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城
摘要:校史館是學校編年史的立體呈現,是陳列學校發(fā)展歷史、展示學校辦學過程和不同時代學校面貌的場館;是學校傳統與校園文化的集中表現,是將學校的優(yōu)良傳統與校園文化精粹充分展示的舞臺;是學校教育教學成果的榮譽展覽室,是學生德育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基地。本文以廣東實驗中學校史館建館為例,探討中學校史館的建設路徑和創(chuàng)新手段。
關鍵詞:中學;校史館;建設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校史館數字化成為傳統校史館的重要補充,突破了傳統展陳形式在空間和時間上的局限,是新形勢下學校加強校史館建設的長期方向。廣東實驗中學校史館于2013年5月開始籌建,于2014年11月建成開館,占地面積近800m2,分展陳區(qū)和影音室兩個功能區(qū)域,通過文字、圖片、實物、影音及現代化陳展技術展示一代代省實人篳路藍縷、自強不息的奮斗歷程,承載校史,凸顯特色,彰顯成就,凝聚力量。
一、校史館設計及籌建
廣東實驗中學校史館以“宏而載道,微以證史,沿衍有序,遞進無邊”為設計理念,以“溯本追源,求實創(chuàng)新,展示成就,激勵后昆”為建設目標,尊重史實,緊扣“愛國、團結、求實、創(chuàng)新”的主題,突出“圖文并茂,繪聲繪色”的展陳模式。展陳采取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形式,在文字圖片實物的基礎上,配以模型、雕塑、多媒體等展示形式,注重信息化手段的運用,將學校歷史以簡明大氣的方式展現出來。校史館從整體上劃分為展陳館和影音室兩大部分。展陳館又可劃分為迎賓區(qū)、主展區(qū)、專題展區(qū)三個功能區(qū),主展區(qū)按編年體架構,將學校142年的發(fā)展歷程劃分為四個時期依次展陳,專題區(qū)分為交流和豐碑兩個版塊,主要展示學校對外交流和辦學成就。
選址方面,廣東實驗中學經過實地勘探,反復論證,盡可能克服初中校區(qū)面積狹小的困難,將校史館選址于初中部二號樓7樓整層,陳展面積約800m2。該處室內改造和建設工作量較小,大大降低了投資費用,對教學用地占用和影響最小,也能為校史館長期建設發(fā)展預留一定的空間。
在校史檔案資料征集和整理方面,廣東實驗中學專門抽調人員,成立校史檔案整理組。由于學校在一百多年的辦學過程中歷經動蕩和多次合并,1978年前的檔案材料缺失嚴重,整理組在綜合整理提煉現存檔案的同時,先后派專人到廣東省檔案館、中山圖書館、中山大學圖書館等搜集相關的檔案和文史資料,多次發(fā)出校史檔案資料征集啟事,向離退休教師、校友和社會熱心人士征集圖片和實物;多次召開校友座談會、老領導座談會,拜訪收藏材料的老校友,征集到一批珍貴的校史資料和文物;開展“口述歷史”主題活動,邀請健在的歷任校領導、離退休教師口述親歷的重要事件,并通過相關的檔案材料進行橫向比對、甄別和驗證,整理出校史大綱,厘清學校發(fā)展過程中的重要事件和時間節(jié)點;組織專人對陳展史料、注釋文字等深入討論,嚴格審核,反復修改,最終定稿。
2014年5月,校史館室內裝修和布展準備工作同時展開,至2014年11月按期開館,作為廣東實驗中學立教142周年、立校90周年的重要獻禮。校史館共展出文本3萬余字、圖片2500余張、實物600余件,并設置電子屏、一體機等電子設備,展示未上墻的校史資料和電子圖片。開館五年來,校史館先后接待過各級領導、兄弟學校領導、各屆校友、在校師生共計一萬多人次的參觀,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廣東實驗中學校史館建設的創(chuàng)新探索
