(guān)注。這個理論以及相關(guān)的實證證據(jù)被引用超過718次(Google Scholar)。本文回顧了這個理論,并且梳理了該理論的最新研究進展,進一步延展了這個理論,為未來的研究提供參考。
在人們的心智當中,金錢不僅僅是一種交換工具且具有存儲價值,金錢還是一種獨特的概念(Vohs et al.,2006)。金錢概念(money concept)是指個體認知結(jié)構(gòu)中對于金錢的整體認識(Tong,Zheng,& Zhao,2013)。在個體的認知結(jié)構(gòu)中,金錢象征著不同形式的資源,如安全、自信、自由、權(quán)力、獨立、富有和社會資源等(趙建彬,2014;趙建彬,景奉杰,&陶建蓉,2017)。
對金錢概念的研究一般使用金錢啟動(money priming)范式。這是學者們提出的研究金錢刺激對個體行為決策影響的一種研究范式(李愛梅,羅瑩,&李斌,2016)。Vohs等人(2006)最先提出可以通過使用金錢啟動技術(shù)來激活個體的金錢概念,即通過給予個體關(guān)于金錢的刺激或暗示,提高個體在低意識水平下金錢觀念的可達性(accessibility),進而研究個體的行為決策變化。金錢啟動自此作為一種直接探索金錢心理的研究取向,引起了大量學者的深入挖掘和探討(Zhou et al.,2009)。關(guān)于金錢啟動的研究發(fā)現(xiàn),根據(jù)不同的啟動內(nèi)容和啟動范式,金錢啟動可以分為金錢概念啟動、金錢富足感啟動和金錢剝奪感啟動這三種(Gino & Pierce,2009;李愛梅,羅瑩,&李斌,2016)。
在過去的研究中,研究者使用了一系列方法來對個體進行金錢啟動。研究中常用的金錢啟動方法包括文字啟動法、影像啟動法和金錢本身啟動法(Vohs et al.,2006;李金秀,2018)。文字啟動法是指利用與金錢有關(guān)的文字對個體進行啟動,例如混詞組句任務(wù)(descrambling task)(Kouchaki,Smith-Crowe,Brief,& Sousa,2013)、回憶或朗讀與金錢有關(guān)的故事(Zhou et al.,2009)。影像啟動法是指利用與金錢有關(guān)的圖片、視頻對個體進行啟動,例如金錢圖片啟動法(Vohs et al.,2006)。金錢本身啟動法是指直接讓個體看到或接觸金錢來完成啟動,例如直接呈現(xiàn)大量金錢(Gino & Pierce,2009)、數(shù)錢法(Zhou et al.,2009)。
金錢可以滿足人們的各種需要,具有象征意義。Lea和Webley(2006)提出的金錢工具/藥物理論認為,雖然金錢本身沒有生物學意義,但是它卻有強大的激勵作用,金錢本身就是一種目標和止痛藥。(劉琦,劉愛萍,&羅勁,2010)一方面,金錢類似于一種工具,人們可以把它作為達到特定目的的手段;另一方面,金錢就像一種令人成癮的藥物,它本身就是一種目的(Lea & Webley,2006)。
但是金錢為什么可以作為藥物?金錢又可以作為什么樣的藥物?這個金錢工具/藥物理論中并沒有闡明這些關(guān)鍵問題?;诮疱X的工具/藥物理論,Zhou等人(2008,2009)提出了金錢的社會資源理論。該理論認為,金錢作為一種社會資源,可以替代社會關(guān)系作為個體安全感和痛苦的核心來源。
