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正春
[內(nèi)容提要]孔子對于“樂”的論述是中國一個美學思想的源流,樂是音樂,樂是由藝術而產(chǎn)生的快感。孔子提出禮樂并舉的思想,將“樂”之作用提升到教化人心、調(diào)節(jié)社會次序的高度。其希望通過樂教來恢復禮治,從而溝通審美和道德之路,形成倫理規(guī)范,從而恢復到周禮制度。因此,“樂”不僅僅是一種娛樂或審美活動,而是其倫理道德的載體或實現(xiàn)方式。
春秋之末,諸侯“捐禮讓而貴戰(zhàn)爭,棄仁義而用詐譎”,道德淪喪,上下失序,大夫弒其君,八佾舞于庭。父子不相親,兄弟殘手足,夫婦重其利。故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盵1]由于周代的“樂崩禮壞”,孔子心痛不已,進而感嘆說:“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盵1]面對這種無序的社會狀態(tài),孔子極力希望通過言傳身教,借禮樂來恢復周朝的禮樂文明。為此,孔子“將他的政治理想寄予禮樂之中,賦予音樂更多的內(nèi)容和含義,又將音樂與政教、禮制相通,使禮成為其實現(xiàn)和諧社會抱負的重要手段,希望恢復西周的禮樂等級名分制度、維護禮樂的整合性、堅持禮樂的政治性規(guī)定。”[2]孔子所提倡的禮樂文化雖然沒有實現(xiàn)其政治理想,但是卻成了中國幾千以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源流。
孔子之道,即仁道。其以“六藝”:禮、樂、射、御、書、數(shù)為教。禮之居前,樂緊居后,說明禮樂的重要性??鬃酉Mㄟ^藝術和儀式的結合來達到成“仁”的高度。
《禮記·表記》云:“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禮。”[3]可見在商代,神先于禮。殷人因鬼神而制禮,所以“禮”最初只是一種祭神用的儀式。《說文解字·示部》:“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從示從豊,豊亦聲?!庇?《說文·豊部》:“豊,行禮之器也。從豆象形。凡豊之屬,皆從豊,讀與禮同?!蓖鯂S先生通過對甲骨文 “豊/禮”的解讀,認為 “豊”最初是指以器皿(即豆)盛兩串玉祭獻神靈,后來兼指以酒祭獻神靈(分化為醴),最后發(fā)展為一切祭神之統(tǒng)稱(分化為禮)。[4]由此可見,“禮”的最初儀式是祭神,它不僅僅祭祀鬼神或人類始祖,更多的是祭祀自然之神。如:山川、河流、樹木等一切自然化、觀念化的東西。這就形成了人與自然的一種關系——“禮”,這種“禮”更多的是尋求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如人們在祭“禮”中,所尋求的便是風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顯然,這種禮的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最終可達到一種中“和”的境界。禮從原來單純的祭神儀式推廣到社會生活,成為了人們的行為準則和人倫規(guī)范。周與商不同,“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盵3]周人重禮樂而輕鬼神,更多的是強調(diào)人的因素,在客觀上有意識的淡化殷商“神權”宗教崇拜。周人尚禮,由“禮治”演變而成一種“德治”。誠如《易》中所云:“‘有夫婦父子君臣上下,禮義有錯(措)’而帝王質文也有損益,至周曲為之防,事為之制。”[5]可見,禮所解決的問題已演化為人倫至理,夫婦的本質是“敬”,父子是“孝”,君臣是“忠”,上下是“信”,由敬、孝、忠、信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人類在社會的發(fā)展過程中到了一定的程度之后,由于人口不斷的增多,在有限的社會資源承載力下難以滿足個體的生存需求。因此,需要集體的力量去生存。在這過程中,就會產(chǎn)生諸多問題,如在集體勞作中如何激發(fā)群體的力量,以及保護好個體的利益。所以契約由此產(chǎn)生,契約成為保護個體與群體生存與發(fā)展的紐帶,以及把個體的力量發(fā)揮到極致的一種“禮”,禮成為了一種節(jié)制,一種節(jié)律,一種禮節(jié),一種儀式、隱喻和象征。它不僅是人們?nèi)粘I钪械男袨橐?guī)范和處事準則,還維系整個社會的道德體系,而且還形成尊卑有別。“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盵1]為了彌合這種等級鴻溝,周人作“樂”統(tǒng)同,使情感與理智的諧和?!抖Y記》云:“樂者為同,禮者為異。同則相親,異則相敬。樂勝則流,禮勝則離。和情飾貌者,禮、樂之事也。禮樂立則貴賤等矣;樂文同,則上下和矣”[3]禮別異,樂和同,禮所別的是“個體意識”,樂所和的是“群體意識?!敝挥邪褌€體與群體聯(lián)系起來,才能維護好整個社會的穩(wěn)定。
