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思佳
(北京美思米克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北京 100070)
在音樂學科不斷交叉融合之下,多項學科知識被整合在一個新的學科支流之中,學術界對音樂學的研究重點體現在通過新型的研究方式構建起新學科各項理論體系融合后所產生的新理論知識。音樂學不但包含有對前沿新興學科知識的構建與研究,也有對前沿理論知識的批判,但是當下眾多學者對其前沿問題的研究絕大多數都是泛泛而談,無法實現全方位分析。對此,下文就將運用大數據理論對《中國音樂學》《音樂研究》以及《中國音樂學院學報》三個主要期刊進行研究,以探究其音樂學發(fā)展的前沿問題。
大數據理論誕生于2008年,有關學者認為大數據分析并不需要使用隨機分析法這種方式,而是對所有數據進行分析和整理?,F階段全球各項數據暴增,給大數據帶來了新的發(fā)展機遇,所以大數據理論得到追捧也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大數據應用范圍極廣,通過對海量的數據進行分析,其中的相關性、整體性、非線性、不確定性等對大數據在社會發(fā)展所有領域之中的主要作用進行研究。現階段我國已經將其當作一項基礎型的戰(zhàn)略資源,要求進一步推動數據資源共享開放以及開發(fā)應用,促進產業(yè)升級及社會創(chuàng)新[1]。最近幾年,大數據在各個領域之中的應用日漸廣泛,在數據不斷積累之下它的寶貴性也得到了充分體現,由此完全進入了大數據時代。
大數據會給思維方式帶來一定改變。原先人們在科學分析的時候都會使用到樣本方式,而在技術手段不斷進步之下,大眾漸漸把所有樣本都當作研究對象,即“全樣分析”。這種方式的研究進度會更為準確,也不會因為某個樣本誤差的影響使得最終結果失去精準性[2-3]。大數據決策也是一種新型的決策形式,在通過分析之后能夠明確其事物的基本發(fā)展機理,也可以反過來對未來事物的發(fā)展趨勢進行預測。雖然它是研究事物最佳的一種手段,但是價值密度往往比較低,很多具有高價值的信息往往會散落在海量的數據庫之中,因此大數據并不在“大”,而是在于“有用”,它的核心是要從海量的數據之中挖掘出來最具有價值的信息[4]。
音樂學前沿問題分析本身也是學科自身的發(fā)展的方向,前沿問題分析背后有大量辛勤的學者,他們在對理論文獻的分析及研究之中找到學科發(fā)展走向。而大數據理論的出現有效緩解了這些學者的研究壓力,減少了研究工作量,促使這種學科前沿問題的分析能夠漸漸實現信息化,也可以保證最終問題熱點分析結果更為精準,以此給學科發(fā)展指明方向。
在學術界對某一類期刊的定義為北大核心,它是對期刊等級的一種劃分。其主要對象在于中文學術資訊網類期刊,是依照期刊本身的影響要素等進行劃分的。北大核心是北大圖書館與學術界眾多權威專家鑒定,同時由國內幾所重要大學的圖書館依照具體的文摘率、轉載率和引文率等確定出來的。具體的評價指標眾多,主要包含有被引量、被索量、被摘率、被摘量、他引量、影響要素、基金論文比、得到國家獎項或者是被國外最重要的檢索工具所收錄、web下載量等等[5]。如果從等級方面分析,它就是同類劃分之中最具權威性的一類。
現階段音樂期刊分為J6音樂類,《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第六版》之中一共有八種期刊,到后來的第七版之中又增加了兩種期刊;直到第九版,也就是在2018年的時候,其中一共收錄了八種期刊。為了能夠使最終的大數據分析更具說服性和真實性,本文選擇了一直以來都在北大核心期刊目錄之中最具影響力的《中國音樂學》《音樂研究》以及《中國音樂學院學報》進行研究。