在人類的進化過程中,社會關(guān)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類對社會支持的需求似乎是自然選擇過程的產(chǎn)物,擁有社會支持就具有生存優(yōu)勢(Buss & Schmitt,1993)??v觀人類歷史,社會支持可以保護人類免受掠食者或競爭者的攻擊(Zhou & Gao,2008)。社會關(guān)系還可以提高人類收集食物和建造住房的能力,從而為疼痛刺激提供一種保護(Mikulincer,F(xiàn)lorian,& Hirschberger,2003)。對于那些成功建立穩(wěn)固社會關(guān)系并融入群體的人類祖先來說,他們不但最有可能避免痛苦,而且更有可能生存、繁殖并將后代撫養(yǎng)長大(Baumeister & Leary,1995)。由此可見,社會關(guān)系對人類尤為重要。
社會關(guān)系還可以減輕個體的疼痛。研究表明,社會支持與各種類型的疼痛有關(guān)(MacDonald & Leary,2005)。較高水平的社會支持與較低水平的慢性疼痛、分娩疼痛、心臟疼痛以及術(shù)后疼痛相關(guān)(Zhou & Gao,2008)。大量的實證研究也表明,社會支持可以緩解疼痛(Brown,Sheffield,Leary,& Robinson,2003;Leary,Springer,Negel,Ansell,& Evans,1998)。Brown等人(2003)研究了社會支持對個體實際疼痛的影響。在實驗中,研究者將被試隨機分為三組,要求他們將自己的非慣用手放入冷水中??刂平M的被試需要單獨完成任務(wù),其他兩組的被試則由朋友或陌生人陪同完成任務(wù)。這些朋友或陌生人提供主動支持(言語支持)、被動支持(沒有言語或眼神交流的支持)或互動。然后,被試需要對感知到的疼痛進行評分。結(jié)果發(fā)現(xiàn),無論是由朋友還是陌生人陪同完成任務(wù),主動支持和被動支持條件下的被試都要比單獨和互動條件下的被試感受到更少的疼痛。也就是說,感知到的社會支持可以緩解人們的身體疼痛。
金錢出現(xiàn)之后,個體對社會關(guān)系的依賴變得越來越少。先前的研究表明,金錢至上的個體往往是以自我為中心的(Belk,1985;Richins & Dawson,1992)。金錢會導致個體變得更加的個人主義,從而可以不依賴他人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Zhou & Gao,2008)。而且社會關(guān)系在一些時候會讓人們感到失望和破滅。因此金錢的社會資源理論進一步提出,當人們對社會關(guān)系感到失望的時候,人們就會轉(zhuǎn)而更加依賴金錢。社會關(guān)系的失敗可能是由個體差異因素(如不安全的依戀類型)和情境因素(如社會排斥)造成的(Zhou & Gao,2008)。例如,有研究發(fā)現(xiàn),被同伴拒絕后的兒童更認可物質(zhì)主義價值觀,會變得更加物質(zhì)主義(Banerjee & Dittmar,2008)。而金錢的工具性價值在于可以購買用來緩解疼痛的物質(zhì)產(chǎn)品。也就是說,當社會關(guān)系變得不再有效的時候,人們會更加依賴金錢。
金錢的社會資源理論建立在這些證據(jù)上,提出社會支持是首要的疼痛保護機制,而金錢是替代型的疼痛保護機制。在人類幼年時期,感到疼痛或者不舒服,會自然而然地尋求他人的關(guān)愛。但是在成長過程中,個體學習到金錢的力量,體驗到社會關(guān)系的脆弱,就可能變得更加依賴金錢,而不是依賴社會關(guān)系。
