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宇飛
視覺藝術是一門觀看的藝術,但是正確的觀看方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如“你看到什么取決于你怎么看”這句話一樣,我們在觀看一件藝術品時,需要正確的觀看方式,包括方法、技巧和思考,只有這樣才是真正的觀看。
大衛(wèi)·霍克尼1937年出生在英國,他是一位無憂無慮,隨心所欲畫畫的當代藝術家,他也是打破傳統(tǒng)繪畫固有的觀看方式的一代人中的佼佼者。他早期的繪畫是學院派的,因此他擁有扎實的基本功,后來他從藝校畢業(yè)之后,到了倫敦皇家美術學院學習,這個時期他在學習基本功的同時也接受搭配不同的藝術潮流,當時霍克尼的繪畫也受到了美國抽象主義的強烈影響,但是在尋找新的觀察世界的角度的過程中,他開始對抽象主義失去興趣,轉而集中于波普藝術。但是霍克尼并沒有一味地追求波普藝術中濃烈的廣告氣息,而是往波普藝術中加入了許多自己獨特的創(chuàng)作?;艨四釋τ^看的深入理解的真正轉折是從20世紀80年代的照片拼貼開始的。他不是完全地重復畢加索時代,他也吸收東方卷軸畫中的觀看方式,在二維空間中挖掘一種“多視點、多空間、移動式”的空間視覺形式。這是一個劃時代的創(chuàng)新。他將藝術沖破固有的焦點透視模式,向更加廣闊的視角發(fā)展。
霍克尼的照片拼貼起初,用寶麗來相機和膠卷相機分別把照片拍下,洗出進行拼貼,他這樣的拼貼方式受到了立體主義和東方卷軸畫的影響,在經過不斷地拼貼之后他回歸繪畫,他將攝影拼貼與繪畫相結合,在他繪畫作品中我們不難看出作品里面既透出立體主義的觀看方式具有東方卷軸畫中游走的特點。
立體主義從本質上來說就是一種觀察方法的革命,年輕的藝術家們想要打破傳統(tǒng)的繪畫形式,擺脫傳統(tǒng)繪畫的束縛,他們把一切物體破壞和肢解,把自然物體分解成各種幾何面,然后主觀地將他們組合,甚至將同一物體的不同方面組合在一個畫面上,以此來表達對二維平面的沖破。
立體主義的這種觀察方式對霍克尼產生強烈的影響。早在1960年霍克尼就受到了畢加索個展的強烈震撼。立體主義的思想滲透在霍克尼的每一張畫作中,也為1982年后的照片組合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霍克尼對畢加索的崇拜體現(xiàn)在他的作品中,1982年在他的寶麗來組合照片中就有畢加索的影子,所以我們說畢加索創(chuàng)造了立體主義,而霍克尼則在攝影中繼承并發(fā)展了立體主義。
霍克尼在攝影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攝影術的問題在于傳統(tǒng)的攝影術不能在同一畫面中同時出現(xiàn)多個角度的畫面,這也是引發(fā)霍克尼嘗試照片拼貼的根本原因。因此才有了1983年的他與保羅的關于攝影的訪談錄。
立體主義在各個方面都影響著霍克尼,無論是在繪畫還是攝影上,我們都能看出立體主義的影子。
另一個對霍克尼產生強烈影響的觀看方式就是東方卷軸畫,卷軸畫是邊展邊看,因此卷軸畫無論在形式還是在觀看方法上都對霍克尼有著強烈的影響。
東方卷軸畫是一種看重神韻的繪畫,其中中國畫最為典型,具有“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和審美取向。根據(jù)中國文化形成的整體宏觀思維模式,中國畫在觀察方式上,采用的是“游觀”的傳統(tǒng)思想,以大觀小、小中見大靈活地打破時空的限制,采用多點或散點透視法,依照畫家感受和默記于心的創(chuàng)作方法取景、構圖從而表達畫家心中的時空境界。這也是中國畫中不同于西方繪畫的創(chuàng)作方式。
1981年霍克尼來到中國之后便對中國卷軸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因此他學著中國人根據(jù)記憶作畫的方式進行創(chuàng)作,在研究中國畫與創(chuàng)作中,他發(fā)現(xiàn)中國畫的透視法不同于西方繪畫中的焦點透視,它是多點透視或散點透視,并且能感受到畫面不是靜止的而是一種橫向運動的過程。
在1983年,霍克尼在受到東方卷軸畫的創(chuàng)作思維的影響下,他的畫幅也開始慢慢加寬,其中《在東京·禪道禪院里散步》就是采用了中國畫中游觀的方式創(chuàng)作的,在攝影中他通過拍攝自己的腳移動的過程來表達畫面是運動的,在通過記憶中的形象將照片組合起來。所以,中國畫的這種創(chuàng)作方式也為霍克尼的照片拼貼及繪畫創(chuàng)作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霍克尼也將這一理論觀念與后來的繪畫創(chuàng)作相結合。
霍克尼的繼承并發(fā)展的立體主義,并利用立體主義的觀察方法改變了傳統(tǒng)的攝影,東方卷軸畫進一步為霍克尼提供了新的創(chuàng)作方式,進而為霍克尼之后的繪畫反作用于攝影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與實踐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