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鐵羽
[摘 要] 慈溪市掌起初級中學提出以全人教育理念為指導,致力于構建具有本校特色的拓展課程體系,構建了道德素養(yǎng)類、人文素養(yǎng)類、能力素養(yǎng)類和健康素養(yǎng)類四大課程群,強調課程的興趣性、活動性和選擇性,致力于促進每一名學生的發(fā)展。
[關鍵詞] 全人教育;校本拓展課程;個性化發(fā)展
我國基礎教育的育人模式多以“基礎知識”的傳授為目的,在這種理念下,考試成為最重要的評價方式,學生成績的好壞是知識傳授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標。教學的內容側重于與“應試”有關的學科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作為一個社會公民所應掌握的其他知識和各種能力的培養(yǎng)。應試教育的規(guī)范化,使我們的基礎教育正趨向于大工業(yè)流水線式的模式發(fā)展。這種模式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缺乏個性,缺乏主動精神和創(chuàng)新激情,基礎教育的現(xiàn)狀與社會對創(chuàng)新人才的需求已經構成一對尖銳的矛盾。
全人教育強調教育應該是整體性的、全面性的,讓學生在做人、心智及體魄等方面得到健全均衡的發(fā)展。這與《浙江省教育廳關于深化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的指導意見》強調的新課改要“遵循教育規(guī)律和學生成長規(guī)律,面向全體學生,改革育人模式,推進因材施教,保護和培養(yǎng)每一位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開發(fā)和培育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潛能和特長,讓每一位學生愉快學習、幸福成長?!辈恢\而合。
為此,浙江省慈溪市掌起初級中學提出以“全人教育”理念為指導,致力于構建具有本校特色的拓展課程體系,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
一、全人教育理念下拓展課程體系的構建
拓展課程體系按照“全人教育理念”所倡導的培養(yǎng)“有道德”“有知識”“有能力”“和諧發(fā)展”的全人,結合我校自我提煉的“責任擔當”“學習創(chuàng)新”“實踐技能”“健康生活”核心素養(yǎng),按照“道德素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能力素養(yǎng)”“健康素養(yǎng)”四大板塊,開設了三十四門拓展課程。
1.道德素養(yǎng)系列
課程目標是形成珍惜個體生命的意識并學會保護自己,挖掘潛能,提升生命發(fā)展的質量。內容包括道德價值觀教育、禮孝教育、愛家愛校愛國教育、生命教育、安全教育等。
2.人文素養(yǎng)系列
課程目標是學生通過學習知識并內化,開闊科學知識視野,提高科學探究能力,提升自己的氣質修養(yǎng),繼而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穩(wěn)定的心理素質、良好的思維方式、和諧的人際交往、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內容包括經典誦讀、文風雅韻、趣味數(shù)學、夢想劇社、詩風詞韻、航模制作、模擬城市、電腦繪畫、趣味實驗等。
3.能力素養(yǎng)系列
課程目標是增強生活中的主體意識,形成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學會使用簡單的工具和設施,對常見的材料進行簡單的加工,掌握提高生活質量的基本技能,培養(yǎng)積極向上、情趣高雅的愛好和特長。內容包括掌中好聲音、合唱、書法、傳拓、課堂器樂、黑白裝飾畫、纏繞畫、趣味實驗等。
4.健康素養(yǎng)系列