金錢真的可以減緩疼痛嗎?為了提供證據(jù)來支持金錢的社會資源理論,研究者找了中國的一些大學本科生作為被試(Zhou et al.,2009)。研究者將被試隨機分為兩組,告訴他們需要完成一項測量手指靈活性的任務(wù)。一半的被試需要盡可能快地用手數(shù)80張100元鈔票,另一半的被試則是數(shù)同樣大小的80張紙。接下來,研究者用常見的熱水來誘發(fā)疼痛。高疼痛組的被試先將自己的左手食指和中指放在43度的溫水里90秒,再將手指放在50度的熱水里30秒,然后又將手指放回43度的溫水里60秒。低疼痛組的被試則一直將手指放在43度的溫水里180秒。最后,被試自我報告了他們感受到的疼痛感。結(jié)果表明,對高疼痛組的被試來說,數(shù)錢之后比數(shù)紙之后感受到的疼痛更低。而對于低疼痛組的被試來說,兩組之間沒有顯著差異。也就是說,金錢啟動(數(shù)錢)可以降低人們的生理疼痛感(Zhou & Gao,2008;Zhou et al.,2009)。這個關(guān)鍵實驗還被BBC的一個科學紀錄片所收錄,并在英國倫敦的一個實驗室進行了復制。他們用被試在冰水里面的持續(xù)時間作為因變量,得出了類似的結(jié)論。數(shù)錢之后的被試能夠?qū)⑹址湃氡锍掷m(xù)的時間更長。也就是說,金錢啟動(數(shù)錢)過后,人們不但感覺到的疼痛更低,而且對疼痛的忍耐力也更強。
金錢啟動不僅能緩解個體的生理疼痛(physical pain),還能緩解個體的社會疼痛(social distress)。Zhou等人(2009)通過實驗還發(fā)現(xiàn),對于被社會排斥的被試來說,數(shù)錢之后比數(shù)紙之后感受到的社會痛苦更低。Zhou等人認為,金錢之所以能夠鎮(zhèn)痛,是因為金錢作為一種萬能的社會資源,可以激活個體一般意義上的自信感(confidence)、力量感(strength)和效能感(efficacy),從而減少了個體的社會疼痛感和生理疼痛感(Zhou et al.,2008,2009;Zhou & Gao,2008)。
總的來說,Zhou等人關(guān)于金錢啟動、社會排斥和生理疼痛的研究通過六個行為實驗發(fā)現(xiàn):社會排斥與生理疼痛會增加個體對金錢的渴望;金錢啟動(數(shù)錢)能夠減少社會排斥給人們帶來的社會疼痛和浸泡在熱水中的生理疼痛;金錢損失(花錢)會導致人們更容易受到社會疼痛和生理疼痛的傷害(Zhou et al.,2009)。
Zhou等人(2009)最早通過實驗研究提出了金錢的社會資源理論(謝天,周靜,&俞國良,2013)。研究證明了金錢啟動能夠減少個體的社會疼痛和生理疼痛。這一理論的提出引發(fā)了國內(nèi)外學術(shù)界的關(guān)注。在該理論提出過后的10年間,很多學者在這個理論的基礎(chǔ)上開展了大量的實證研究。
金錢可以減少個體的疼痛感也得到了神經(jīng)研究證據(jù)的支持。Saxe和Haushofer(2008)提供了神經(jīng)機制的證據(jù),證明金錢是次要的疼痛緩沖器。Lelieveld,Moor,Crone,Karremans和Beest(2012)利用了核磁共振(fMRI)技術(shù)發(fā)現(xiàn),社會排斥后的金錢補償可以減少被試自我報告的痛苦和背側(cè)前扣帶回皮層(dorsal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dACC)的神經(jīng)活動,dACC這一區(qū)域只有在身體和社會疼痛時才會很活躍。也就是說,當個體受到社會排斥后,金錢補償可以減少個體的負面情緒,緩解個體的疼痛感。Guo等人(2012)的研究證明,當疼痛者沒有得到金錢獎勵時,會顯著激活觀察者疼痛共情的關(guān)鍵腦區(qū),而當疼痛者得到高額金錢獎勵時,會抑制激活觀察者疼痛共情的關(guān)鍵腦區(qū)。也就是說,當人們看到富人處于痛苦中時,因為富人擁有更多的金錢,有足夠的資源來應(yīng)對痛苦,所以人們會抑制對富人的疼痛共情,這也可以說明金錢具有鎮(zhèn)痛的作用。楊東等人(2015)利用事件相關(guān)電位技術(shù)(Event-related potential,ERP)的研究也發(fā)現(xiàn),金錢啟動會降低早期階段對疼痛刺激的敏感性。此外,一項關(guān)于神經(jīng)衰老的研究也表明,金錢獎勵會抑制與生理疼痛和社會痛苦相關(guān)的前腦島(anterior insular,AI)活動(Cristofori,Harquel,Isnard,Mauguière,& Sirigu,2015)。
