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玲
摘要:目的 探討神經內科康復心理護理干預措施與研究。 方法 選取我院接收的神經內科病人共 100 例,對照組的病人單純只運用一般的護理措施,實驗組的病人于對照組的病人的基礎之上加上康復心理護理干預。 結果 跟對照組的病人比較,實驗組病人的康復率更加的高,具有心理障礙的例數更加的少,病人對于護理更加的滿意,并2組的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結論 負性心理狀態(tài)不益于神經內科病人的康復,于康復階段中提高對于神經內科病人的心理護理干預,針對神經內科病人的整體康復能夠實現事半功倍的臨床效果,能夠更好完成使病人回歸社會、家庭的最滿意康復目的,應該繼續(xù)地給予關注。
關鍵詞:神經內科;康復;心理;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0)04-105-02
于神經內科病人的康復階段將具有多樣的心理情緒,由于沒有對于疾病和預后正確的認識,很多病人對于可否重歸家庭及社會顯示出顧慮,將對于康復以后有無將對于日后的生活及工作導致影響顯示出焦慮。為進一步地加快神經內科病人的康復,神經內科護士不可以再次單純地留意對于病人作生理角度的護理干預,亦應該針對患者的心理護理需求進行掌握,善于針對神經內科病人作心理護理干預[1-2]。我院針對神經內科病人除作一般的護理干預以外,亦進一步地提高了康復心理護理干預,所得到的臨床效果明顯,現在作以下介紹。
1 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接收的神經內科病人共 100 例,把他們視為觀察的對象,把其中的一半病人(50例)劃分于對照組,男女病人的例數分別是27 例、23 例,年齡是 46至54歲者 15 例,年齡大于等于 55 歲的病人 35 例,其中腦梗死者11 例,腦出血者 39 例;剩下一半病人(50例)所在的組別是實驗組,男女病人的例數分別是 28 例、22 例,年齡是 46至54 歲者 12 例,年齡大于等于 55 歲的病人38 例,其中腦梗死者 15 例,腦出血者 35 例。2組病人內沒有神志不清的病人及言語障礙的病人。2組病人的臨床資料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上的差異(P>0.05),能夠作比較。
1.2方法
對照組的神經內科病人單純只運用一般的護理措施作護理干預,比如針對病人的具體情況作嚴密地觀察,疏導病人作康復訓練等。
實驗組病人于對照組病人的基礎之上加上康復心理護理干預,內容包括:護士主動地跟病人進行交流,于交流溝通的階段中認識病人對于自身的疾病及預后的熟悉程度,認識病人的心理情緒,衡量病人有無心理障礙及不良情緒。護士鼓勵病人把其內心的感覺向外表達,作病人的聆聽者,于病人對其內心的負性情緒發(fā)泄出來以后,耐心地針對病人作心理指導,以言語及體態(tài)語表達對于病人困境的理解與同情,用易懂通俗的語言告知病人神經內科疾病出現的因素、預后和所可以起到的最佳康復的臨床效果,改變病人過去對于該具有的錯誤認知,指導病人對于疾病向著正確的了解,多舉列臨床康復效果佳的病例,或者請求獲得康復效果佳的病人現身來說法,使該病人能夠往具有不良心理的病人傳授部分心得與體會,使病人能夠自同伴的身上得到精神力量,使患者可以自同伴的身上看到曙光,讓患者對于獲得滿意的臨床康復效果充滿自信心。每一天及時地告知病人其獲得的積極康復進展,對于他們所作出的努力表達鼓勵與肯定,使病人能夠隨時地看到其于康復上獲得的進步,讓他們重回社會、家庭的信心不斷地提升。并且,疏導病人掌握部分能夠對于負性心理狀態(tài)作調節(jié)的手段,比如經過靜臥、靜坐或者靜立等自我控制手段起到“心如止水”的臨床效果,用平常之心接受后面的康復鍛煉干預,經過作深呼吸來減輕焦慮不安的不良心理等。并且,強化跟神經內科病人家屬的交流,理解家屬于病人患病階段所承擔的心理壓力及所付出的艱辛,及時地把病人獲得的積極康復效果告知給家屬,并鼓勵家屬必須要把信心堅定,不僅需多于生活之上提供病人照顧,亦需多與病人聊天,多提供病人情感上的支持,使病人時刻地感受到家人提供的關愛,從而堅定病人的康復自信心。
觀察指標為:把2組的康復情況、心理障礙狀況及病人對于護理滿意度視為觀察的指標,鑒于SCL-90 項癥狀的清單檢測結果及中國常模結果來衡量病人有無具有心理障礙,具有心理障礙的病人的測試總分大于等于 160 分,或者任何一項因子分 大于2 分,或陽性項目超過43 項,沒有心理障礙的病人都沒有達到該標準。
1.3統(tǒng)計學方法
運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9.0進行統(tǒng)計處理。其中計數資料用%表示, 運用χ2檢驗;而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 ,運用t檢驗。如果P少于0.05,則說明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
2 結果
護理后2組病人的各個情況對比見表1。
3 討論
于本研究內對于實驗組病人于一般護理的基礎之上加上康復心理護理干預,除協助病人正確地了解疾病和預后以外,亦提高跟病人的交流溝通,對于病人的情緒狀態(tài)作針對性的心理指導,疏導病人熟悉部分情緒狀態(tài)的調節(jié)手段,多提供病人情感上的關懷,使病人時刻地感受到家人、醫(yī)護人員帶給其的愛護、關心,從而積極地影響病人的情緒狀態(tài)。通過對比接受康復心理護理干預的實驗組與沒有采取康復心理護理干預的對照組病人的有關狀況以后顯示,跟對照組病人比較,實驗組病人的康復率更加的高,具有心理障礙的例數更加的少,病人對于護理更加的滿意,并2組的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總而言之,負性心理狀態(tài)不益于神經內科病人的康復,于康復階段中提高對于神經內科病人的心理護理干預,針對神經內科病人的整體康復能夠實現事半功倍的臨床效果[3],能夠更好完成使病人回歸社會、家庭的最滿意康復目的,應該繼續(xù)地給予關注。
參考文獻
[1] 孫維麗. 心理護理在神經內科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 中國醫(yī)藥指南,2017,15(9): 258-259.
[2] 李俊, 曾令瓊. 神經內科住院患者負性情緒的相關因素及心理護理的干預作用[J]. 檢驗醫(yī)學與臨床 ,2016,13(5):649-650.
[3] 倪穎韻. 神經內科患者康復期心理護理[J]. 飲食保健,2016,3(8):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