課程目標是強健體魄,促進身心健康發(fā)展,培養(yǎng)積極健康的興趣與特長。內容包括男子籃球、女子籃球、男子足球、女子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彈子跳棋、心理劇社等。
二、積極探索拓展課程組織實施方式
在構建拓展課程體系的過程中,我們綜合了學校教師自身的特長,學校軟件硬件,班級人數(shù),制定了符合我們學校情況的拓展課程組織方式:
1.制定教學計劃
依據(jù)學校教育教學計劃安排,每學期拓展性課程分以下三階段進行?;A階段:第1周,主要擬訂方案,宣傳動員,組織實施。實施階段:第2~16周。成果展示階段:第17~18周,開展成果展示周活動。
2.選定授課教師
學校根據(jù)教師自身的精力、能力、潛力來安排拓展課教師:道德素養(yǎng)系列中的價值觀教育、生命教育等由班主任在班團課上組織;人文素養(yǎng)系列中的經典誦讀、文風雅韻、詩風詞韻由語文組負責;航模制作、模擬城市由綜合組負責;能力素養(yǎng)系列中的合唱、書法、課堂器樂、夢想劇社、彩色裝飾畫由藝術組負責;健康素養(yǎng)系列中的籃球、足球、乒乓球由體育組負責。
3.確定授課地點
根據(jù)各門拓展課的特點,安排相應功能教室。學校充分利用現(xiàn)有的校園電視臺、微格教室、無人機訓練室、音樂教室、電腦教室、書法室等功能教室來因地制宜地開展拓展課教學。
4.組織授課形式
拓展性課程按選課走班或課內課外學習實踐等多種方式予以實施。限定性拓展課程主要包括道德素養(yǎng)類的拓展課程,這部分課程按行政教學班編制,按課表中固定時間上課。如禮、孝、廉、信校本課程在每周三的班團活動課上進行,由班主任或副班主任任教;禮孝實踐課程、禁毒教育、國防教育等由德育處安排相關活動,分年段或班級統(tǒng)一進行。
自主拓展性課程主要包括除人文素養(yǎng)類、能力素養(yǎng)類、健康素養(yǎng)類的其他拓展課程,這部分課程在統(tǒng)一時間內,分班走班制上課。
5.發(fā)動學生報名選課
根據(jù)總體目標及指導思想發(fā)出倡議,向全體同學進行宣傳招收會員,學生自愿報名以走班形式參與拓展性課程。同時積極運用信息技術,通過網絡選課系統(tǒng)助力學生網絡選課。
為了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利用信息化的手段服務于教育教學,我校特地開發(fā)了網上選課系統(tǒng)。通過學校選課系統(tǒng),先由任課教師在網上進行課程申報,然后分配給每位學生賬號和密碼,學生登入系統(tǒng)后,能夠查看到所有拓展課程的課程介紹、任課教師以及招生要求,同學們可以選擇自己心儀的課程報名學習。同時通過技術設定,每位同學限報一門拓展課程,并且每門課程都有招生人數(shù)的限制,為后續(xù)拓展課的開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證。
6.日常教學管理
每門拓展性課程安排1名或多名指導教師,并選舉一名學生作為課代表。由指導教師指導學生開展活動,固定時間、地點開展活動。開展活動時,指導教師和學生不準遲到,不得無故缺席。指導教師負責做好活動期間的安全教育工作,做好學生的點名工作,保證學生的出勤率。因特殊情況無法參加活動的成員需提前向指導老師遞交由班主任簽字的請假條。組織嚴密,講求實效,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技能、長見識、不搞表面工作。各拓展性課程學期初有計劃,學期中有記錄、有指導,學期末有總結。每次活動目標明確,活動過程完整,指導教師分階段上交相關材料(活動方案、學生作品、過程性資料、學生取得的成績等),學期末學校將根據(jù)實際活動情況,評出優(yōu)秀指導教師和優(yōu)秀學員。
由教導處通過日常巡課、教案檢查、主題調研、考試(考查)成績統(tǒng)計分析、學生訪談和問卷調查、家校聯(lián)系等方式對教師進行綜合考核評價,重點考查教師遵循教師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履行崗位職責和教育教學常規(guī)的情況。拓展性課程實施過程中,校長室牽頭相關部門重點加強巡課和考勤,及時進行階段性總結和反思,期末結束前要組織開展拓展性課程成果展評活動。校長室會同教科室及時組織相關教師進行培訓指導,進行調查研究和成果提煉等工作。并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進行課程開發(fā)和實施,同時在做好學生常態(tài)管理基礎上,努力探索選課走班以后管理和引導學生的方式。