在現(xiàn)實生活中,金錢也確實可以減少個體的疼痛感。Kahneman和Deaton(2010)對4.5萬美國居民做的一項蓋洛普調(diào)查(Gallup-Healthways Well-Being Index)發(fā)現(xiàn),低收入會加重其他不幸事件給個體帶來的痛苦。例如,同樣是頭疼,富人身上增加的痛苦比例是19%,但在窮人身上增加的痛苦比例卻達到31%。此外,實驗引起的疼痛感與個體的經(jīng)濟狀況也顯著相關(guān)(Miljkovi? et al.,2014)。研究者找了克羅地亞維斯島的319名成人居民做了一個實驗。研究者使用手動測痛儀測量了被試雙手機械壓力的疼痛閾值(刺激強度最小)和疼痛忍受值(刺激強度最大),并計算了被試的疼痛忍受區(qū)間(即疼痛忍受值與疼痛閾值的差值)。研究者使用家庭財產(chǎn)指數(shù)來代表被試的經(jīng)濟狀況。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個體的經(jīng)濟狀況與疼痛閾值、疼痛忍受值和疼痛忍受區(qū)間顯著相關(guān)。較差的經(jīng)濟狀況與較低的疼痛忍受值和較小的疼痛忍受區(qū)間顯著相關(guān)。也就是說,與那些經(jīng)濟狀況好的人相比,經(jīng)濟狀況越差的人越不能忍受實驗引起的痛苦。這也可以說明,金錢能夠緩解實驗給人們帶來的疼痛感,富人比窮人更不容易受到傷害。
金錢不但能夠減少疼痛,而且能夠減少其他的負面情緒。在金錢社會資源理論的基礎(chǔ)上,研究進一步發(fā)現(xiàn),金錢確實是一種保護機制。金錢作為一種社會資源,除了能減少個體的疼痛感外,還有助于減少個體的焦慮感、恐懼感、疲憊感、嫉妒感、不愉快感等負面情緒。這些研究豐富并擴展了Zhou等人(2008,2009)的研究發(fā)現(xiàn),并為金錢的社會資源理論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證據(jù)。
首先,金錢可以減少個體的焦慮感。Zaleskiewicz,Gasiorowska,Kesebir,Luszczynska和Pyszczynski(2013)的研究證明,金錢啟動能夠緩解個體的生存焦慮感(existential anxiety)(李愛梅,彭元,李斌,&凌文輇,2014)。在其中一個實驗中,與白紙互動過的被試相比,與金錢互動過的被試報告了更低的死亡恐懼水平。也就是說,當對個體進行金錢啟動過后,他們更加不畏懼死亡。在另一項研究中,Zaleskiewicz,Gasiorowska和Kesebir(2013)發(fā)現(xiàn),存錢比花錢更能夠有效緩解個體的死亡焦慮感(death anxiety)。因為存錢能夠緩解與未來相關(guān)的焦慮感,增加個體對自我命運的控制感,從而降低死亡的威脅。最近的一項研究還發(fā)現(xiàn),接觸金錢能夠提高個體的自尊水平,從而防止個體產(chǎn)生更多與死亡相關(guān)的想法(Gasiorowska,Zaleskiewicz,& Kesebir,2018)。一項針對中國900名藍領(lǐng)工人和546名白領(lǐng)員工的研究發(fā)現(xiàn)了一種“金錢的緩沖效應(yīng)”(money buffer effect)(Li,Li,Wang,& Hou,2016)。擁有金錢雖然不能讓人們變得更快樂,但是能讓人們更少地擔心。最近一項利用概念隱喻理論(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的研究證明,金錢的隱喻啟動(如提示“財富”這個詞)就可以減少人們對金錢的擔憂,增加人們的消費意愿(Kersten,Cox,Van Enkevort,& Arrowood,2019)。這些研究都表明,金錢能夠緩解人們的焦慮感。