1.充分發(fā)揮校史館的文化功能。校史館作為文化設施建設,能夠集中體現和繼承一所學校的文化和精神,它包含獨特的外觀、簡潔精煉的文字敘述、歷史氣息濃厚的圖像和實物以及一脈相承的歷史情懷,對發(fā)揚校園文化有積極影響。廣東實驗中學在設計之初充分考慮到反映“溯本追源,求實創(chuàng)新,展示成就,激勵后昆”的理念,以在師生中認同感很高的“大榕樹”為設計主題,側重在“根深葉茂,源遠流長”方面進行敘事和展陳,對反映不同時期校史的展區(qū)采用不同的裝修風格,比如在清末時期和民國時期的展區(qū),采用古樸端莊的風格,在新中國成立后各個時期的展區(qū),又采用活潑現代的風格,喚起不同時期師生的同理心,使師生對校史產生共情感知認同感。校史館中所展陳的影像和文字材料,記錄著學校沿革和歷史發(fā)展,是學校珍貴的歷史和文化的載體,利用物化后共所具備的直觀性的特點,完好地展示學校百年發(fā)展歷程中所形成的物質、精神、制度以及文化,有利于讓參觀者更好地了解學校各階段的文化特點,了解學校的精神文化核心。校史館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關鍵場所,對學校的發(fā)展進步有重大積極影響。
2.打造為宣傳學校的一張名片。校史館承擔著使師生、社會各界熱心人士了解認識學校的宣傳媒介作用,可以讓參觀者深刻體會到數代人為學校的發(fā)展壯大而為之奮斗的歷史和精神,從而產生共情感,利于學校精神傳承。自開館以來,廣東實驗中學致力于將校史館打造成為對外宣傳的一張名片,由學校團委和歷史科組教師組織挑選在校學生進行培訓,成立校史講解社團組織,向來訪參觀人員介紹校史。校史館密切聯系社會和校友,宣傳了學校的辦學歷史、特色和成就,不斷弘揚學校精神和文化,擴大學校的社會形象和影響力,為學校發(fā)展爭取更大的外部支持。
3.在校史建設中滲透德育。校史資料包含學校歷史沿革、辦學理念、辦學方針、辦學宗旨、重大活動、杰出校友、師生事跡、校風校訓、校園文化建設情況等諸方面,它通過文字、圖片、影像、實物等顯性的形態(tài),揭示、展現、總結長期以來師生共同在生活、工作、學習等層面凝聚形成的價值內核,如校歌、校訓、教風、學風、師風、學風等,形成達成共識的文化傳統、教育理念、治學精神,有利于規(guī)范師生的行為。廣東實驗中學通過展示前輩篳路藍縷的辦學歷程和校友孜孜不倦的求學精神,讓學生珍惜當下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增強積極向上的動力;通過展示“文總六烈士”、林基路等三十余位革命先烈的事跡,使學生深入了解學人先賢取得的豐碩成果,領悟和體會學校的愛國傳統和校風學風,提升自豪感、認同感和文化自信,激發(fā)學生熱愛學校、報效祖國的信念。校史館已成為師生進行愛校愛國教育、培養(yǎng)積極人生價值觀的重要基地。
4.傳統與現代結合,實體校史館和數字校史館并舉。廣東實驗中學校史館在建設之初,除了注重文字、圖片、實物等校史傳統檔案資料的收集和展示外,還特別重視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在實體校史館中嵌入數字化展陳。圍繞校史館數字化的目標,實體校史館中運用聲、光、電等現代多媒體技術,向參觀者傳輸可聽、可視、可觸、可感的信息,激發(fā)參觀者的積極性,把校史館建設成為一個互動性強的多媒體展廳。廣東實驗中學校史館除了文字、圖片、實物等展覽,還在館內設置電視屏,播放歷年制作的校史紀錄片;運用多點觸摸屏、一體機等設備,讓參觀者可以自主查閱《圖說省實校史》《歷屆校友電子名冊》《口述歷史》等相關圖片和視頻;建立數字校史館,將校史內容放到網絡平臺上進行展示。數字檔案館具有開放性、成長性和包容性的特點,能彌補實體校史館在展陳時間和空間上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