《文心雕龍》曰“夫樂本心術,故響浹心肌髓。故能情感七始,化動八風?!盵6]故樂本心生,由情牽引,隨物而動?!帮L”在大氣的流動中會產(chǎn)生聲音,而聲音會在人內(nèi)心里形成一個內(nèi)在的節(jié)律,古人通過“管”來測律所得到的每一個節(jié)點,再把每一個節(jié)點串聯(lián)起來就形成了音律。因四季風速不同,所測到的節(jié)點各有不一,故古人通過時間的變化形成內(nèi)在的節(jié)律去做事,通過節(jié)點來對人事的管理。人類通過節(jié)點和事物的規(guī)律,對自然的觀察和思考而形成了一套法則。音樂表達人與自然的關系,又通過自然界的規(guī)律與人類約定俗成的規(guī)范結合形成了禮?!皹氛吆鸵玻蛣t通天地萬物,是一團生意,無彼此之隔。禮者序也,序則因彼此之公情而為之序。使彼此各盡其所應盡,各得其所應得,人皆自由而皆以對方之自由為界?!盵7]禮別異,故剛,過剛則易折;樂和同,故柔,過柔則易墮。因此需要禮樂結合,剛柔相濟,才能水乳交融,社會才會穩(wěn)定,群體才能更好地發(fā)展,個體才會獲得更多的自由。
孔子因人性而釋禮,亦因人性而正樂。所以,孔子說“吾自衛(wèi)反魯,然后樂正,《雅》、《頌》各得其所。”[1]禮樂同源,但作用各異,禮主敬而檢于外,樂主和而誠于中?!皹酚芍谐觯Y自外作。樂由中出,故靜;禮自外作,故文?!盵3]《毛詩正義》曰“故變風發(fā)乎情,止乎禮儀。發(fā)乎情,民之性也;志乎禮儀,先王之澤也?!闭门c“樂而不淫,哀而不傷”[1]一脈相承,形成了中國儒家的倫理美學:溫柔敦厚、中正和平、以禮節(jié)情。樂以暢其性,樂者和,既是仁;禮以辨人倫,禮者序,既是義。孔子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盵1]故“禮”主“敬”,即維護整個社會的秩序,是個體意識服從群體意識,克己復禮即如此;“樂”主“和”,即通過音樂的功效讓整個群體不同階層的意識消融,讓社會起到穩(wěn)定的作用。
禮樂的功用大則維護社會的穩(wěn)定,小則培養(yǎng)人格的形成?!白勇穯柍扇?。子曰:‘若藏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1]孔子把外在音樂的“樂”和內(nèi)心的“樂”聯(lián)系起來,把禮樂提到“可以成為人”的高度,孔子說“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鍾鼓云乎哉?”[1]“他認為禮樂絕不只是玉帛之式和鐘鼓之聲,而是包含有個體在處于和群體的和諧完美的關系中時所感受到的歡樂和愉悅;內(nèi)在的樂一旦由外在的樂形成,就達到了仁的最高境界,外在的樂通過內(nèi)在的樂作用于人的道德修養(yǎng),就是人‘成于樂’,這就是禮樂的巨大的政教作用?!盵8]樂不僅僅是單純之“音樂”,于此同時,它也是一種身份和地位之象征,它必須同“禮”相結合起來,從而形成等級次序的對立,從而對社會起到“調(diào)”與“節(jié)”的功用。
《論語》中,仁字出現(xiàn)190次,孔子在不同場合的教學或對話中對仁的多重涵義作出了闡釋。但是“仁”字在孔子之前,各種文獻就已有記載。據(jù)《孔子與中國文化》統(tǒng)計“《尚書》里有一個‘仁’字;《詩經(jīng)》里有兩個‘仁’字。在孔子所處在的春秋時代,‘仁’越來越多地被人們所提及:《國語》中,‘仁’,凡二十四見;《左轉》中,‘仁’凡三十三見。”[8]不過,唯獨孔子對“仁”作出多種解釋,把“仁”作為自己思想體系的核心,并將“仁”抬高到禮樂并舉的高度?!白釉唬骸畢⒑?!吾道一以貫之?!釉唬骸ā鲩T,門人問:‘何謂也?’曾子曰:‘父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盵1]忠,盡力為人謀,忠人于心,故為忠;恕,推己及人,如人之心,故為恕。孔子所謂的“一以貫之”此“一”即“仁”。孔子說:“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盵1]儒家的“道”的含義是人道即仁義之道,其的文化里是表達社會人倫秩序的范疇。