金錢不僅可以減少個體的焦慮感,還可以減少個體的恐懼感。金錢可以抑制恐懼條件反射的反應(yīng)(Qu,Zhang,& Chen,2013)。在實驗中,被試都受到了電擊刺激,但與無金錢獎勵組相比,有金錢獎勵組被試的生理皮膚導電反應(yīng)(skin conductance responses,SCRs)和主觀恐懼強度都要更低。這可以說明,金錢作為一種積極的、次要的強化物,可以阻礙恐懼條件反應(yīng)的學習階段,減少人們的恐懼情緒。
另外,金錢還可以減少個體的疲憊感。Boucher和Kofos(2012)的研究證明,金錢啟動能夠緩解自我損耗(ego depletion)給個體帶來的影響。在筋疲力盡的被試中,那些受到金錢提醒的被試會在隨后的自我控制任務(wù)中表現(xiàn)得更好。同時,金錢刺激也讓被試覺得沒有那么疲勞了。研究者認為,這是因為金錢啟動可以降低后續(xù)任務(wù)的主觀難度和努力付出程度。最近的研究還發(fā)現(xiàn),金錢啟動能使疲憊的個體產(chǎn)生更多體貼的工作行為(Mok & De Cremer,2018)。研究者招募了一些來自美國和香港的上班族,進行了一系列實驗。結(jié)果發(fā)現(xiàn),當上班族們感到筋疲力盡時,金錢提醒可以減少他們的疲憊感,增加他們的能量,使個體產(chǎn)生更多以他人為導向的體貼行為。也就是說,當人們工作很累時,金錢啟動能夠減少疲憊,讓人們變得精力充沛,更愿意幫助他人。由此可見,在個體工作表現(xiàn)方面,金錢也具有強大的力量,能夠緩解人們的疲憊感。
金錢還可以減少個體的嫉妒感。有研究發(fā)現(xiàn),安全依戀和物質(zhì)獎勵都可以緩解一種特定形式的社會心理痛苦——浪漫的嫉妒(romantic jealousy)(Selterman & Maier,2013)。這與金錢的社會資源理論是一致的,社會支持和物質(zhì)主義都可以作為應(yīng)對機制,減少個體的生理和社會疼痛(Zhou & Gao,2008)。Selterman和Maier(2013)找了96名美國大學本科生做了一個實驗。被試被隨機分為三組,安全依戀組的被試在遇到問題時得到了他人的幫助,物質(zhì)獎勵組的被試贏得了一臺具有最先進功能的全新電腦,中性組的被試則需要購買一些食品雜貨。然后,被試都需要想象一個場景,自己的戀人正在和一名很有魅力的異性調(diào)情,并報告了自己的嫉妒程度。結(jié)果發(fā)現(xiàn),與中性組相比,安全依戀和物質(zhì)獎勵啟動都會減弱個體的浪漫嫉妒情緒。也就是說,物質(zhì)獎勵過后,當人們的戀情受到異性威脅時,他們更不會產(chǎn)生嫉妒情緒。由此可見,金錢能夠緩解人們的嫉妒感。
Ma,Hu,Pei和Xiang(2015)采用了事件相關(guān)電位技術(shù)(ERP),研究了金錢啟動對負面情緒的神經(jīng)效應(yīng)。在實驗中,被試被隨機分為兩組,分別看了一張100元錢圖片或中性圖片,然后觀看了一些不愉快的照片。整個過程中,研究者同時記錄了被試的腦電圖(EEG)變化。結(jié)果發(fā)現(xiàn),金錢啟動過后,被試降低了對不愉快圖片的敏感性。ERP數(shù)據(jù)顯示,金錢啟動過后,參與者的額后區(qū)域產(chǎn)生了較大的N2,這反映了內(nèi)在心理沖突和注意力資源分配,而參與者的頂枕區(qū)域產(chǎn)生了較小的晚正電位(late positive potential,LPP),這表明了負面情緒的調(diào)節(jié)過程。采用核磁共振(fMRI)技術(shù)的研究也表明,社會排斥后的金錢補償能夠減少個體隨后產(chǎn)生的不愉快情緒(Lelieveld et al.,2012)。由此可見,金錢能夠緩解人們的不愉快感和負面情緒。
