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炳蘭 陜西省商洛中學
“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黨的十九大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我們要從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高度,“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以下簡稱《講話》),藝術修養(yǎng)則是應有的題中之意?,F(xiàn)代社會“正在從腸子經濟前進到精神經濟”[1],經濟形態(tài)由制造業(yè)、服務業(yè)進入體驗業(yè)的“審美經濟”時代,藝術審美已經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人的一種生存方式。面對集創(chuàng)造與挑戰(zhàn)于一體的時代要求,藝術修養(yǎng)應該成為每一個當代人所必備的素質,從而在自己的領域實現(xiàn)科學與藝術的完美統(tǒng)一。我們需要重新思考藝術及其藝術修養(yǎng)的內涵,張揚藝術審美精神,提高美丑辨識能力。
美是人類永恒的追求,作為美的集中體現(xiàn)的藝術及其藝術審美可以使我們優(yōu)化心理結構,完善人性品格,升華人生境界,建立精神家園,從而獲得對現(xiàn)實的批判、理想的追求和精神的超越,同時獲得創(chuàng)造力的釋放。人本心理學美學認為,審美活動是人的一種超越性需要。審美時的高峰體驗使人充分自由,從而使得遮掩知性的帷幕突然拉開,真理的閃光出現(xiàn),事物的本質和生活的奧秘就被揭示出來了。無意識的解放至關重要,美國心理學家阿瑞提認為創(chuàng)造過程是原發(fā)過程與繼發(fā)過程結合的第三過程,即無意識的原初沖動與有意識的邏輯過程相結合,“從而展現(xiàn)出新的、預想不到的而又和人心意的情景”[2]。
席勒首次把審美教育看作是實現(xiàn)社會改革和獲得人性自由的唯一途徑。他認為非功利的審美的游戲沖動能消除人的一切強迫而恢復自由,而一個人只有擺脫內在與外在壓力,非功利的去做感興趣的事情時,才能人性完整而精神自由。馬克思把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作為共產主義奮斗的目標,“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3]。根本上說這需要社會的現(xiàn)實的外部條件,但同時也與人意識的精神的超越息息相關。馬克思認為人具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內在統(tǒng)一的二重性結構是“為自身而存在著的存在物”[4],能夠通過自我意識超越肉身,形成物質的我和非物質的物。而藝術及其審美的非功利性,可以使人進入一種真正屬于自己的精神的自由天地,獲得精神的超越,實現(xiàn)個人的自由發(fā)展。
藝術技能水平不等同于人品高低,因為人品與技能是相關關系,而不是因果關系。人品涵蓋更加寬廣的思想與品德修煉,而技能則是作為練習得到的一種動作或者思維方式。人品好,技能有利于對藝術精神的感悟,為自己從事的事業(yè)和理想點燃生命激情;人品不好,技能徒生偏執(zhí)和投機心理,歷史上某些宮廷豢養(yǎng)的藝人恃才傲物,偏執(zhí)無理而多為人詬病就是明證。而藝術技能,可以像老莊那樣把它當作天地自然、生命行跡的呈現(xiàn)方式,以技通“道”,當然也可能“背道”而馳,成為玩技的奸佞小人或者內心蒼白只剩技術的所謂“空心人”。技能“隨陰隨陽”,關鍵在于人品的高下,因為“一切創(chuàng)作技巧和手段最終都是為內容服務的……背離了這個原則,技巧和手段就毫無價值了,甚至還會產生負面效應”(《講話》)。所以古人有訓:“德成而上,藝成而下”(《禮記·樂記》)。
藝術按照海德格爾的觀點,人的生存在本質上是詩意的,也就是所謂的“詩意地棲居”。在他看來,藝術的詩意不再是一種技巧,而是一種人生,一種生存方式,一種生活狀態(tài)。清代袁枚也說過:“所謂詩人者,非必能吟詩也。果能胸境超脫,相對溫雅,雖一字不識,真詩人矣?!盵5]可見,他們倡導的藝術是給予人一種心靈超越的精神境界的修養(yǎng),而不是具體的技能技巧。
傳統(tǒng)觀念上藝術經驗就是審美經驗,藝術修養(yǎng)根本上是審美能力的修煉,而對于審美來講,除了藝術美,還有自然美、社會美,生活中處處都有美的存在,如果不能從更加廣闊的領域來理解審美的內涵,就會把審美視為一種技藝和特長,限制和遮蔽了審美更為深刻的目的和高遠的價值追求。藝術審美的重心是審美精神即審美的價值、理想、判斷和追求,而一味的技術操練對人整體素質的提高收效甚微或者適得其反。隨便說一句,現(xiàn)在社會上崇尚藝術特長、熱衷才藝展示,促使家長過多的“逼迫”孩子苦練一技之長,這種不重視審美觀念和興趣,不在乎情感教育,缺乏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的技能訓練,已經和審美精神背道而馳了。
黑格爾把藝術力量的根源歸結為“精神”,“時代精神是一個貫穿著所有各個文化部門的特定的本質或性格”[6]。阿多諾強調“精神內涵”“決定藝術作品良莠與否”[7]。藝術精神是藝術的核心和靈魂,因為“藝術精神中蘊含一種文化的根本觀念”,它“源于民族文化中最核心處的東西——哲學或宗教”[8],對一個人的思想、思維、道德、趣味等方面都會發(fā)生重要影響。所以,藝術修養(yǎng)的關鍵是領悟藝術精神,形成對藝術審美的獨立思考能力。
