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妍
線組的選擇并沒有公式規(guī)律可循,要看個人的喜好和側重點。比如野釣時,我喜歡釣大魚,所以我的線組搭配都是“4+3”起步,特殊情況下可能還會更大——我最大用過“8+6”的線組。但是,我不可能認為別的線組搭配就是不合理的,比如有的人喜歡釣鯽魚,他們的線組就會用得很細。一向喜歡釣大魚的我,偶爾心血來潮也會釣一陣子鯽魚,不過我最細的線組是“1.5+1+5號伊勢尼鉤”,這是我能接受的最細、最小的線組搭配,這樣能夠確保萬一遇到大魚,配合失手繩不至于跑魚。這副釣組要是用來專門釣鯽魚,顯然還是過于強悍了??梢?,個人的目標魚側重點是選擇釣組的決定因素之一。
決定釣組大小的另一個因素是魚情。魚情是多種多樣多變的,這是每個釣魚人都無法回避的現(xiàn)實。仍以我個人為例,我喜歡釣大魚,線組也夠粗,但是有的時候我不得不隨著魚情做調(diào)整。比如我常去夜釣的一個水庫,釣了幾次后發(fā)現(xiàn),那里的草魚個頭雖大,但是吃口并不太好。為了驗證我的發(fā)現(xiàn),再次夜釣時我用上了“2.5+1.5”的線組,并且用霧化較好的面餌取代之前用的玉米粒。那一夜,同行的12位釣友一如既往地粗線大鉤,只有我遇到一口,收獲一尾7斤左右的草魚。這說明,小的線組信號明顯,在一些特殊的情況下,即使釣大魚也需要用小的線組。
還有,大家都習慣主線大于子線的搭配,其實這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比如高頻率釣小鯽魚,用擋針卸魚時,就可能用“倒牽?!钡拇钆洌醋泳€的線徑大于主線,原因很簡單,細子線在擋針上磨來磨去容易彎曲,所以干脆加粗子線,以延長子線壽命,減少更換子線的麻煩。
線組的搭配還取決于魚竿的硬度。有句話叫“軟竿釣老虎”,意思就是同等線組釣大魚,軟竿的成功率更高。這種情況確實存在,但我絕不茍同用軟竿就可以放心用細線的理論。軟竿釣大魚成功的前提是這條魚在軟竿的可控范圍內(nèi),一旦超出這個范圍,由于軟竿腰力不足,釣線會第一時間被拉斷。同理,硬竿用細線也并不像有些人說的那樣不安全,刺魚力量的大小以及控魚的技巧也是可以彌補很多不足的。
個人的習慣也影響線組的搭配。比如我釣鯉魚就喜歡兩只手抱著魚竿暴力刺魚,這樣做最大的好處是能第一時間把魚激怒,2斤的鯉魚能釣出5斤的感覺,缺點是對子線的考驗很大。暴力刺魚的那一下子,我曾多次拽斷過3號子線。那么,我是不是應該繼續(xù)加粗子線?不能再粗了,再粗就沒口了。
線組的選擇其實充滿了個性。一般來說,線組的大小都是根據(jù)對象魚的大小來確定的,且主線的線徑大于子線的線徑。大多少合適呢?很多人都遵循主線比子線粗1號的規(guī)律,尤其是釣2~5斤的鯉魚時,這樣搭配很普遍。而我并不認為這是最理想的搭配,依照我的經(jīng)驗,用細線時,信號會出得更明顯一些,所謂細線也包括主線。
所以,對于主線和子線的號數(shù)差,我傾向于越小越好,有時達到0.5,有時僅有0.2,只要主線安全就可以了。有時我甚至用“一根筋”釣組——主線和子線一樣粗。有人覺得號數(shù)差過小有隱患,主線和浮標不安全,這種隱患確實存在,前提也很復雜,比如主線略微有傷,哪怕這樣的傷僅導致主線拉力值略微下降,被子線拉斷的可能也是有的。但是,從我們使用魚線時的小心程度來看,魚線受傷的情況微乎其微,那些斷主線的案例絕大多數(shù)情況是子線的拉力大于主線的拉力所致。所以,我的辦法是主線和子線用同一品牌的,哪怕它們質(zhì)量都很糟糕,但因為品牌、品質(zhì)相同,大號數(shù)的主線的強度也會毫無懸念地強過小號數(shù)的子線的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