在課堂的管理方面,因為部分學科教師的流動性及學生因請假導致教師未知的不穩(wěn)定性,所以我們在拓展課進行過程中實行雙點名制,既值周領導對任課教師點名,任課教師對班級學生點名。最后通過微信群反饋給教科室主管教師,由主管教師向班主任核實該生的具體情況。對于任課教師因私因公請假而導致該班級無上課教師時,因為拓展課的專業(yè)性,所以會出現(xiàn)暫時沒有教師頂崗的時候,我們也不希望由主干課程教師去上知識課,為保證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特開設了機動的影視鑒賞課,若有任課教師請假,則該班的學生臨時改為影視鑒賞課,由專任教師帶領到相應的功能室上課。若因為天氣原因而導致室外拓展課無法進行時,我們也指定了相應的教室,由該任課教師上理論課。
課堂教學中,我們對任課教師也提出了相應的職責要求:(1)幫助學生確定體驗的活動和探究的方向,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內在動機;(2)審視學生預期的探究方法與實踐途徑的可行性,并對學生進行相應的指導;(3)督促和激勵學生的實踐與探究活動,幫助他們克服困難,保證活動的持續(xù)進行;(4)拓寬學生的思維,將體驗與探究活動引向深入;(5)指導合作方式與技術,保持有效的小組合作與分工;(6)指導學生對實踐活動進行適當?shù)姆此肌?/p>
7.評價師生能力
對于課堂的評價機制,我們從三個方面進行評價:
(1)教師自我評價。教師在課程開發(fā)與建設以及教學活動中進行自我評價,不斷提高自己開發(fā)與實施拓展型課程的能力。(2)學生評價。在拓展型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及教學完成后,通過問卷調查、座談、個別調查等方法了解學生對教師的評價,并以此了解學生的需求,以不斷提高拓展型課程的質量,使之更加適合學生發(fā)展的需要。(3)學校評價:學校成立評價小組,通過聽課、聽取學生的反饋意見、檢查課程開發(fā)與建設的情況、教學目標的達成程度、教學安排、教學實效等對教師做出一定的評價。
特別是對學生的評價中,以形成性評價為主,評價學生是否達到:(1)在知識或技能的某些方面獲得進一步的拓展或提高;(2)興趣愛好和潛能得到進一步開發(fā)和發(fā)展;(3)學會選擇并做出決策,能根據(jù)自身的基礎、興趣愛好和社會發(fā)展需要選擇拓展內容與方向;(4)在實踐能力方面得到提高;(5)在自學能力、合作能力、批評性思維能力、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方面得到增強;(6)勇于探索、積極創(chuàng)新、自覺鉆研、進取向上的精神得到培養(yǎng)。
我們制作了師生評價表:
說明:定量評價等第設優(yōu)、良、合格和須努力四等。教師的話指對主要問題,或突出問題,或某些特長寫出描述性評語。
三、不斷完善全人教育拓展課程內容與設置
綜合上級指導精神、學校辦學理念和實際能力、學生需求積極開發(fā)實施。拓展性課程強調課程的興趣性、活動性和選擇性,整合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德育課程、綜合實踐課程等元素,在專項上揚長,做深做細做活,實現(xiàn)項目化、特色化。比如我校結合學校禮孝特色校園文化,自編了《禮》《孝》《廉》《信》教材,開設了一系列禮孝德育課程。我校的航模制作在浙江省內都小有名氣,據(jù)此開設了航模制作拓展課,深受學生歡迎;我校的夢想藝社曾被評為市優(yōu)秀社團,也曾代表市參加寧波的校園心理劇大賽,劇社拍攝的微電影、課本劇等在全國榮獲金、銀、銅獎,我校據(jù)此開設了“夢想藝社”拓展課,并延伸開發(fā)出“心理劇”拓展課,也受到學生的追捧。