孔子認為仁、樂是內(nèi)容與形式的關系。仁與樂統(tǒng)一,實際上就意味著理想人格是內(nèi)在的品格和外在的表現(xiàn)統(tǒng)一。“仁”是看不見的,是一種存在于人思維觀念上的東西,其必須要有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樂”來引導?!叭硕蝗?,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1]孔子把仁、禮、樂結合起來,仁居禮樂之間,由藝術審美活動把禮與樂結合起來。如果不仁,藝術審美就失去存在的意義,以“仁”來詮釋藝術審美必須符合禮才能達到樂。仁之以義,以義學禮,樂以節(jié)和,以和達順,也就是儒家所說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盵1]這里的“仁”納入大愛之中。“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1]由“親親”孝悌到“泛愛眾”,把親子手足之愛從血緣關系延伸出去;從“仁者愛人”達到大愛,引申到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中來。“正因為這里的‘人’是宗法群體的人,于是‘際’也就成了儒家美學的第一要義??鬃诱前讶穗H關系看作人的本質,從而把‘仁’作為他全部學說的基石?!省褪恰異廴恕?,也就是每個人自己都去愛別人?!盵8]所以,孔子說:“夫仁者,子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可謂仁之方也已”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其不僅僅闡述了“仁”的定義,而且還具體給出“仁”的實踐方法。
孔子說:“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1]。從道、德、仁、藝的排列次序來看,它們是有先后順序的,是有層次的。孔子的“游于藝”正是在倫理道德的前提下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和審美活動,而“藝”的本身就包含有禮樂文化道德精神,不管是對這種藝術創(chuàng)作還是藝術審美都可以豐富、充實、完善自我的道德修養(yǎng)和人格提高。孔子之道即“仁”道,道是原則,“德”是踐行道的尺度。許慎《說文》曰“德,外得于人,內(nèi)得于己也?!庇纱丝磥恚暗隆弊鳛橐环N內(nèi)外兼修的品質,它不僅僅需要別人對自我的認可,還需要自身素養(yǎng)的提高。不管是人生面對順境還是逆境,都需要維護好自身的底線,守住自己的節(jié)操,這就是孔子強調(diào)“德”對人格修養(yǎng)的重要性。
樂與貧的抉擇是《論語》里常提到的話題,在孔子看來“樂”與“貧”只是兩種不同生活方式的選擇,人生的意義在于實現(xiàn)個人理想和社會意愿,即“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鬃釉诿鎸Α袄迸c“義”的堅守上,不以利害義,也不居利為恥,其認為只要在符合道義即可。義作為一種道德原則,所表達的是人的理性品質,展現(xiàn)的是對于一種“仁”的觀念;而利,首先它是物欲需求相聯(lián)系的,而物欲所展現(xiàn)的是人與動物很少有本質區(qū)別的生物學特征??鬃诱f:“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盵1]孔子這里所指的“利”非世俗的“利”,這里的“利”是在道德標準下的利,即不妨礙其“道”之行,在“道”的準則下逐利??鬃诱f:“邦有道,貧且賊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1]這里就涉及到人生價值的實現(xiàn)與自我道德修養(yǎng)的問題:邦有道,如若居貧、且賤,孔子認為這是恥辱的,因為沒有積極去實現(xiàn)自我的人生價值;邦無道,如若居富、且貴,孔子也認為這是恥辱的,沒有維護好自己人格底線的操守。 孔子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盵1]當涉及到“利”與“義”兩度抉擇時,孔子以“道”作為衡量的標準。“重義輕利在這里顯然體現(xiàn)了安貧樂道的個人理想:即處于窮困之中,卻以鍥而不舍地堅持合乎道德原則的理想追求為最大的快樂?!盵9]孔子說:“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1]在面對“貧”與“富”的態(tài)度上,孔子認為物質的豐足對于人格道德的修養(yǎng)有很重要關系?!