依照總的被引量、文獻量、影響因素、總下載次數以及數據庫收錄等基本的指標,這三個都是整個行業(yè)之中影響范圍最廣且最具權威性的音樂學期刊,所以將其當作研究對象是具有很強說服力的。
對上述三種期刊進行分析之后,依照論文主題對其進行重點分類,主要包含有藝術教育、樂律學、音樂學、古代音樂、民族音樂學、中國傳統(tǒng)音樂、中國音樂學、音樂會、音樂創(chuàng)作、作曲家、文娛活動、藝術史、民族打擊樂器、鍵盤樂器、撥弦樂器、戲曲音樂、中華人民共和國、音樂美學、藝術創(chuàng)作、音樂作品等類別。根據這些對其中每一項的論文數量進行統(tǒng)計之后發(fā)現,在這三種期刊當中,所涉及“音樂作品”“作曲家”以及“音樂家”的論文數量是最多的。就拿2016年一直到2018年這三年作為一個統(tǒng)計范圍,其中涉及“音樂家”的論文數量就達到了1481篇之多,涉及“作曲家”的論文數量達到了1009篇之多;涉及“音樂作品”的文章共有749篇之多。除了名列前茅的這三項,涉及“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及“音樂創(chuàng)作”的文章數量也超出想象,分別達到了643篇和421篇之多。
從以上通過大大數據理論統(tǒng)計之后能夠發(fā)現,在目前的音樂學當中研究最多的內容主要是關于我國音樂創(chuàng)作者及其所創(chuàng)作的作品內容,這也能夠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來大眾對這些內容的關注以及對于音樂創(chuàng)作的熱情[6]。通過對音樂創(chuàng)作者和創(chuàng)作作品的研究能夠幫助我們找到音樂創(chuàng)作的基本規(guī)律及特點,找到其中所蘊含的精神和藝術性,便于更好地弘揚其中的優(yōu)秀文化。此外,通過對音樂創(chuàng)作歷程的研究分析也能夠促使我國當代音樂創(chuàng)作吸收更多的經驗及養(yǎng)分,并在新的音樂發(fā)展時期,積極開拓思維,實現兼容并蓄,獲得更大的發(fā)展。
對上述三種期刊進行分析之后,依照論文關鍵詞出現的頻次對其進行重點分類,最后發(fā)現在《中國音樂學》之中,出現最多的幾個關鍵詞主要包含有“傳承”“儀式音樂”“音樂美學”“音樂”以及“民族音樂”;而《音樂研究》之中出現最多的幾個關鍵詞主要包含有“儀式音樂”“民族音樂學”“音樂學”“民歌”“音樂分析”,其中“儀式音樂”出現得最多,一共達到了21次,接下來是有關“民族音樂學”,出現17次之多。最后是“傳承”的內容,出現了有14次之多。
從以上分析之中也能夠發(fā)現最近幾年關于音樂的研究重點集中在“儀式音樂”以及“民族音樂學”和“傳承”上面。儀式音樂即在一些重要儀式上使用的音樂內容,比如國家一些重要的慶典儀式上運用國歌、在閱兵的時候使用的進行曲、在婚喪嫁娶之中所使用的專門音樂以及迎賓或頒獎的時候所使用的樂曲等等,從根源上分析主要在于這類音樂極具應用性,同時在生活當中占有極高的地位,是一項不可或缺的重要藝術類型,因此當下在音樂前沿問題的研究方面出現頻次比較高,換句來說,它在任一時期都占有極高的地位,且還會在社會日漸發(fā)展進步之下得到更多的研究。而民族音樂學則是重點研究世界所有民族傳統(tǒng)音樂和其具體發(fā)展類型的學科,從這之中能夠找到相關民族發(fā)展的起源、發(fā)展的過程,社會興盛與衰敗以及音樂藝術的起起伏伏,同時給社會與民族發(fā)展帶來的影響。對于我國來說,一開始受到西方音樂理論影響比較大,使得傳統(tǒng)民族音樂理論被忽視,漸漸失去了話語權,但是最近幾年在傳統(tǒng)文化復興趨勢之下,傳統(tǒng)民族音樂得到了越來越多學者的研究和尊重,一大批關于民族音樂的研究成果涌現了出來,將民族音樂研究推向了高潮。而在民族音樂研究之中除了對其音樂本體進行了研究,還尤為重視民族音樂的傳承,而這也正是“傳承”這一關鍵詞在所有研究論文之中大批量出現的原因。進行民族音樂研究出了能夠知過往,還能夠給未來指明方向,因而在研究之中傳承推廣其優(yōu)勢必然是熱點問題。
