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桐
(遼源市中醫(yī)院骨科,吉林 遼源 136200)
慢性傷口是一個全球性的醫(yī)學問題,既往臨床中,多以凡士林紗布,或用無菌紗布覆蓋法對尚可進行處理,但其存在紗布與傷口粘連、增加患者疼痛感等不足[1]。隨著傷口護理學的不斷發(fā)展,醫(yī)療技術的進步,傷口敷料也取得了較大的緊張,適合的敷料具有積極的作用,既可以覆蓋和保護傷口,避免細菌滋生,更有利于促進傷口的愈合[2]。筆者近年來在醫(yī)生指導下采用濕性敷料應用于骨科慢性傷口患者,并配合護理干預,取得良好的效果,現匯報如下。
共選擇56例骨科患者,均存在慢性傷口,觀察時間2019年2月~2020年1月,男性32例,女性24例,年齡27~51歲,隨機分成觀察組28例、對照組28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情輕重程度等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可相互比較。
①年齡≥18歲。②有明確的骨科疾病,存在慢性傷口。③排除合并內科嚴重疾病者,糖尿病患者,過敏體質者,腫瘤患者。④能配合治療及護理工作,簽署知情同意。
實施常規(guī)護理:操作前詳細觀察患者的傷口變化情況,包括傷口部位、面積,以及顏色、氣味等,詳細記錄;每日先常規(guī)消毒,采用碘酊棉球進行,對傷口創(chuàng)面、周圍皮膚消毒2次或3次,再用無菌紗布覆蓋傷口創(chuàng)面,維持創(chuàng)面的清潔度及干燥度。如果患者的傷口創(chuàng)面過大,或滲液較多,應同通知主管醫(yī)生,給予相應的處理,包括使用雷夫諾爾紗布或局部紅外線照射等措施[3]。
采用濕性敷料護理措施干預,首先是注意觀察患者創(chuàng)面的具體情況,處于哪一期,傷口有何特點、是何級別等,在系統評估之后,制定慢性傷口護理流程,進而選擇合適的處理方法。如有壞死組織時,應先予以清除,再配合清洗傷口、潰瘍粉、潰瘍貼、輔料等覆蓋窗口。然后,對患者傷口深度、面積做一統一測量和評估,確定敷料如何制作,做好濕性敷料后,將其覆蓋于創(chuàng)面上,或做填充。敷料外圍部位貼敷于無張力的皮膚上,最后做好檢查。
①痊愈:經干預后,患者創(chuàng)面完全愈合。②有效:經干預后,患者創(chuàng)面有愈合,且愈合程度≥30%。③無效:經干預后,患者創(chuàng)面無愈合,或愈合程度<30%。
①觀察兩組患者的總有效率。②觀察兩組患者慢性傷口愈合時間及換藥次數等指標。
觀察組慢性傷口愈合時間為(10.56±4.73)天,對照組為(20.16±10.39)天,觀察組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換藥次數為(220.29±15.33)次,對照組為(498.47±17.86)次,觀察組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
觀察組痊愈17例,有效9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2.86%;對照組痊愈11例,有效7例,無效10例,總有效率為64.29%;觀察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
通過本次研究表明,在骨科慢性傷口患者的護理中,采用濕性敷料,與常規(guī)護理方法相比,其總有效率更高,提示該護理方法可有效控制骨科慢性傷口的感染,同時能夠減少換藥次數、縮短住院時間,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