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遜容
韓愈說:“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老師在傳業(yè)授業(yè)解惑的過程中,更多的是對孩子們的一種潛移默化的人格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更多是在于明理,在于明德。而孩子們在學習的過程,更是自我的不斷提升,不斷完善的一個過程,而這個過程是緩慢的,不斷自我修正的?!昂煤⒆?,壞孩子”是交替出現的,我們老師不能單純地從某一個判斷標準,去判斷一個孩子是好孩子還是壞孩子。需要我們老師蹲下來,傾聽孩子心聲,走進孩子的心里,陪著“蝸?!鄙⒉?,也許會收獲不一樣的精彩。
案例一:我班的小佳在同學和老師的眼中,是一名品學兼優(yōu)的好學生,是老師口中好孩子,是其他家長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是同學學習的榜樣,班主任的小幫手,成績優(yōu)秀,更是“校園十大歌手”,校廣播站主持人。就是這樣優(yōu)秀的一個孩子,在家里的表現確與學校大相徑庭,小佳在家會和家長頂嘴,懶散,不和家長溝通,家長無法從孩子口中得知孩子的在校表現,更不允許家長和老師聯(lián)系溝通。
分析:小佳之所以形成在家、在校如此大區(qū)別的表現是和她特殊的家庭環(huán)境分不開的。小佳是留守兒童,和奶奶一起借住在親戚家。而小佳的弟弟、妹妹卻隨父母一起外出務工讀書。在小佳的心里逐漸產生被拋棄的心理,為了尋找安全感,被需要感,孩子就會迅速成長,獨立,努力活成別人眼中優(yōu)秀的人,這就是為什么小佳在校表現如此優(yōu)秀的原因所在。在家封閉自己是因為她沒有得到相對應的關注度,父母外出時會對她說“你要聽話,你要認真學習,你要獨立……”卻唯獨忘了對她說“爸爸媽媽愛你,和愛弟弟妹妹一樣愛你”。當孩子從父母身上得不到回應時,會慢慢地封閉自己,慢慢地把父母隔離在自己的世界之外。
策略:對小佳的這種情況,我們老師很難去界定她是好孩子還是壞孩子。為了讓孩子打開心扉,重新接納父母,我制定了以下策略:
家校攜手,形成教育合力。與小佳的父母取得聯(lián)系,讓孩子的父母意識到自己對孩子忽視,讓父母主動與孩子聯(lián)系,學會主動關心孩子,從詢問孩子成績轉變到詢問孩子的生活,從“考了多少分?”“你今天有沒有聽奶奶的話?”到“你今天在學校開心嗎?有什么事可以和爸爸媽媽說一說的嗎?”,并利用家委會組織的各項親子活動,讓孩子增加與父母聯(lián)系,互動。在各種各樣的親子活動中,體會到父母的關心與愛。慢慢地讓孩子打開心扉。
心理撫慰,合理釋放。在班級的心理活動課上,讓孩子壓抑的內心得到合理的釋放,利用班會、隊會課開展“感恩、感動”為主題的課程,讓班里的孩子們講述與父母相處的點點滴滴,特別是同樣是留守兒童的同學與父母相處的故事,從他人的經驗中尋找適合自己的與父母相處的方式。再例如:給父母寫一封不會寄出的信,和心理老師密談……讓孩子內心的壓力得到釋放。允許孩子犯錯,對于小佳這樣的孩子,她不允許自己犯錯,在她潛意識中,如果她不夠好,不夠優(yōu)秀,她就會被拋棄,別人也不會再喜歡她了,在平時的學校生活里,我會允許孩子犯一些無傷大雅的小錯,偶爾字寫得潦草一點,偶爾書背得不是那么的流利,偶爾教室衛(wèi)生保潔不夠好……人是不斷從錯誤中學習,從錯誤中成長。
肢體撫觸,無聲勝有聲。孩子會從老師、家長的語言、眼神、肢體動作中感受到無聲的愛。小佳是一個內心極度敏感的孩子,她對于老師、家長的肢體語言更為敏感和關注,當小佳每取得一個進步,我都不會吝嗇我的擁抱,夸一夸她,摸摸她的頭,肯定她的進步與成長。特別是她在家的進步。
收獲:經過一段時間的實施后,小佳的臉上綻放的笑容越來越多,漸漸地在班上偶爾也會主動和同學們談起自己的父母,在家也能打開自己的心扉,會主動承擔家務,會主動和家長談起自己在校的表現,主動邀請家長來校參加家長會,主動征求家長關于小升初的意見.......
老師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引導者、陪伴者。如何引導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是教師的重要命題。孩子是好孩子還是壞孩子,不要過早地給孩子貼上標簽,過早的給孩子的人生涂上灰暗的顏色。尊重每一位孩子,不是停留在語言上,更要落實在行動上。“從心出發(fā)”,從心傾聽每一位孩子的需求,尊重每一個孩子成長的規(guī)律。也許她并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好孩子,但她也不是壞孩子。
好孩子、壞孩子在現在的社會應該有多元的評價。小佳的案例帶給我們更多的是思考,在留守兒童日益增多的當今,如何關注孩子的內心,走進孩子心里;關注如何培養(yǎng)孩子們健康的內心,而不是我們傳統(tǒng)意義上的成績優(yōu)秀的人,是我們教師一項重要命題。孩子們的成長過程是呈螺旋式的上升,是一個不斷反復自我完善、自我修復的過程。希望我們都能從關注學生的內心出發(fā),讓學生明理、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