金錢的社會資源理論認為,金錢可以通過滿足個體的控制感和高自尊這兩種特別重要的需要,進而影響到個體的行為。金錢作為一種社會資源,可以激活一般意義上的自信、力量和效能感,減輕個體的社會疼痛和生理疼痛,并維持個體的自尊(Zhou & Gao,2008;Zhou et al.,2009)。這些假設(shè)得到了實證研究的檢驗和支持,金錢可以增加個體的自尊、自我效能感、力量感和自足感等。
首先,金錢可以提高個體的自尊。金錢和自尊的交互理論認為,獲得金錢能夠補償自尊的缺失(Zhang,2009),這與金錢社會資源理論是一致的,金錢能夠保護個體的自尊。利用事件相關(guān)電位技術(shù)(ERP)的一項神經(jīng)研究證明,當個體的自尊受到?jīng)_擊時,金錢啟動能夠增強個體的自尊水平,對自尊產(chǎn)生一種補償作用(陳晨,2011;陳晨,Ding,楊東,邱江,&齊森青,2012)。此外,金錢啟動還能夠激發(fā)個體產(chǎn)生較高的自尊水平,抑制更多死亡想法的產(chǎn)生,從而緩解死亡焦慮(Gasiorowska et al.,2018)。由此可見,金錢能夠增強人們的自尊。
另外,金錢可以增加個體的自我效能感和力量感。金錢啟動會讓個體覺得自己有足夠的能力來處理生活狀況,提高他們的自我效能感,進而使他們更愿意進行自我披露(self-disclosure)(Mukherjee,Manjaly,& Nargundkar,2013)。金錢啟動也能提高顧客的創(chuàng)造自我效能感,進而增加顧客的創(chuàng)造力(趙建彬&陶建蓉,2017)。Mok和De Cremer(2015)證明,與想到舊錢相比,想到嶄新的錢可以增強個體的活力感(vitality),使他們在工作中變得更寬恕他人。由此可見,金錢能夠增強人們的自我效能感和力量感。
Mogilner(2010)在一項實地實驗里發(fā)現(xiàn),金錢啟動的被試在進入咖啡館后,會花更多的時間投入工作,并減少社交,與他人交談、打電話或發(fā)信息的時間會更少。一項關(guān)于金錢啟動的綜述研究也指出,金錢啟動會使個體轉(zhuǎn)變成專業(yè)、商業(yè)和工作的心態(tài),使他們努力完成具有挑戰(zhàn)性的任務(wù),有更多出色的工作表現(xiàn),并且感到高效率(Vohs,2015)。此外,金錢線索還會增加兒童的能動性,讓他們更有可能堅持完成困難的任務(wù),并表現(xiàn)得更好(Gasiorowska,Chaplin,Zaleskiewicz,Wygrab,& Vohs,2016)。Trzcińska 和Sekscińska(2016)的研究證明,金錢啟動還會增加兒童在困難任務(wù)中的毅力,并增加兒童對延遲滿足的偏好。研究者找了61名6歲的兒童做了第一個實驗。結(jié)果發(fā)現(xiàn),與控制組相比,金錢啟動組的兒童花了更長的時間來完成困難的任務(wù)。研究者又找了46名6~8歲的兒童做了第二個實驗。結(jié)果發(fā)現(xiàn),與控制組相比,金錢啟動組的兒童更有可能選擇等待1天以獲得額外的貼紙。也就是說,金錢啟動會促使兒童堅持完成困難的任務(wù),更可能選擇延遲滿足。這些研究進一步表明,金錢可以替代社會支持,增強人們的自足感,使人們變得更加獨立,更能堅持不懈地完成困難任務(wù)。
