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煒
河南省南陽工業(yè)學校,河南 南陽 473035
每一名教師由于社會閱歷、生活經(jīng)驗、認知水平等條件的不同,因而在漢語言文學教學中,就形成了千差萬別的語言風格。每一中語言風格都有自己的優(yōu)缺點,教師要善于找到適合自己的語言風格,同時也要掌握相應的語言藝術。
漢語言文學既是一門語言學,又是一門藝術學。教學語言是教師在課堂中使用的語言,是教師進行授課的一種工具,同時也是每一名漢語言文學教師都應具備的基本技能。教學語言對于漢語言教學的效果,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教師擔負著教書育人的重大使命,漢語言教學更是要求教師要具備較高的道德修養(yǎng)和文化素養(yǎng),在教學和生活中要為人師表,重視自己的言行舉止,嚴格要求自己。
同時在教學中,也要體現(xiàn)漢語言文學的教育性和科學性,嚴謹教學,也要注重語言的智慧,要對學生具有一定的啟發(fā)性,讓學生能夠容易接受并能得到啟示。教學語言的科學恰當,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也能讓漢語言教師能夠在學生面前樹立良好的形象[1]。
漢語言文學教學中,教師的語言風格一般包括:一般語言、文學語言、態(tài)勢語言三方面內容,此三方面內容形成了漢語言文學穩(wěn)定、獨創(chuàng)的風格。教師的教學間具有一定的差異性,這是由于教師的社會經(jīng)驗、生活閱歷、認知能力等方面都不僅相同,因而課堂上呈現(xiàn)內的語言風格也是各有千秋。大致上可以分為情感型、典雅型、質樸型、幽默型這幾類,再籠統(tǒng)一點講,可以分為積極型與消極型。如果根據(jù)教師的性格或者是教學方式來劃分,又可以基本分為內向型與外向型兩種類型。
外向型教學風格的教師,一般課堂比較高亢而富有激情,教師講課語速稍快,口頭語言和肢體語言都會比較豐富,常常會表現(xiàn)出夸張的表情,這就很能調動課堂的氛圍,使學生的注意力比較集中。學生在這樣的漢語言文學課堂中,能夠緊跟教師的節(jié)奏,進行思考和想象,會表現(xiàn)的比較活躍。但是這種語言風格的課堂,往往課堂上的信息量比較大,一些學生不能及時跟上課堂的節(jié)奏,對教學無法及時做出應有的判斷,知識也就不能完全吸收,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著教學效率的提升[2]。
內向型風格的教師,課堂上一般語速較慢,聲調也會比較低沉,教師的課堂表現(xiàn)力不強,通常是課堂的肢體動作比較少,而是注重對知識的講解,這樣有利于學生的對知識的理解和消化。但是如果學生長期在這樣的課堂學習知識,就會產(chǎn)生一定的疲倦和厭煩心理,課堂的注意力也無法保證一直處于集中的狀態(tài),久而久之,學生對漢語言文學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會受到挫傷。
漢語言文學的教學與其他課程不同,它是一門語言學科,而且還是母語。因而對教師的聲調、語速、節(jié)奏、韻律等條件的要求都會比較高。教師在不同的文章中要采取不同的聲調、語速、節(jié)奏和韻律,所有這些條件的把握,要堅持“適中”原則,注意考慮中職階段學生的特征,再選擇合理的課堂節(jié)奏,這樣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
例如,在李白《將進酒》這首詩歌的學習中,教師就要注意對全詩情感基調地把握,用慷慨激昂的語調結和節(jié)奏來進入這首詩歌的教學,同時也要注意全篇大起大落的地方,要及時轉換語速和聲調,控制好課堂的節(jié)奏。
語文教學中有許多文章類型,表達的情感也是不盡相同的。教師如果運用一種機械的表達,就很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不利于學生對文章思想感情地把握。因此教師在上課時,要積極進入狀態(tài),使自己仿佛身臨其境,充分利用非語言因素來增強課堂的表現(xiàn)力,比如在《林黛玉進賈府》中,對“鳳姐”出場的那部分語言描寫可以發(fā)揮想象力,配上相應的動作,會讓學生能更好地把握王熙鳳的人物特征。
在教學中,是可以適當?shù)厥褂糜哪恼Z言,增添語文課堂的幽默感和趣味性。比如教師在講柳永的《雨霖鈴》時,就可以采用朗讀和表演相結合的方法。先讓學生朗讀,再有教師示范朗讀,然后聽朗讀帶,最后全班齊聲朗讀,讓學生在反復朗讀中揣摩詞人想表達的思想感情。學習完這首詞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將這首詞改變成短劇,讓學生進行幽默的即興表演,這樣課堂的氛圍就被帶動起來了,充滿生機與活力。
綜上所述,語言風格與語言藝術對于漢語言文學教學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廣大中職漢語言文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重視對語言風格與語言藝術的把握,恰當選擇合適的,并且適合自己的語言風格和語言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