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映瑜 (五邑大學)
近年來,隨著對高層次人才全面培養(yǎng)目標的深化與改革,高校通識教育(又稱博雅教育)的發(fā)展逐步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當代的通識教育,更聚焦在高校學生是否擁有廣闊、開放的全球性文化視角,平等、博愛的人文價值理念,以及跨學科、前沿性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高校音樂通識教育潛移默化地發(fā)揮著文化育人的功能,是一種隱形的教育形式[1],其“價值引領”作用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
現今社會面臨種種當代教育問題與挑戰(zhàn),其中包括當今的高等教育過度強調專業(yè)分工,導致知識學習被分割,高水平人才無法適應復雜多變全球化社會的挑戰(zhàn)。因此,塑造大學生跨學科跨領域的學習能力,以宏觀視野看世界的通識教育理念在如今高等學校的人才培養(yǎng)方案中尤顯重要。
高校通識教育理念是關于不同領域、不同學科知識與技能的培養(yǎng),是非專業(yè)性、非功利性、非直接時效性的教育。它所關注的是“人本主義”教學的內涵,人格培養(yǎng)是其教育目的終點。從通識教育的非實用性與非功利性角度看待,音樂素質教育是實現“通識”這一教學任務的最純粹形式[2]。作為中西方通識教育人文學科家庭中的一員,音樂教育的實踐運用由來已久。早在兩千年前,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就非常重視“樂”的培養(yǎng),孔子倡導樂教并作為教化的工具,把“樂”作為“六藝”之一列入教育科目,要求學生“禮樂不可斯須去身”。西方大文豪雨果也曾說“音樂是開啟人類智慧的寶庫有三把鑰匙之一?!?/p>
當今高校通識教育視角下的音樂教育核心價值,應該是人格價值為主導的情感意向與價值取向教育。音樂藝術作品凝聚著全人類精神文化追求的精髓,在高校音樂教學中對學生灌輸的是對人類“真善美”的熱愛與追求,引導學生以更包容開放的視野看世界文化的多元性與差異性。
高校音樂通識教育是一門將音樂藝術技巧與課外文化藝術活動相結合的教育活動,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能力、藝術文化與人文文化。與西方國家相比,中國高校的音樂通識教育起步較晚。雖然隨著高等教育的發(fā)展與改革,我國高校音樂通識教育取得了顯著的進步,但在教學實踐環(huán)節(jié)仍存在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完善。
第一,高校音樂通識教育課程設計不合理,價值取向與現代大學生需求不符。目前,部分高校音樂通識教育課程主要以西方音樂理論課程與音樂欣賞課程為主,整體課程之間缺乏系統性的教學內在邏輯關系。同時,授課內容陳舊且不夠廣泛,教學設計缺乏中國傳統民間音樂、藝術實踐與世界音樂等內容,課程設計未能反映出音樂藝術的包容多樣與文化多元理念的價值引領。許多教師只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專業(yè)領域教學,缺乏對文化藝術價值觀與多元世界觀的認識。
因此,打破高校音樂教育以西方音樂為主的學科內容局限,在課程設計與構建中融入其他姐妹藝術如民族戲曲、繪畫雕塑、舞蹈音樂等鑒賞內容,啟發(fā)學生以音樂為中心發(fā)散思考藝術間的豐富關聯與微妙差異,觸類旁通的從主客觀角度感知藝術文化的多元,是新時期高校音樂教育路徑的趨勢,也是有效提升學生綜合藝術鑒賞力的重要理念與教學手段。
第二,高校音樂通識教育課程設計目標不明確,無法體現“文化價值引領”作用。高校音樂通識教育課程設計容易走兩個極端,一是過于“專業(yè)”,以教授學生音樂表演技能能力為主要目標,過于強調藝術表演和音樂比賽功效,忽視了音樂藝術教育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微妙影響。針對此問題,高校音樂通識教育的目標重點應是學生藝術審美能力的提高,其次才是表演技能的學習——因為過分強調功利主義,忽視基本藝術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不利于塑造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高校音樂通識教育課程設計的第二個問題是過于強調“非專業(yè)”的普及教育,教學內容缺乏知識深度。所以,明確高校音樂教育的課程目標對提升實際教學效果,樹立學生有品位的藝術價值觀有重要作用。例如音樂實踐教育,是為了讓學生在演唱演奏的訓練學習中,獲得比欣賞課更直觀深刻的藝術感受[3]。在合唱、鍵盤技巧、吉他或其他器樂學習的藝術實踐中,學生能更多的挖掘對藝術的內在興趣,同時還能學會協調身體演奏(唱)與心智的關系。