同時,根據(jù)師資和學生選課情況對課程設置進行調整。比如2015學年開設了羽毛球、口風琴等27門拓展課程,由于學生對“口風琴”“豎笛”等項目不感興趣,招生招不滿,所以在2016學年予以取消;而學生對跳棋、羽毛球等運動類項目非常感興趣,以前只是單個年段開設,2016年,調整為各個年級段分別開設,并增加招生數(shù)量。我們還通過學生座談、問卷等方式了解學生的需求,2016年新開設了足球、乒乓球等學生感興趣的課程。同時由于師資變化而進行了一些微小的調整,比如擔任SCRATCH編程的老師調離我校,該課程停開一年,2017學年,由于問卷調查中顯示學生對SCRATCH興趣深厚,經過溝通,教研組長林老師承擔起這門課程的教學任務。
四、多渠道、多方位展示教學成果
通過豐富的校園活動為各拓展課提供展示教學成果的機會,如開展藝術節(jié)、科技節(jié)、體育節(jié)、讀書節(jié)等活動,在各種活動中展出本拓展性課程成果和作品,豐富校園文化生活、開闊學生視野、陶冶學生情操,積極鼓勵各拓展性課程辦出特色,辦出成果。
2016年12月,慈溪市初中深化課程改革推進會在我校舉行,學校的拓展課堂全面開放,與會人員觀摩了學校34個拓展課堂,詳細了解學校的拓展課程設置與實施情況,精彩紛呈的拓展課堂讓觀摩教師們忍不住駐足、拍照。會議中還進行了課程成果展示,與會人員觀摩了學校心理劇社帶來的心理劇《借媽媽》、欣賞了小合唱《香溪香》、合唱器樂合奏《紅河谷》、個人獨唱《夜空中最亮的星》,精彩的節(jié)目不僅展示了掌中學子的才藝風貌,也獲得了與會教師的稱贊與認可。
同時,學校還積極鼓勵各門拓展課教師參加市級精品拓展課評比。精品課程是拓展性特色校本課程中的精華部分,需要師生一定時間的錘煉和學校的精心培育凝成。我們本著成熟一門,推出一門的原則,在師資、教材、生源穩(wěn)定的情況下,積極申報市級精品拓展課。經過努力,我校開設的《SCRATCH編程》《校園心理劇》《漢字語法密碼》《書法》《足球》《無人機》等六門課程被評為市級精品拓展課;《夢想集結號》被評為市級名牌課程群(包含《心理劇》《話劇欣賞與表演》《微電影》三門拓展課);夢想劇社、心理劇社被評為市級優(yōu)秀社團;《校園心理劇》被評為市第十六屆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廉潔教育校本課程》被評為慈溪市優(yōu)秀校本課題及寧波市廉潔校本課程二等獎。
深化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對學校的發(fā)展有著深遠的意義,“全人教育”理念下初中拓展課程的構建,形成了學生自主選擇并人人參與的局面,它更能保障學生的學習時間和內容,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體現(xiàn)了選擇性的教育思想。
讓學生全面發(fā)展是每一位教育者的責任,我們要加強宣傳、學習和培訓,促進教師從根本上轉變觀念,通過對拓展課程的探索和研究,提高對深化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的認識,真正投入到課程改革的實踐中,逐步找到現(xiàn)行中高考制度與課程改革的平衡點,促進基礎性課程的改革,最終促進學生全面而富有個性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高青蘭.試論我國基礎教育確立全人教育觀的必要性[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4).
[2]彭香萍,莫怏.全人教育的理想模式[J].求索,2006(12).
[3]小原國芳.小原國芳教育論著選(上卷)[M].劉劍喬,由其民,吳光威,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4]尹后慶.為青少年學生架起邁向未來社會的堅固橋梁――上?;A教育應對全球化浪潮的思考和舉措[J].上海教育科研,2009(1).
[5]劉寶存.全人教育思潮的興起與教育目標的轉變[J].比較教育研究,2004(9).
[6]謝安邦,張東海.全人教育的緣起與思想理路[J].全球教育展望,2007(11).
[7]朱慕菊,余慧娟.十年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思考――課改熱點問題訪談錄[J].人民教育,2011(18).
(責任編輯: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