金錢的社會資源理論認為,疼痛(社會疼痛或生理疼痛)會增加個體對金錢的渴望(Zhou et al.,2009)。社會支持是首要的疼痛緩沖器,當人們?nèi)狈ι鐣С謺r,金錢可以替代社會支持作為次要的疼痛緩沖器(Zhou & Gao,2008)。Zhou等人(2009)通過實驗證明,經(jīng)歷過社會排斥的被試會增加對金錢的渴望,他們會畫出更大的硬幣,表示愿意放棄更多的快樂來換取金錢,并向孤兒院捐款更少。基于Zhou等人(2009)關(guān)于金錢具有象征力量的研究,Duclos,Wan和Jiang(2013)發(fā)現(xiàn),社會排斥會提高金錢的工具性價值,從而導致人們做出風險更大,但可能更有利可圖的財務(wù)決策。也就是說,社會排斥會導致人們更愛錢,這進一步支持了金錢的社會資源理論。
社會排斥會增加個體對金錢的渴望,焦慮和不安也會增加個體對金錢的渴望。Zaleskiewicz等人(2013)的研究發(fā)現(xiàn),被提醒死亡的被試會高估硬幣和紙幣的大小,這與金錢的社會資源理論一致。因為金錢可以給人們提供自信、力量和效能感(Zhou et al.,2009),可以緩解死亡焦慮,所以死亡的想法會導致人們對金錢的渴望增加。陸靜怡和王越(2016)提出,心理不安全感可能會導致個體更加渴望獲得金錢,從而更可能做出能確保收益的風險決策。最新的一項研究通過1個大規(guī)模調(diào)查和6個實驗發(fā)現(xiàn),當個體的自我形象受到威脅時,他們會對自己的未來產(chǎn)生負面預(yù)期,從而更傾向于存錢(Steinhart & Jiang,2019)。也就是說,當人們?nèi)狈ι鐣С謺r,他們會通過存錢來緩解自己對未來的焦慮。死亡提醒、心理不安全感和自我威脅之所以會增加人們對金錢的渴望,是因為金錢有一種象征力量,可以替代社會關(guān)系,緩解人們的焦慮和不安。
當個體得到社會支持時,反而會減少對金錢的渴望。當個體的人際安全感增強時,他們就會降低對金錢的需求(Clark et al.,2011)。例如,Xu,Zhou,Ye和Zhou(2015)曾做過一個實驗,他們將被試隨機分為兩組,一組被試需要寫下三個曾經(jīng)幫助過自己的人的名字,另一組被試需要寫下三個名人的名字,然后測量了金錢對被試的重要程度。結(jié)果發(fā)現(xiàn),感知到的社會支持會降低被試對金錢的渴望。由此可見,金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補償個體缺失的人際安全感。研究還發(fā)現(xiàn),懷舊會降低個體對金錢的渴望(Lasaleta,Sedikides,& Vohs,2014)。這是因為懷舊能夠促進社會聯(lián)系(Zhou,Sedikides,Wildschut,& Gao,2008),這反過來又減少了對金錢的依賴,從而減少了對金錢的欲望。懷舊還會增加個體感知到的家庭社會支持,從而使個體產(chǎn)生更多的財務(wù)冒險行為(Zou,Lee,Wildschut,& Sedikides,2018)。由此可見,當個體的人際安全感和感知社會支持增強時,他們不需要更多的金錢來維護自己的社會關(guān)系,所以會降低對金錢的渴望。
人們的生活離不開金錢,金錢會影響個體的思想、情緒、動機和行為。Zhou等人在2008年提出了一個金錢的社會資源理論,強調(diào)了金錢的象征意義。該理論的提出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在10年間也獲得了學術(shù)界的廣泛關(guān)注。在金錢社會資源理論的基礎(chǔ)上,許多實證研究進一步發(fā)現(xiàn),金錢確實具有強大的力量。