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馨
在我上學(xué)的路上,有幾棵枯掉的大樹。昨夜一場大雨過后,我發(fā)現(xiàn)那些樹上長出了黑黑的、小小的、像蘑菇一樣的東西。過了兩天再看,小東西長大了,舒展開了身子,原來是一朵朵肥嘟嘟的“耳朵”。這就是我們最熟悉的木耳了。它們一簇簇長在樹上或枯樹上,像是大樹的耳朵,在聆聽下雨的聲音。可能它的名字就由此而來吧。
這幾日連續(xù)晴天。木耳失去了水分,變得干干的,有些一蹶不振的樣子,毫不起眼。可是只要一下雨,它們又一下神氣活現(xiàn)地長起來了。木耳營養(yǎng)豐富,曬干了,也便于收藏。食用時,只要把它丟在清水里一泡,很快就能恢復(fù)原樣。
在貴州赤水的茫茫竹海之中,我見到了小小的竹耳。它的樣子和木耳差不多。但是更嬌小更精致更光滑,營養(yǎng)價值也更高,吃起來口感更脆嫩。它們是生長在竹林里的,名字叫作“竹耳”,呵呵,竹子也長“耳朵”啦!
夏天雨后,外婆帶我到老家的山上去撿“地木耳”。啊,大地也長“耳朵“了?我好奇地跟著外婆來到山上,只見茅草里、沙坡上到處都長著一團一團的黑褐色的、柔軟的“云朵”呢。它們也很像木耳,只是更大更軟,直接趴在草地或沙地上瘋狂生長。它們向上的一面被雨水沖得干干凈凈,而向下的一面則包含了小沙粒和雜草。它們更像是天上的云朵飄下來了,一大片一大片的,到處都是,那身子柔軟細嫩,摸起來特別舒服。我簡直興奮極了,每天都提著籃子撿拾這云朵一般柔嫩可愛的“地木耳”。它的學(xué)名叫地衣,營養(yǎng)價值可是木耳的幾十倍呢。它們是來自大自然的天珍,純天然,無污染,不能人工種植,只能在夏天無人的山上找到。把它們清洗干凈,用來燉湯或涼拌都是極其美味的。抓住時機,我們收集了很多珍貴的“地木耳”,現(xiàn)在吃不完,就把它曬干了收藏起來,等以后慢慢享用。
等等,你看,居然還有一個混進了“耳朵”家族的家伙,它長得也很像木耳,但它是有毒的。看,它也長在樹上,但是是貼著樹干表面生長成一片一片的。不像木耳有光滑的表面和翹起來的“耳朵”,它的黑色表面并不光滑,被曬干以后就像一層黑色薄膜。這個有毒的“魚目混珠”者叫作黑焦耳,就像六耳獼猴變成了孫悟空的樣子。你的火眼金睛能辨認出它們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