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宏偉
(北京普仁醫(yī)院,北京 100062)
骨折的發(fā)生可為非正常運動時受到過大外界作用力導致,或骨質量隨骨密度下降而降低,應力范圍縮小導致正常運動下發(fā)生骨折。前一類骨折多見于車禍、機械事故、高處摔落,后一類骨折多見于老年群體,以骨質疏松病患最為常見。骨骼作為人體負責支撐的重要組織,骨折發(fā)生后失去正常支撐能力,嚴重影響患者正常生活、工作,當及時予以治療。肱骨近端骨折屬于臨床常見骨折類型,其主要指肱骨外科頸在內,及其以上部位的骨質不完全或完全性段斷裂,發(fā)生率占全身骨折5%左右[1]。此類骨折常見于老年人群,骨密度下降為骨折發(fā)生的高危因素。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后,肱骨近端骨折發(fā)生率顯著上升,臨床有關治療方案遂受到重視[2]。當前此類骨折以手術治療為主,保守治療固定效果欠佳,患者易發(fā)生二次骨折。為促進患者骨愈合,臨床多采用內固定術為多種骨折治療中常用手段,針對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臨床多采用鎖定鋼板完成內固定治療,本次研究著重分析鎖定鋼板在臨床應用中的實際效果,結果如下。
回顧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17年6月北京普仁醫(yī)院收治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62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雙盲法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30例,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齡57~74歲,平均年齡(65.13±4.97歲),觀察組32例,男性12例,女性20例,年齡59~76歲,平均年齡(65.85±4.76歲)。病情顯示:重物壓傷23例,車禍撞擊35例,墜落摔傷4例,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1)無嚴重免疫功能異常;(2)凝血功能正常;(3)年齡< 90 歲;(4)非骨質疏松性骨折;(5)將 CT、X線等多項檢查確定滿足鎖定鋼板內固定治療條件;(6)患者知情此次治療方案后自愿加入且愿意接受隨訪。
排除標準:(1)患者臨床資料不完整;(2)隨訪失聯(lián);(3)合并全身性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4)患有冠心病、腦血管疾病;(5)納入標準有1項或多項不滿足。本次研究已獲北京普仁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對照組患者行保守治療措施,采用手法復位或牽引復位,采用夾板固定。觀察組患者接受鎖定鋼板治療,從三角肌、大胸肌間溝入路,常規(guī)分離后充分暴露患者骨折端,在盡可能不剝離骨膜的情況下對其骨折周邊血腫進行清除,檢查肩袖是否合并損傷,進行復位操作,并通過C型臂X線機觀察復位效果并適當調整,選取長度適宜的鎖定鋼板,在患者肱骨大結節(jié)下5~8 mm處及結節(jié)間溝外后方2~4 mm位置進行固定,再次檢查確定復位情況,觀察螺釘是否超過關節(jié)面并進行調整。
收集2組患者肩關節(jié)評分、疼痛情況,記錄住院時間、骨折愈合時間、并發(fā)癥情況和治療效果。(1)以肩關節(jié)功能評定量表(Neer)完成患者肩關節(jié)功能評估,總分為100分,獲得分值越高,則表明功能越好。(2)通過視覺模擬法(VAS)評估治療前后疼痛情況。(3)并發(fā)癥包括感染、肩關節(jié)疼痛、畸形愈合、關節(jié)黏連。(4)治療效果是指患者隨訪2年后進行骨折斷端復查,分析患者治療成功率情況:患者骨折斷端處愈合較好,無明顯嚴重并發(fā)癥情況。
采用統(tǒng)計學SPSS 23.0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對 照 組 Neer評 分(64.12±9.36) 分、VAS評 分(3.76±1.25)分;觀 察 組 Neer評 分(83.69±6.52)分、VAS 評分(1.04±0.31)分;(Neer:t=9.063,P=0.001;VAS:t=11.930,P=0.001),經組間比較顯示,觀察組患者Neer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骨愈合時間(106.63±12.15)d、住院時間為(13.47±2.85)d;觀察組骨愈合時間(86.74±10.67)d、住院時間為(9.25±2.14)d;(骨愈合時間:t=6.860,P=0.001;住院時間:t=6.620,P=0.003),經組間比較顯示,觀察組患者骨愈合時間、住院時間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感染2例、肩關節(jié)疼痛3例、畸形愈合2例、關節(jié)黏連1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26.67%(8/30),治療成功23 例,治療成功率76.67%(23/30);觀察組感染1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3.13%(1/32),治療成功32例,治療成功率 100%(32/32);(并發(fā)癥:χ2=6.915,P=0.009;成功率:χ2=8.417,P=0.004),經組間比較顯示,觀察組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近年來隨著我國車輛的增多,以及老齡化人口基數(shù)的增長,使得骨折的發(fā)生也越來越頻繁。而肱骨近端骨折屬于常見的骨折類型之一,由于人體肱骨近端部位解剖位置較為復雜,臨床治療的難度較常規(guī)四肢骨折更高[3-4]。既往保守治療雖可避免患者受到二次手術創(chuàng)傷,但易發(fā)生關節(jié)黏連、肩痛等并發(fā)癥,尤其是在粉碎性骨折的治療中,保守治療局限性較大,因而臨床上推薦此類患者以手術治療為優(yōu)先考慮。
鎖定鋼板為一種臨床常用固定裝置,于21世紀初逐步開始在臨床應用,其以肱骨近端解剖結構為設計依據(jù),具有成角穩(wěn)定性[5-6]。鎖定螺釘在患者骨骼內形成三維穩(wěn)定,可有效維持骨折端穩(wěn)定,且具有良好包容效果,給予患者鎖定鋼板固定后所形成的包夾效應可幫助肱骨頭關節(jié)面解剖復位[7]。同時鎖定鋼板在復位困難時,利用其解剖形態(tài)優(yōu)勢或者杠桿作用,起到復位作用;縫合肌腱止點的縫合線穿過鋼板周圍的縫合孔,可以起到張力帶作用,穩(wěn)定肩袖結構的作用。在白捷等人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8],鎖定鋼板實際應用時與骨面留有一定間隙,可見消除鋼板與骨重壓接觸時可能產生的不良作用,改善患者血供,利于骨膜生長,相較于保守治療方法,采用鎖定鋼板治療,患者預后骨恢復效果更好。此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Neer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VAS評分、住院時間、骨折愈合時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且治療成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充分證明了此類骨折中給予鎖定鋼板的治療價值。
綜上所述,臨床肱骨骨折治療中給予鎖定鋼板內固定術可縮短其住院及骨折愈合時間,改善患者的肩功能,使整體療效確切,建議在臨床上進行推廣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