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云
(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區(qū)葛漁城鎮(zhèn)穆南小學,河北 廊坊 065004)
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人的需要是由低向高逐級發(fā)展的,低級需要沒有得到滿足的人,是不可能有高一級的需要的。這給我們德育目標的確定提供了一個啟示。即德育特別是兒童德育應該具有層次性,應該循序漸進。因此,對于小學德育,我們必須本著“低重心、低起點”的思想,從“近一點、小一點、實一點”的活動入手,使德育活動真正貼近兒童的生活世界。
俗話說:“身教重于言教?!痹谖镉麢M流的今天雖然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記得“愛崗敬業(yè),為人師表”,但也有部分人在道德抉擇面前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沒有真正做到為人師表。正所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绷_曼·羅蘭也說過:“要撒播陽光到別人心中,總得自己心中有太陽?!睂嵺`證明,教師的言談舉止、行為習慣及其反映出來的事業(yè)心、責任感、個性心理質量等,都是學生自覺不自覺的學習榜樣。這就要求老師要用自己的人格去教育學生,用美的言行去帶動、啟發(fā)學生,以真情實感來感染學生。
著名教育家曼恩說:“習慣仿佛一根纜繩,我們每天給它纏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會變得牢不可破。”這個比喻非常形象。好習慣一旦養(yǎng)成,便會終身受益。也就是說,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是德育最重要的任務,也是道德質量形成的標志。一個人的行為往往取決于他的習慣,透過一個細微的習慣,可以看出這個人的思想、作風、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因此,我們要要求小學生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按規(guī)則行動,今天的事今天做,說了就要做,勤學好問,勤洗手,堅持鍛煉等),要求他們在自己的生活領域里進行實踐。
體驗是道德內化的必然環(huán)節(jié),是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健康發(fā)展的基礎。蘇霍姆林斯基說:“道德,只有當它被學生自己去追求,獲得親自體驗的時候,才能真正成為現(xiàn)實的精神財富。”心理研究也表明:人們對于看到的或聽到的只能記住20%,而對于親身經歷的則可以記住80%。這也就充分地說明生活中的體驗才是最重要的德育途徑。如沒有親身經歷和真實感受,沒有心靈的觸動,就無法真正完成德育過程。作為老師就要破除“師道尊嚴”的舊觀念,樹立師生平等的教育理念,改變過去“重說教,輕養(yǎng)成”及“一錘定音”的做法,不斷提升自己的信息素養(yǎng),用生活中的事例通過道德實踐活動讓學生將心比心來獲得親自的體驗。
德育評價不是甄別學生的好與壞,而是為了全體學生共同發(fā)展。所以德育評價必須指向全體兒童的發(fā)展,必須是對兒童成長的真誠引導。
教師應鼓勵孩子每一點,每一滴微小的進步,因為良好的品德行為其實都是在一點一滴中積累而成的。當然,鼓勵不是說好話,不是掩蓋問題,要根據實際情況??捎谜Z化評價,也可用物化評價。語化評價時要用真誠的態(tài)度,把氣氛搞得濃重些,讓孩子覺得這來之不易,很難忘記。用談話、商量的語氣和孩子們交流,多聽聽他們的意見,使兒童形成活潑、開朗、向上的個性。物化評價即是用獎品,如張老師制作的卡片、一個作業(yè)本、小紅旗、五角星等形式來鼓勵學生。
從實際情況看,兒童的道德發(fā)展水平是參差不齊的,這就要求對兒童評價應實行多元化。有一個同事說:一個低年級的學生拾到一支鉛筆,交給老師后,老師表揚他時獎勵了一支鉛筆,第二天他卻趁別人不在的時候拿了別人的筆又去老師那里領獎。像這樣的獎勵就是學生沒有真正體驗到拾金不昧的內在意義。如果老師在獎勵的時候,讓其體驗丟東西的焦急、東西失而復得的喜悅以及拾到東西交給失主的高興和寬慰后在獎勵。難道學生拾金不昧的道德情感不會油然而生?
總之,教無定法,在實際工作中只要我們腳踏實地的工作,在新課程理念下,很多老師都懂得教導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也善于學科整合,學生的思想教育無時無刻不在進行,可是卻有很多的教育工作者在抱怨現(xiàn)在的孩子越來越難管理,這又是為什么呢?當一則又一則的未成年人犯罪的報導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時,老師們是否想過,我們的德育教育落到實處了嗎?長期以來,學校的德育教育推崇的是價值觀、人生觀、道德論,諸如此類“虛遠、高大”的榜樣教育,而作為品德與社會的施教者,也只是簡單的文本對話,沒有深度挖掘教材與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加上社會氛圍的形成和良好的家庭教育,我們倡導的德育之花會噴灑出她醉人的芳香,就會散發(fā)出亙古不變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