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冬芳
【摘要】 目的 研究心理護理干預對乳腺癌患者化療依從性的影響。方法 80例乳腺癌患者, 隨機分為常規(guī)組和干預組, 各40例。常規(guī)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干預, 干預組在常規(guī)基礎上采用心理護理干預。對比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焦慮自評量表(SAS)、生活質量量表(SF-36)評分和護理滿意度。結果 干預組患者干預前SAS評分為(61.32±7.25)分, 干預后為(37.62±4.53)分;常規(guī)組患者護理干預前SAS評分為(61.49±7.17)分, 干預后為(48.91±5.28)分;干預前, 兩組患者SAS評分對比,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 干預組患者SAS評分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組患者護理干預前SF-36評分為(65.24±5.16)分, 干預后為(76.92±4.18)分;常規(guī)組患者護理干預前SF-36評分為(65.19±5.30)分, 干預后為(67.74±3.75)分;干預前, 兩組患者SF-36評分對比,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 干預組患者SF-36評分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組患者護理滿意率為95.00%, 高于常規(guī)組的77.50%,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乳腺癌患者化療過程中加強心理護理干預能夠明顯改善患者焦慮、抑郁等不良心態(tài), 提高其生活質量, 并使患者對護理滿意有所提升, 進而提高患者對化療的依從性。
【關鍵詞】 心理護理干預;乳腺癌;化療依從性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30.086
乳腺癌是一種現(xiàn)今較為常見的婦科臨床惡性腫瘤, 腫瘤常發(fā)生于女性乳腺腺上皮組織, 乳腺癌高發(fā)患者集中在40~50歲, 絕經(jīng)后肥胖、未進行過哺乳、長期服用雌性激素藥物的女性, 該腫瘤疾病極易發(fā)生脫落, 并向患者全身擴散, 若不盡早對其開展有效治療極可能誘發(fā)其他部位腫瘤, 威脅患者生命安全[1]。目前關于早期乳腺癌患者的治療方式為乳腺癌切除術合并化療, 即給予患者藥物治療的方式來抑制腫瘤細胞的擴散[2]。但由于患病部位屬患者隱私部位, 使得部分患者不愿意配合醫(yī)護人員開展相關治療, 因此需要在化療過程中選擇更為有效的護理模式來輔以化療的開展[3]。針對上述問題, 本院開展了一項研究, 將心理護理干預應用于乳腺癌患者的化療中, 并觀察該干預方式對其依從性的影響。研究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于2018年3月~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80例乳腺癌患者, 隨機分為常規(guī)組和干預組, 各40例。常規(guī)組病理類型:髓樣癌7例、浸潤性導管癌27例、導管內癌6例;年齡28~51歲, 平均年齡(40.82±8.31歲)。干預組病理類型:髓樣癌8例、浸潤性導管癌28例、導管內癌4例;年齡26~50歲, 平均年齡(40.18±7.57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符合國際衛(wèi)生組織(WHO)制定的乳腺癌診斷標準;②患者乳腺癌細胞未發(fā)生脫落或轉移情況;③所有患者及家屬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對化療藥物存在禁忌反應的患者;②患有嚴重心血管疾病、肝腎疾病、糖尿病、其他腫瘤疾病患者;③存在精神障礙和溝通障礙, 無法與醫(yī)護人員正常交流的患者。
1. 2 方法 兩組患者前期的手術及化療方法完全一致, 即術1周后應用吡柔比星、阿霉素等藥物進行化療, 化療以3周為1個周期, 共化療6個周期, 每次連續(xù)化療持續(xù)1周時間, 間隔3周后再次化療, 化療間期自行服用輔助藥物。常規(guī)組行常規(guī)護理干預, 即嚴格管理患者化療所需藥物, 指導患者化療間期對輔助藥物的服用方法, 未化療時每兩周進行電話隨訪, 叮囑患者若出現(xiàn)身體不適的情況需及時前往醫(yī)院就診。干預組患者在常規(guī)基礎上采用心理護理干預, 具體如下。①心理護理:在患者入院后根據(jù)患者的文化知識程度修改措辭, 對其進行乳腺癌相關病癥以及手術和后期化療的知識宣教, 講解手術流程和后期化療的流程, 并將院方制定的治療和護理計劃告知患者, 使其對自己的病癥有一個明確的認知, 術前鼓勵患者勇敢面對乳腺癌, 并列舉成功的醫(yī)療案例以減輕患者緊張感, 對患者提出的問題耐心解答;做好心理疏導, 以提高患者在化療時的依從性。家屬的關心和支持對患者積極的心理建設也十分重要, 因此在每次化療后建議家屬多陪護患者, 與患者溝通并給予足夠的關懷和照顧, 讓患者感到溫暖, 有助于減輕其相關心理痛苦。②開展康復行為干預:認真記錄患者每一次化療時間及化療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不良癥狀;化療間期加大電話隨訪的力度, 將次/2周改為次/1周, 化療期間為患者安排通風良好、衛(wèi)生安靜的病房, 播放舒緩的音樂、看電視和聊天等方式將患者的注意力從化療帶來的不適感中轉移開, 以改善患者因不良癥狀引起的不良情緒。向患者介紹院內公共設施的使用方式, 讓患者盡快熟悉環(huán)境。組織化療后期的患者開展一些簡單的有氧運動, 以增強患者的免疫能力。③并發(fā)癥干預:對于并發(fā)腸道不適的患者在化療期間建議其多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平時多喝水, 減少高鹽、高脂肪食物和有刺激性食物的攝入。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患者干預前后SAS、SF-36評分和護理滿意度。SAS評分總分均為100分, 評分越高患者焦慮表現(xiàn)越為明顯。SF-36總分100分, 評分越高患者生活質量越好。護理滿意度采用本院自制滿意度調查表, 共10個問題, 總分10分, 評分8分以上為十分滿意, 6~8分為滿意, 6分以下為不滿意。滿意率=(十分滿意+滿意)/總例數(shù)×100%。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SAS評分對比 干預組患者干預前SAS評分為(61.32±7.25)分, 干預后為(37.62±4.53)分;常規(guī)組患者護理干預前SAS評分為(61.49±7.17)分, 干預后為(48.91±5.28)分;干預前, 兩組患者SAS評分對比,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105, P=0.916>0.05);干預后, 干預組患者SAS評分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0.263, P=0.001<0.05)。
