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茂美
【摘 要】 目的:研究臨床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合并冠心病的治療情況。方法:分析對象選取為94例本院2019年2月至2020年3月間收治的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合并冠心病患者,94例患者通過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參照組(行復方氨基酸、肝素、藻酸雙酯鈉治療)與研究組(行硝酸酯類藥物治療),各47例。對比二組患者心絞痛發(fā)作情況、血氣指標與肺功能。結果:參照組患者治療后心絞痛發(fā)作情況相較于研究組明顯更高,研究組患者治療后血氣指標與肺功能相較于參照組明顯更優(yōu),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臨床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合并冠心病應用常規(guī)治療+硝酸酯類藥物治療效果較好。
【關鍵詞】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冠心病;復方氨基酸;肝素;硝酸酯類藥物
【中圖分類號】R714.255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005-0019(2020)22-268-02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是由于患者肺組織與肺動脈血管慢性病變導致肺組織結構與功能異常,患者臨床主要表現為心臟擴張、肺動脈壓力增大、肺血管阻力增加等。冠心病是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易導致患者發(fā)生心肌缺血、缺氧、心絞痛等。而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合并冠心病是較為復雜的心血管疾病,會對患者生活質量產生嚴重影響[1]。本研究選取我院2019年2月至2020年3月間收治的94例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合并冠心病患者,旨在探討臨床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合并冠心病的治療現狀,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本研究分析對象選取為我院2019年2月-2020年3月間收治的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合并冠心病患者94例,應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參照組47例、研究組47例。本次實驗研究中參照組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2例,年齡為45~78周歲,平均年齡為(57.36±8.67)周歲。研究組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1例,年齡為44~77周歲,平均年齡為(56.95±8.32)周歲。入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可進行進一步比較分析。
1.2 方法
全部患者均接收常規(guī)降壓、降糖、吸氧、抗感染治療,糾正患者酸堿平衡、水電解質紊亂癥狀,病情發(fā)展嚴重者給予利尿、強心等治療。
參照組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采用復方氨基酸、肝素、藻酸雙酯鈉治療:給予患者靜脈注射25mg復方氨基酸(生產廠家:辰欣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批號:國藥準字H20054764)+20mg肝素(生產廠家:江蘇萬邦生化醫(yī)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批號:國藥準字H32023409)+15mg藻酸雙酯鈉(生產廠家:鄭州卓峰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號:國藥準字H20055437),治療頻率1次/d。
研究組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實施硝酸酯類藥物治療:給予患者靜脈注射300mg葡萄糖(生產廠家:大理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批號:大理藥業(yè)有限公司)+10mg酚妥拉明(生產廠家:上海旭東海普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批號:國藥準字H31020589)+60mg多巴酚丁胺(生產廠家:山東方明藥業(y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批號:國藥準字H20053297),治療頻率1次/d。兩組患者均持續(xù)治療兩周。
1.3 觀察指標
比較組間患者治療后心絞痛發(fā)作頻率、發(fā)作時疼痛持續(xù)時間、血氣指標(SaO2、PaCO2)與肺功能(FEV1/FVC)進行對比觀察。
1.4 數據處理
本次實驗研究將94例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合并冠心病患者數據錄入統(tǒng)計學軟件SPSS20.0中,其中使用(x±s)進行心絞痛發(fā)作情況、血氣指標與肺功能計量資料對比,用t進行結果檢驗,如P<0.05數據存在顯著差異,說明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治療后患者心絞痛發(fā)作情況
參照組患者治療后心絞痛發(fā)作情況相較于研究組明顯更高,組間數據差異明顯(P<0.05),存在統(tǒng)計學分析意義。
2.2 治療后患者血氣指標與肺功能分析
研究組患者治療后血氣指標與肺功能相較于參照組明顯更優(yōu),組間數據差異明顯(P<0.05),存在統(tǒng)計學分析意義。
3 討論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主要發(fā)病原因為患者肺部病變,患者肺動脈持續(xù)高壓,不斷增加心肌負擔,發(fā)生慢性肺源性心臟病,而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患者長期處于缺氧狀態(tài),患者血液粘稠度較高、二氧化碳潴留,導致患者冠心病發(fā)病率較高。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患者并發(fā)冠心病后常表現為胸悶、心前區(qū)不適等。
在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并發(fā)冠心病的治療中硝酸酯類藥物發(fā)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患者缺氧程度不同其臨床表現也各不相同。伴隨患者缺氧情況不同,機體內紅細胞數量隨之變化,加大了血液粘稠度,易導致血栓的形成。且機體內環(huán)境缺氧會對患者心肌細胞代謝產生影響,降低心肌細胞敏感度,導致患者發(fā)生呼吸困難、胸悶、心絞痛等癥狀。硝酸酯類藥物具有擴張血管、降壓等功效,患者肺動脈高壓降低后,能夠減輕心臟壓力負荷,緩解患者臨床癥狀,降低患者心絞痛的發(fā)生率[2]。本次研究表明,參照組患者治療后心絞痛發(fā)作情況相較于研究組明顯更高,研究組患者治療后血氣指標與肺功能相較于參照組明顯更優(yōu),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慢性肺源性心臟病臨床表現與缺氧密切相關,臨床為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合并冠心病患者開展相應治療時,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實施硝酸酯類藥物治療效果較好,具有重要的臨床指導價值。
參考文獻
[1] 婁長芹,王麗雙.比索洛爾治療冠心病合并肺源性心臟病心力衰竭的臨床觀察[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9,17(35):88-89.
[2] 李海英.貝那普利聯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治療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合并冠心病的效果[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9,30(14):2385-2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