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帥
(鞍山師范學院,遼寧 鞍山 114007)
我國近幾年來華留學事業(yè)愈亦火熱,其中來自東北亞國家的留學生人數(shù)最多,因此,為服務提升該類人群,分析東北亞國家中的中華文化因素十分必要。
在談東北亞國家的共同點和差異之前,我認為有必要明確一下東北亞的概念。東北亞是一個地理概念,即亞洲東北部地區(qū),是亞洲-東亞所屬的次區(qū)域。一般認為它包括了中國、俄羅斯、日本、朝鮮、韓國和蒙古等六個國家。在東北亞國家中,中、日、韓、朝、蒙五國的文化歷史同出一源,諸國都承襲了中華儒學文化思想的精髓,并與本國原生文化和地域環(huán)境相結(jié)合,衍生了自身的民族文化個性。因此,各國在文化上既具有宏觀主流整合性中的“同”,即同根同源、同基礎;又具有微觀支脈分殊性中的“異”,即發(fā)展中的民族文化個性。下面我將結(jié)合實例具體談一下東北亞國家的共同點和差異。
誠如之前所說,東北亞國家中,中、日、韓、朝、蒙五國的文化歷史同出一源,諸國都承襲了中華儒學文化思想的精髓我認為東北亞國家之間的相同之處集中表現(xiàn)在受儒家文化和漢字文化的影響,并且東北亞國家也存在著很多差異。
作為儒家文化的起源地,儒家文化從古至今一直在中國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古代甚至占有統(tǒng)治地位。即使在今天,它仍是國學的代名詞,是國學的核心和主體。中華民族中許多固有的觀念如“忠君愛國”、“團體精神”等就是儒家思想的體現(xiàn)。
至于儒學對朝鮮半島的影響則是全方位的,不僅對朝鮮社會的觀念體系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還滲透到文學、習俗乃至政治、經(jīng)濟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正如韓國學者在《韓國民俗大觀》一書中指出:“儒教不僅改變了人的思想和性格,而且使社會構(gòu)造、習慣、制度也發(fā)生了大的變動。即使在當今現(xiàn)代化、西洋化的風潮中,韓國在東亞三國中仍然是一個家長制、血緣主義最強的社會。韓國所具備的純韓國人的性格、思維方式、行為規(guī)范皆以此為準繩。儒教至今仍深深扎根于我們社會的基底?!比寮宜枷雽Τr的影響由此可見。
儒家思想對日本的影響也是從古至今都有跡可循的。如圣德太子改革中的“和為貴”“國非二君,民無兩主,率土兆民,以王為主”的思想反映了儒家的“中庸”和“忠君”觀念。他還以儒家德目作為十二級冠位制各級的名號。
正是在儒家學說的影響下,東北亞各國的文化產(chǎn)生了許多共同的價值取向,如強調(diào)家庭、家族;孝敬父母;尊重國家社稷,尊重權(quán)威;注重教育;服從集體;勤勞節(jié)儉;推崇和諧和平等等。逐步形成了一個以中國為中心、以日本和朝鮮半島為邊緣的“文化圈”。儒學不僅影響著民眾的心理和行為,也成為東北亞各國政治文化的基石。
漢字對于中國的影響意義巨大,不僅保留了中國古代文明的智慧,而且加速了中華文化的傳播。另外,漢字的傳入和使用,不僅改變了朝鮮半島和日本無文字的歷史,而且對日本和朝鮮半島文化的基礎建構(gòu)做出了重要貢獻。主要是因為漢字的傳入不僅推動這一區(qū)域進入了人類歷史的文明時代,也因此使以這一區(qū)域為重心的東亞地區(qū)獲得了“漢字文化圈”的稱號。
漢字文化圈具體指漢字的誕生地中國以及周邊的越南、朝鮮、日本等國。這些地域主要是農(nóng)耕民族,存在有冊封體制,歷史上完全使用或與本國固有文字混合使用漢字,古代官方及知識分子多使用文言文(日本、韓國稱之為“漢文”)作為書面語言。另外,有些游牧民族如蒙古族、藏族,雖然位于漢字文化圈內(nèi),但不使用漢字。現(xiàn)在,韓國語、越南語和日本語詞匯的六成以上都是由古漢語派生出的漢字詞組成的。
漢字文化圈內(nèi)的各國歷史上都使用過漢字,或本國語言大量借用古漢語詞匯。他們受儒家思想影響深,國民中信仰相似,歷史上或現(xiàn)在以漢字作為傳播語言和文化的載體。
漢字的統(tǒng)一和使用是東北亞文化區(qū)別于亞洲其他區(qū)域的一個顯著特點,也是東北亞文化最鮮明的旗幟之一。
中、日、韓、朝、蒙從地緣上講都屬于東方文化圈,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淵源,儒學文化和漢字文化的影響一直留存至今,構(gòu)成了區(qū)域文化的主流。各國在風俗、語言、習慣上互相影響,有親近感,在價值觀念上比較相近,這反映了東北亞各國的相同點。而俄羅斯橫跨歐亞大陸,在東西方歷史洪流的對撞中有機地將東西方文明結(jié)合于一身,形成了“不是純粹歐洲民族,也不是純粹亞洲民族”的具有明顯“雙重性”的特殊文化,將東北亞區(qū)域內(nèi)的文化差異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
正如我以上所說,在東北亞國家中,中、日、韓、朝、蒙五國主體文化歷史同出一源,都承襲了中華儒學文化、漢字文化的精髓,有其共同之處。各國將儒家文化與地域環(huán)境結(jié)合,衍生了自身的民族文化個性,又有差異之處。中國作為地區(qū)大國以及東北亞文化的發(fā)源地,必須承擔光大東北亞文化的主要責任,重新厘定和闡釋東北亞文化傳統(tǒng),使之切實地服務于中國及東北亞其他國家文化空間的開拓,以求培育和建立起共同利益基礎上的平等、合作、互利、互助的文化關系,進一步地逐步消除彼此之間長期積累起來的隔閡乃至積怨,以更好的姿態(tài)去迎接一個全球文化相互影響、相互適應、競爭共處時代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