白迂曉唬骸毝鵁o諂,富而無驕,如何?’子曰:‘可以,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1]居貧以樂道,據(jù)富而好禮。梁漱溟先生說人生有三種樂:“一、與苦對待之樂;二、系于環(huán)境的相對之樂;三、不系于環(huán)境的絕對之樂”[10]孔子之樂是不系于環(huán)境的絕對之樂,亦是回歸本心之樂,回歸孩童之樂,其之樂返璞歸真,超脫于人世??鬃诱f:“飯蔬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盵1]孔子回歸自然,亦回歸人初之本性,雖“飯蔬食飲水,曲肱而枕”但,其心不違“仁”,居“道”樂貧,其胸中始終縈繞著一股浩然正氣,在面對富與貴的抉擇時,視為浮云。
顏淵是孔子最得意且最喜愛的弟子,其深受孔子言傳身教的影響。因此,孔子常在弟子面前夸贊顏回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盵1]這就是著名的“孔顏之樂”,超越環(huán)境,回歸于生命之本身,不以物欲違“仁”,從而所得到的一種精神的自由和愉悅。 “孔子‘樂’的人生境界思想,正是提倡人要有精神信仰和道德修煉,一個人的快樂除了財富等帶來的感性快樂,還應該超越他們,通過個人修煉和信仰獲得超越物質需要、利害得失從而更加根本和持久道德快樂?!盵11]在物質文明高度發(fā)達的今天,我們更因該注重自己精神信仰和追求,不要讓一味地追求物質而喪失掉人心最簡單的快樂。
《論語》之“樂”,據(jù)有心人統(tǒng)計達46個字,而縱觀《論語》全書,全無一個“苦”字。故《論語》言憂不言苦,樂憂不樂苦。此謂何故?《論語》是其與弟子在學習及相互探討中所輯拾而成,是最切近還原孔子習性以及與諸弟子相互交流的情景。但《論語》何無一“苦”字,難道孔子與弟子一生都一帆風順,大吉大利,沒有挫折受難?非也,孔子一生困頓受厄,顛沛流離,中年喪妻,老來喪子,四處碰壁,郁郁不得志。但顏回落魄時,孔子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盵1]孟子說:“顏子當亂世,居于陋巷。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顏子不改其樂?!盵12]顏淵身居陋室,簞食瓢飲,不以為恥,安然處之,怡然自樂。然,顏淵受困,為何孟子卻說“人不堪其憂”,而不是“人不堪其苦”。孟子也曾說:“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也,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盵12]故顏淵居陋巷,不苦其心志?簞食而瓢飲,不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1]魯衰公六年,孔子已年六十有三,已達“耳順之年”,而其僅曰“老之將至”,又曰“不知老之將至”,此正值孔子在外游學,居無定所、去衛(wèi)過宋、在陳絕糧、困于恒魁、饑困交迫。但是孔子始終懷著一種積極向上、朝氣蓬勃的心態(tài)去激勵自己和鼓勵弟子們用樂觀的心態(tài)去面對人生。顏淵英年早逝,其號啕大哭,子路以身殉道,其抹淚預言,老年又喪子喪妻,身邊一個又一個親人或弟子逝去,卻只言“憂”,卻不言苦。這正是儒家所追求的一種內(nèi)在的至大至剛之氣,以一往無前的勇氣超脫自身困境,在“小我”與“大我”做出選擇,孔子擇“大我”,始終不以自我境況如何坎坷、困頓、缺衣或少食等而改變氣節(jié),故其胸中常若有一腔樂氣盤旋,不覺有所謂憂者。在孔子的內(nèi)心里,與“樂”相對的是“憂”而不是“苦”?!翱唷倍嘀竼我坏模瑐€體的經(jīng)歷或感受?!皯n”多指群體的,社會所慮,與之相對應的“苦”更指的是“個體意識”??鬃诱f“吾道一以貫之?!笨鬃又兰础叭省钡?,仁者愛人,此“人”不僅僅是單指一人,而是大眾。如道家莊子之樂,是以樂“逍遙 ”,是個體避世之樂,其之樂流于自私、頹廢,不能與民眾同憂患,這是樂其“苦”之樂,而不是樂其“憂”之樂。佛家亦自西來,自漢后與儒、道交匯,倡導眾生平等,盛行于士大夫于庶民之間,然其既不能出世,亦無所謂入世,流于“寂”,歸于苦,所謂眾生苦,倡導渡苦海以達彼岸,故佛家亦是樂其“苦”之樂,而不是樂其“憂”之樂。只有儒家樂以憂對,以“仁”道貫之,形成兩個不同的境界??鬃诱f:“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盵1]憂道是圣人之憂,憂貧是小人之憂,仁與憂是人生不同的兩種境界,有仁之憂,才會有仁之樂,孔子之樂是與憂相對的,故其稱“樂以忘憂”并非所忘,而是樂疏憂。