金錢啟動能夠減輕個體的疼痛感,這不但得到了神經(jīng)研究證據(jù)的支持,也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得到了體現(xiàn)。金錢作為一種社會資源,除了能減少個體的疼痛感外,還有助于減少個體的焦慮感、恐懼感、疲憊感、嫉妒感、不愉快感等負面情緒。金錢還可以增加個體的自尊、控制感、自我效能感、力量感和自足感等。此外,焦慮和不安也會增加個體對金錢的渴望,當個體得到社會支持時,反而會減少對金錢的渴望。這些研究為金錢的社會資源理論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證據(jù)。
金錢的社會資源理論認為,金錢作為一種社會關(guān)系的替代品,會讓個體變得更加不重視和依賴社會關(guān)系。這樣的一個假設(shè)得到了很多實證證據(jù)的支持(Gasiorowska et al.,2018;Lelieveld et al.,2012;Steinhart & Jiang,2019;Zhou et al.,2009)。有趣的是,隨著時代的變遷,特別是網(wǎng)絡(luò)時代和人工智能的崛起,我們可以觀察到一些新興的現(xiàn)象。人們開始使用數(shù)據(jù)來替代人際接觸,通過依賴智能設(shè)備來替代對彼此的依賴。網(wǎng)絡(luò)在人們的生活中變得越來越重要,社交網(wǎng)站(social networking sites,SNS)也非常受歡迎。人們經(jīng)常使用便捷的社交平臺(例如微信、QQ、微博、抖音等)來獲取信息,并獲得豐富的社會聯(lián)系。有研究發(fā)現(xiàn),啟動關(guān)于在線社交網(wǎng)站(Facebook)的想法可以減輕社會排斥給個體帶來的社會疼痛(Chiou,Lee,& Liao,2015),可以減輕熱水給個體帶來的生理疼痛(Ho,Wu,& Chiou,2016),降低個體參與線下社交活動的意愿(Li,Chang,& Chiou,2017)。這可以說明,在線社交網(wǎng)站也可以替代社會關(guān)系,緩解人們的社會疼痛和生理疼痛,讓人們不再需要更多現(xiàn)實的線下社交活動,也更加感受不到線下社交的吸引力和樂趣。虛擬世界和現(xiàn)實世界的界限進一步被模糊。
在金錢的社會資源理論里面,當人們對社會關(guān)系感到失望時,人們會寄希望于金錢。但是當人工智能崛起之后,人們是否會用人工智能來替代社會關(guān)系?當人們跟機器進行虛擬的情感交流之后,人們對社會關(guān)系的依賴會下降,那么人們對金錢的欲望是否也會下降?虛擬的情感生活不僅可能會替代真實的情感生活,還可能會替代人們的物質(zhì)欲望。這正是某些學者觀察到的,我們正在進入一個低欲望社會的現(xiàn)象(大前研一,2018)。個體可能會變得更沒有動力去追求社會關(guān)系,也會變得更沒有動力去追求金錢。
另一方面,虛擬世界不但帶來了虛擬的關(guān)系,還會帶來虛擬的貨幣。手機支付(mobile payment)在今天變得越來越流行,出門帶錢已經(jīng)變成了出門帶手機(張美萱et al.,2018)。手機支付讓金錢變得不那么實體化,人們接觸到現(xiàn)金的機會越來越少。隨著支付技術(shù)的快速發(fā)展,人們即將迎來“無現(xiàn)金社會”(Kumari & Khanna,2017)。此外,隨著比特幣等數(shù)字加密虛擬貨幣的日益普及,區(qū)塊鏈技術(shù)也逐漸興起(袁勇&王飛躍,2016)。區(qū)塊鏈的出現(xiàn)又將賦予金錢以更加不同的形態(tài)。這樣一些新科技革命又將會如何影響金錢和我們的關(guān)系?未來的研究還值得進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