2. 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SF-36評分對比 干預組患者護理干預前SF-36評分為(65.24±5.16)分, 干預后為(76.92±4.18)分;常規(guī)組患者護理干預前SF-36評分為(65.19±5.30)分, 干預后為(67.74±3.75)分;干預前, 兩組患者SF-36評分對比,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042, P=0.960>0.05);干預后, 干預組患者SF-36評分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0.339, P=0.001<0.05)。
2. 3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 干預組患者對護理十分滿意29例, 滿意9例, 不滿意2例, 滿意率為95.00%;常規(guī)組患者對護理十分滿意18例, 滿意13例,?不滿意9例, 滿意率為77.50%;干預組患者護理滿意率高于常規(guī)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165, P=0.023<0.05)。
3 討論
隨著近年來我國女性生活壓力日益增大, 長期以坐姿工作及飲食無規(guī)律, 導致乳腺癌發(fā)病率顯著上升, 且平均發(fā)病年齡有年輕化趨勢[4]。由于人體乳腺并非生命活動重要器官, 故原位乳腺癌并不致命, 但癌細胞具有惡性增殖的特征, 同時讓乳腺處正常細胞之間的連接變得松散, 致癌細胞容易脫落, 一旦脫落, 其可以隨血液或淋巴液播散全身, 形成轉移, 在患者其他器官形成新的腫瘤, 繼而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安全[5]。故需盡早對該腫瘤病癥進行治療才能防止上述情況發(fā)生。
目前治療早期乳腺癌最常用的方法為外科乳腺癌切除術配合化療, 即通過外科手術的方式直達病灶, 將還未脫落的乳腺癌進行切除, 術后配合CTF[環(huán)磷酰胺、吡柔比星、5-氟尿嘧啶(5-FU)]、CAF(環(huán)磷酰胺、阿霉素、5-FU)等化療方案抑制病灶處殘留的乳腺癌細胞的增殖和擴散, 以此改善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6]。但在實際操作中發(fā)現(xiàn), 不少患者因恐懼乳腺癌及相關治療、對隱私部位較為介意、擔心化療后不良反應或自尊心強等原因不愿配合醫(yī)護人員開展乳腺癌手術或后期的化療, 從而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同時也增加了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的幾率, 不利于治療效果[7]。為解決患者因不良心理因素影響治療, 通過加強化療期間心理護理干預達到最終目的。心理護理干預在患者手術前即開始進行, 手術前通過宣教和列舉成功案例的方式減輕患者對乳腺癌的恐懼, 加強其在手術過程中的依從
性[8]。術后化療階段開展行為干預, 為患者安排舒適的化療環(huán)境, 化療時通過看電視和聊天等方式轉移其注意力, 化療間期加強隨訪頻率, 以此獲取患者對護理人員的信任, 使其在化療過程中更好聽從護理人員的建議, 并通過對部分并發(fā)癥患者的干預, 減少患者因并發(fā)癥帶來的不良心理情緒, 使其更滿意護理方案[9]。通過心理護理干預方式改善化療患者焦慮等不良情緒和生活質量, 從而提高乳腺癌化療效果。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干預前, 兩組患者SAS、SF-36評分對比,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 干預組患者SAS評分明顯低于常規(guī)組, SF-36評分明顯高于常規(guī)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組患者護理滿意率95.00%高于常規(guī)組的77.50%,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對乳腺癌患者化療過程中加強心理護理干預能夠明顯改善患者焦慮、抑郁等不良心態(tài), 提高其生活質量, 并使患者對護理滿意有所提升, 進而提高患者對化療的依從性。
參考文獻
[1] 張平. 心理護理干預對乳腺癌患者術后輔助化療治療依從性的影響. 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 2018, 12(4):131-132.
[2] 張麗娟. 心理護理干預對乳腺癌患者術后輔助化療治療依從性的影響.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8, 9(17):159-160.
[3] 郭榮芹. 心理護理干預對乳腺癌患者術后輔助化療治療依從性的影響分析. 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 2016, 16(65):302.
[4] 肖娜. 心理護理干預對乳腺癌患者術后輔助化療治療依從性的影響分析. 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 2016, 16(81):308.
[5] 陶素珍, 侯銘. 心理護理干預對乳腺癌患者術后輔助化療治療依從性的影響研究. 中國中藥雜志編輯部, 2016, 11(2):1343.
[6] 金海贊. 心理護理干預對乳腺癌66例術后輔助化療治療依從性的影響. 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 2015(13):117-118.
[7] 梅志華.心理護理干預對乳腺癌患者術后輔助化療治療依從性的影響.大家健康旬刊, 2017, 11(3):22.
[8] 焦萍莉.心理護理干預對乳腺癌患者術后輔助化療治療依從性的影響.醫(yī)藥界, 2019(4):78-79.
[9] 呂慧敏.心理護理干預對乳腺癌病人術后輔助化療治療依從性的影響觀察.實用婦科內分泌電子雜志, 2019, 6(20):184.
[收稿日期:2020-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