“孔子以為人生最大之義務,在努力增進其人格,而不在外來之富貴利祿,即使境遇極窮,人莫知,然我胸中浩然,自有坦坦蕩蕩之樂。無所歆羨,自亦無所怨尤,而堅強不屈之精神,乃足歷代萬古而不可磨滅?!盵13]樂與憂的存在正好從兩個方面去描述孔子超越性和現(xiàn)實性的人生境界??鬃诱f:“周監(jiān)于殷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1]周人“輕神重禮”,這是一種封建文化和氏族文化的產(chǎn)物。這種文化飽含著冷靜深沉的“憂患意識”,如重人事,重倫理,重禮教,重樂感,因而較之夏的“尊命”,更具有“人文”色彩。這種憂患意識一直貫穿著中國文人士大夫體性修身,如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群體意識),而且是憂先于樂的(憂患意識)”。[8]正是這種憂患意識的體現(xiàn)。
孔子非常重視藝術對于人格的影響作用??鬃诱J為“善”即美,藝術的功用首先為政治服務,這也深深地影響到他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在面對人生的困惑和現(xiàn)實的窘境時,他采取“中庸”的態(tài)度,在對于藝術欣賞和評價時,他采用“中和”的方法。
教,模也,學,覺也。教與學之間有間距,故需樂來彌合,即發(fā)從心底,身心愉悅地學,才會有所覺?!啊墩f文》:‘儒,術士之稱?!枪手^術士為儒,凡有一術可稱,皆名之曰儒,故有君子儒、小人儒之別?!盵13]由此可知,孔子之前,儒已有之,及孔子后儒業(yè)始興,儒家變成了一門學派的代名詞。“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1],這是整部《論語》中唯一一次出現(xiàn)的“儒”字。俞樾說:“師者,其人有賢德者也;儒者,其人有技術者也”。“哀公曰:‘敢問儒行?’孔子對曰:‘儒有不損獲于貧賤。不充詘于富貴,不慁君王,不累長上,不閔有司,故曰儒。今眾人之命儒也妄,常以儒相詬病。’”[3]故孔子也曾耳提面命地告誡曾子“君子儒”與“小人儒”之別,孔子把傳到授業(yè)與德行培養(yǎng)結合起來,以成“君子”為己任,故后世以“儒圣”來尊稱孔子。
孔子教者,范圍雖廣,以心性的修養(yǎng)和人格的完成為宗旨。子貢說:“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1],“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1],“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盵1]孔子在與諸弟子在日常學習生活中,言傳身教,以身作則。常言道,言傳者易,身教者難,諸弟子如此評價孔子,足以見其人格魅力??鬃诱f:“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盵1]錢穆先生說:“樂:悅在心,樂則見于外。孟子曰:‘樂得天下英才而教之?!轿艺咦赃h方來,教學相長,故可樂也。”[14]孔子以樂導其心,心愉而婉容,樂以教其誠。在孔子之前教育是貴族子弟的特權,平民階層是沒有資格接受教育,孔子是首個提出教育平等的第一人,孔子說“有教無類”[1]故其門下弟子無高低、貴賤、長幼、職業(yè)、種族及國界之歧視,足以見其樂教之心,并育萬物。
孔子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1]孔安國注云“樂所以成性”,可見“樂教”是“詩教”的完成,“樂”在陶冶性情,完善人格方面比詩更具重大的作用??鬃诱f:“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jié)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遊,樂宴樂,損矣?!盵1]樂驕,則戒奢以明節(jié);樂佚,則戒惰而聞善;樂宴,則戒勿淫而親小人??鬃诱f:“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彌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盵1]孔子善以《詩》教,故其提出興、觀、群、怨說?!霸娍梢匀海鸵馕吨鴤€體通過詩(藝術)的激發(fā),宣泄自己的感情(興、怨),或體驗他人的,社會的感情,而實現(xiàn)本人或他人、個人于社會之間的情感交流,并體驗到個體作為群體的存在;通過客服個體的孤獨感和卑微感,以高度的自覺和熱情回到群體中,在群體的存在中得到協(xié)調(diào)的情緒感受,于是就從心理上確證了自己的群體性?!盵8]故不學詩,難于與人言,人與人相處,心與心相通之道,應于詩中求。知于心與心相通之道,乃始知人與人相接之禮,由此心與心相通,人與人相接之詩與禮,而最后達于人群之和敬相樂。