藝術來源于廣闊的社會生活,涵蓋了人類所有的人文價值需求,作為審美本質目標價值的真、善、美始終是作為一個融合一體的系統(tǒng)而貫穿于人類藝術實踐活動之中。然而在商品經濟條件下,藝術要通過市場獲得效益,其目標是金錢而不是審美,審美只是資本運作的手段,而資本不存在生命關懷意識。于是在市場引導和技術化策略下,藝術活動日益娛樂化、感官化、碎片化,認識價值和情感體驗價值逐漸淡化,以至于“一些人價值觀缺失,觀念沒有善惡,行為沒有底線”,“不講對錯,不問是非,不知美丑,不辨香臭”(《講話》)。
“我們的時代和社會從未像今天這樣浸淫在文化和藝術之中,‘我們也從未像今天這樣難以分辨哪些才稱得上是出色的形式’”[7]。阿多諾作為極其重視藝術的哲學家,他認為現(xiàn)代藝術在啟蒙和資本主義社會的重壓下發(fā)生異變,文化產業(yè)成為“市場導向的大眾文化”,以商品交換為運作原則,標準化生產,其實是一種工具理性的表現(xiàn),對作為主體的人造成極大的危害。他旗幟鮮明地肯定藝術必須具備的精神內涵和價值標準,認為“藝術本身不僅有其本質規(guī)定和整體精神特質,而且還有其具體的精神內涵和獨特的構成要素,否定性、理想性和嚴肅性就是藝術精神的三種具體要素和內涵,也是藝術本質的內在規(guī)定,還是藝術反抗和否定‘錯誤的生活’、追尋和展現(xiàn)‘正確的生活’的工具和武器”[7]。
審美要追尋個體生命的意義和終極價值,藝術要突顯其對社會和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在物欲橫流的商品社會,引導人們追求美向往善,勇于社會責任擔當和使命意識。其一,藝術要切入現(xiàn)實具有批判精神。堅持藝術他律性與自律性的統(tǒng)一,個人情感和感受是社會總體精神的組成部分,藝術要以自由精神、獨特形式表現(xiàn)社會生活,揭示不合理現(xiàn)象和不道德現(xiàn)狀。其二,藝術要求藝術內容真理性和藝術家主體性的統(tǒng)一。藝術作品只有主觀性、客觀性的統(tǒng)一和理想性、現(xiàn)實性的結合才有價值,偉大的藝術家都會極力在藝術中追求和體現(xiàn)理想性的精神內涵。其三,藝術要超越個人的狹隘局限進而深刻揭示客觀的社會根源。阿多諾不反對康德、席勒的游戲說,認為它是藝術中幻覺特性的有益補充,但是如果只有游戲而缺乏嚴肅性內涵,就會變成純粹娛樂的工具,而精神世界的斷裂,也就意味著危及藝術本身?!八囆g的本質雖然在美,而藝術的終極目標卻是善”[7]當然需要強調的是,“真正藝術”不是阿多諾所謂現(xiàn)代主義的“自我”的“純粹想象”,而是要有文化和美學浸潤的更為深刻的思想內涵。
“中國精神是社會主義文藝的靈魂”,“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講話》)。王洪斌、李毅松認為,中華美學精神和藝術精神概念不同,但密切聯(lián)系,許多范疇像意境、情趣、氣韻、形神等是一致的,美學闡釋依托藝術進行,藝術則以美學精神來映照藝術精神、引領藝術實踐[9]。仲呈祥將中華美學精神概括為“天人合一的和諧包容理念、既入世又出世的人間情懷和營造意象的詩性寫意品格”[10],王洪斌、李毅松則將中華美學精神和藝術精神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注重天人合一,主張人和自然和諧相處。二是倡導包容和諧的理念,儒、釋、道并行不悖。三是具有出世入世的雙重特征:一方面倡導世外桃源般的超逸、虛靜與灑脫;另一方面又關照現(xiàn)實世界,洞察人間情懷,具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擔當精神[9]??梢哉f,這既是中華藝術精神的概括,也是對世界的一種藝術審美的把握方式,蘊含深邃的民族智慧。
“生態(tài)文明”的倡導,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承繼;“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提出是和諧包容理念的發(fā)展;出世入世的雙重特征也就是理想生活與社會擔當?shù)霓q證統(tǒng)一,它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沒有“出世”換來的安寧富足,到哪里“入世”尋求安逸?十九大報告明確了“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方向正是讓人民過上美好的生活。至于詩性品格,這既是民族藝術的品位和格調,也是我們做人的信條,講含蓄,重意蘊,崇尚審美境界,要求人格風骨和精神超脫,拒斥追名逐利的感官刺激和一味媚俗的低級趣味。需要強調的是,中國文化除了天人合一,還講求情理合一、知行合一,藝術忌胡編亂造,做人需表里如一,藝品人品相統(tǒng)一,這同樣應該成為民族藝術精神的重要內涵。
從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高度看待中華優(yōu)秀文化和美學精神的傳承,藝術修養(yǎng)則是應有的題中之意。但是,藝術修養(yǎng)重在藝術精神的領悟和人品的修煉,而不是沉溺于單一技巧患得患失,要掌握世界藝術大勢、領悟中華藝術精神,“把握文藝發(fā)展正確方向”(《講話》),分善惡、辨香臭,“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報告》),達到以美“化”人,升華人生境界,獲得精神超越,提高綜合素質的目標,從而理解、貫徹黨的文藝方針政策,繁榮發(fā)展社會主義文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