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永江
◎《說文》“聿”字下說“楚謂之聿,吳謂之不律,燕謂之弗,秦謂之筆”?!稜栄拧す弊ⅰ贰笆袢撕艄P為不律”。晉與秦方言近,亦應(yīng)呼為筆。
◎蒙恬以前的毛筆至今未見實物出土;《太平御覽》引《博物志》說“蒙恬造筆”,又引《古今注》說:“牛亨問曰:古有書契以來,便應(yīng)有筆也,世稱蒙恬造筆,何也?答曰:自蒙恬始作秦筆耳,以柘木為管,以鹿毛為柱,羊毛為皮,所謂鹿毫也”。
◎以董作賓、陳夢家等為代表的文字學(xué)家認(rèn)為殷墟出土甲骨朱書、戰(zhàn)國竹簡、帛書為柘木筆所書。
◎早于蒙恬200 多年的曾侯乙墓出土的衣箱28 星宿名,筆劃粗壯,似柘木筆所不能為,應(yīng)該是動物毛類如尾巴尖所書。粗筆劃大字與繪畫大場景所需才會用動物尾巴代替筆,以動物尾為筆,啟發(fā)了蒙恬造筆的基本概念:柘木為管,鹿毫為被,入管為鋒。
◎竹木筆應(yīng)為最早,其次為刀,最后為毛筆;畫筆似應(yīng)早于寫字之筆,毛筆似應(yīng)源于漆刷之類的繪畫工具。
◎墨跡用筆的概念源自于刀筆:圓錐尖角有鋒芒。
◎刀筆應(yīng)有錐與刀兩類,前者用芒尖,后者用刃及刀角。
◎典籍抄寫用柘木筆的歷史結(jié)束于蒙恬造毛筆,畫粗線條繪畫及寫粗筆劃文字用毛尾的歷史在蒙恬造秦筆之前就有。
◎刀筆吏的工具竹削刀(青銅制)僅為修改筆誤刮削,不是書寫用具(蒙童在竹簡上練字用布擦拭,當(dāng)時稱“幡”);石刻及青銅器修模范字仍用刀(竹木或青銅),竹削刀與竹筆、毛筆既有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也相互合作。
◎漢代紙張誕生以后,秦制毛筆極大地普及, 以北魏為中界,之后刀筆概念逐漸消失,其標(biāo)志是刻碑依毛筆軌跡,僅為傳遞過渡工具而已,刀的獨立意識以及主動意識喪失了。至唐碑已視作帖學(xué),《淳化閣帖》《大觀帖》雖刻成而以帖視之。北魏碑刻毛筆與刀互為彼此,不存在誰“翻譯”誰的立場問題。
◎鋼筆引入,在民國時期。西式鋼筆筆頭成球狀,適應(yīng)于字母書寫,中式鋼筆改球狀筆頭為斜尖狀,適應(yīng)于國人長期用毛筆的書寫習(xí)慣:早期中式鋼筆仿毛筆。
◎西式鋼筆之后誕生的圓珠筆,圓珠筆的物理性能:球狀筆頭與西式鋼筆是一致的。
◎至今西藏寫經(jīng)、麗江東巴仍用柘木筆。余慶遠(yuǎn)《維西見聞錄》:“竹筆。麼些古宗皆有字,用楮墨而無筆,以竹為錐,長三寸余,膏煎其穎,令尖銳,以大食指掐而書之”。
◎今人論硬筆書法概言西式鋼筆書法,非古之刀筆、柘木筆,甲骨契刻、金文削范、璽印鑿鑄、柘木竹簡、摩崖刻碑等等,中國“硬”筆書法歷史似應(yīng)比毛筆久且盛,至少在隋唐以前是刀、筆并行的。
◎20 世紀(jì)80 年代興起的鋼筆書法熱以當(dāng)代鋼筆字帖為范本,其原因是沒有意識到我們的傳統(tǒng)書法中有很大一部分為硬筆所為。而今似有重修硬筆書法史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