第三,高校音樂通識課程授課方法守舊,與現代學生學習興趣特點不符。目前,我國高校音樂通識教育的主體仍是以老師為中心的講授型教學模式,方法比較傳統,缺乏與學生的有效互動。因為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低,也無法啟發(fā)學生主動思考探知音樂背后的文化社會背景、文化傳承、民族文化認同等價值理念。此外,部分高校的音樂通識教育是把簡化后的音樂專業(yè)教學內容應用在實際教學實踐中,難以做到在“教學方法中實現‘情感體驗與審美情趣的同步’”[4]。筆者在實踐中發(fā)現,高校音樂教育應該摒棄“填鴨式”的滿堂灌模式,授課中要注意與學生之間的平等互動交流,鼓勵學生以講演的形式分享他們感興趣的音樂作品及藝術話題,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同時,對于綜合類音樂藝術課程,可采取“一課多師”的資源整合方式授課,學生可以在一門課中汲取不同授課老師的教學精華與藝術養(yǎng)分,開拓學生藝術視野的同時提升學生的多維思考能力。
第四,高校音樂通識教育課程不是學科專業(yè)基礎知識的課程體系,通常被學生視為一個選修的子學科,不受重視。因此,高校應成立專門的通識教育委員會等組織,對音樂通識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課程結構框架、學分要求標準、修習規(guī)則等進行一系列規(guī)定,以規(guī)范大學生們的音樂通識課選課能達到最基礎的美育藝術學分修習要求。
第五,具通識視角的音樂專業(yè)師資力量薄弱。大部分從事高校音樂通識教育的教師都沒經歷過通識教育,他們本科所接受教育主要以音樂專業(yè)為主,缺乏融會貫通的通識知識與教學能力。因此,針對教師教學困惑,可持續(xù)開展高校內外教學培訓及教學研討會,輔助教師加深對音樂通識教育的理解。教師之間可通過聽課評課說課的方式,探索音樂與其他學科的教學融合方式,加深不同學科間多元價值的交融傳遞,完善以價值觀培養(yǎng)為基礎理念與導向的音樂知識傳授。
高校音樂通識教育對學生有藝術價值引領作用。藝術間都是相通的,音樂作為其中一員,與其他藝術形式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通過音樂教育,高校學生可觸類旁通,更好了解學習其他藝術門類的文化內涵。音樂是人類情感的表現方式,音樂教育也是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徑。學生通過對音樂作品的感悟,感受藝術最神奇的魔力——直面人類情感中最微妙動人的悸動,探索對生命真善美最初衷的體驗,這是從現象到本質的探索,更發(fā)人深省,深刻難忘。
高校音樂通識教育對學生有生活價值引領作用。21世紀的大學生普遍面臨不同的學業(yè)生活壓力與挑戰(zhàn)。音樂教育,無論是音樂鑒賞還是音樂實踐,都能使學生得到殷實的精神愉悅,對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感知生命精神的美好價值有著不可估量的重要意義。
高校音樂通識教育對學生有審美批判性價值引導作用。通識教育培養(yǎng)的是學生在不同立場下的多元判斷取向觀念。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會學生辨析不同音樂中的藝術精華與藝術糟粕,提升學生的藝術品位,是高校音樂教育中的重要任務。通過音樂通識教育中的審美批判性價值引導,大學生能對自己平時在生活中聽到的音樂進行認識思考。沒有審美意識、審美追求與審美經驗,就無法培養(yǎng)具完整人格的全面人才。
高校音樂通識教育對學生有民族文化自信價值引領作用。我國有大量優(yōu)秀的傳統與近現代音樂作品,其中承載著我國幾千年的藝術文化精髓與國粹藝術精華,學生接觸這些音樂作品,也是從側面進一步加深對我國歷史文化與優(yōu)良傳統的整體了解。在音樂教育中感受家國情懷,在音樂體驗中提高民族文化認同,這是高校音樂通識教育的價值精髓。
毋庸置疑,高校音樂通識教育所承擔的教學職責與任務雖不是培養(yǎng)音樂藝術專業(yè)領域的精英,但它為培養(yǎng)精神上、人格上、思想上全面發(fā)展的人才精英,提供了極其肥沃的人文文化土壤。文化價值引領作用在高校音樂通識教育的實踐中正得到更廣泛的學術認同與運用推廣,只有堅持“以藝育人,文化導人”的教學理念,根據社會發(fā)展對人才培養(yǎng)及學生動態(tài)進行有機結合,合理構建課程體系,才能使高校通識教育在面向培養(yǎng)跨學科全面人才的目標挑戰(zhàn)時發(fā)揮更大作用,煥發(fā)更新活力與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