運用中國知網的相關數據進行研究,通過論文下載量和引用量的排列分析,將這三種期刊在2016年到2018年三年期間的論文作為研究內容,重點分析其論文的具體下載數量和引用數量,然后對其排序,最終選擇出下載量前15的論文進行分析。
在大數據統(tǒng)計分析之下發(fā)現,文章最大下載量超過了700余次。比如在2016年的《音樂研究》期刊之中就有一篇《“一帶一路”:區(qū)域民俗音樂文化的機遇與挑戰(zhàn)》,它的下載量在2016年底達到了770余次,被引用量達到了7次,且目前分別已經逼近900次和9次。這一數據也充分說明了,在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之后,除了經濟領域加大了對“一帶一路”帶來的影響研究,其他領域也都紛紛將目光轉向了“一帶一路”,音樂方面也是如此,因而在當時形成了研究高潮,使所有學者爭先恐后研究的對象。除了這篇文章,其他影響因素比較高的文章,比如2016年的《中國音樂學》期刊中的《中國當代音樂教育哲學研究的回顧和展望》其下載量就超過了600余次,引用量5次,且目前已經分別逼近900次和10次。從這之中能夠發(fā)現,在進入到新時期以來,社會各領域都重視起了音樂教育,紛紛對其教育當中所蘊含的各項哲學內涵及精神進行研究,以期通過深度的音樂教育剖析作用到實際的音樂教學工作之中,促進我國音樂教育事業(yè)的進一步發(fā)展,培養(yǎng)出更多音樂人才。另外2016年《中央音樂學院學報》當中的《民國時期電影歌曲的演唱風格分析》下載量超過了300余次,被引量達到了8次,目前兩者都分別逼近500次和20次。從這一數據之中也能夠發(fā)現,在中國電影日漸崛起的當下,其中最關鍵的一項要素——音樂受到了廣泛關注。通過對原先電影歌曲演唱的分析,可以從中更好地吸收經驗作用到當下的電影歌曲演唱之中,并在學習借鑒之中進行傳承,進一步推動整個領域的向前發(fā)展。
通過這些數據分析,分別比較各種期刊的文章引用量及下載量的具體數據,實現了對音樂學科研究熱點的變遷進行追蹤。在2016年到2018年三年期間的論文之中,2016年的論文不管是下載量還是被引用量都處在相對比較高的水平之中,究其原因在于:第一,學術論文本身的擴散以及被引用都是要有一定的時間過程的;第二,在信息化不斷發(fā)展之下,人們獲取論文的途徑變得越來越多;第三,在社會熱點的驅動之下,學者們會優(yōu)先選擇那些最熱門的話題以及大眾最為期待的內容進行研究。
本文重點從當下最具影響力的三種音樂期刊入手,即《音樂研究》《中國音樂學》和《中央音樂學院學報》,將2016年到2018年三年作為一個研究范圍,運用大數據理論對三年之中三種期刊所發(fā)表的論文進行研究,并將其數據進行了量化,分析了數據產生背后的原因,從中了解到了我國音樂學術的研究重心。今后,在大數據理論日漸成熟之下,在對該類學科前沿問題熱點進行分析研究的時候應該要繼續(xù)加大對該技術的應用,進而在其優(yōu)勢之下獲得更多更準確的研究成果,以便促進學術研究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