春秋末年,周室衰微,周師解體,學術分裂,即上層貴族之解體(原來的貴族已經(jīng)失去貴族的身份),但原屬貴族掌握的知識并沒有因其政體地破壞而遺失??鬃邮菦]落貴族的后裔,其掌握著上層貴族的禮教知識。“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悔焉”[1]脩即干肉,又稱脯,每條脯即一脡,十脡為一束,因此束脩就是十條的干肉??鬃诱惺盏茏?,弟子只要象征性的送些薄禮,以表示尊師重道。故其首開私學門風,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局面,使得平民階層也有機會獲得知識。孔子提出“性相近,習相遠?!盵1]孟子抓住前半句“性相近”,因此提出性善論,人天生就被賦予了性善的基因在里面,后天的習只不過是將善性的因子喚醒,一旦善性被喚醒,就變成德性。這種性善論是最初的“復性之說”,即以天性為德性。而荀子抓住后半句“習相遠”,因此提出了“性惡論”,其認為人的本性就是惡,并沒有善之存在,因而只有通過后天的習才能,故有“積善成德”說。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樂者,通倫理者也。是故知聲而不知音者,禽獸是也,知音不知樂者,眾庶式也,唯君子為能知樂?!盵3]樂者,樂也,指音樂給人帶來一種精神形體上的享受。但音樂不僅僅是給人以感官上的享受,音樂演奏本身就有儀式感,而這種儀式是符合儒家傳統(tǒng)的人倫至理,對人的道德和人格上起到熏陶作用?!霸?,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樂器從之?!盵3]樂是詩、歌、舞的結合體,詩以述其志,歌以傳其聲,舞以蹈其容。從詩、歌、舞來表達樂才不失禮,而此樂才是倫理之樂??鬃诱f:“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nèi)缫?,皦如也,繹如也,以成?!盵1]音樂的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音律有著高低起伏的變化,情感如同音樂一樣有著起始與高潮?!白又^《韶》,盡善矣,又盡美矣;謂《武》,盡美亦,未盡善也。”[1]孔子在這里對舜樂《韶》與武王樂《武》進行了比較,從思想性、藝術性上作出全面的評價,他認為《武》未達到盡善盡美的原因在于,武王伐紂,是臣弒君,《武》樂帶有以下逆上之意,與他的仁愛思想相悖。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樂之至于斯也’”[1]三個月是象征性的語言,形容時間之長;肉味是與人體物欲相對,表示是人的味覺。三個月連對肉的味覺都忘掉了,說明其的精神已經(jīng)超脫了形體的世界,從肉體解放出來,而其精神卻停留在對《韶》的世界里,形體仍然受到束縛,被人間煙火所籠罩著,但是卻不影響其心地飛馳,心離形外,形坐心馳??鬃由钌畹某磷碛谶@種美的意境之中,達到“物我兩忘,天人合一”的境界。“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動,性之欲也”[3]儒家的這種審美意識是以靜觀為審美的最高境界??鬃诱f:“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1]朱熹解釋說:“知者達于事理而周流無滯,有似于水,故樂水;仁者安于義理而厚重不遷,有似于山,故樂山”[1]孔子以“樂”作為媒介,而“仁”才是它最終的目的,“仁”這種最高的道德品質正體現(xiàn)了對山水的審美觀中?!耙魄椤奔窗讶说那楦匈x予物,使物擬人化,也具有一樣的情感,故作為一種審美理論,雖在中國沒有得到過抽象的研究,但作為一種審美態(tài)度,卻早已有之。孔子所謂的“智者樂山,仁者樂水”與“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睙o不體現(xiàn)了這種“移情于物”審美姿態(tài)。孔子的這種審美觀念是有前提條件的,這種境界必須是于政教融合一,它不可能單純的就只是欣賞音樂,作為審美性和藝術性于一體的“樂”的概念成為通向道德境界的天梯??鬃诱f:“樂則《韶》舞,放鄭聲,愿佞人。鄭聲淫,佞人殆?!盵1]音樂,如果失與禮的節(jié)制,也就失去其審美的意義。藝術審美的手段是為了提高個人道德修養(yǎng)和人格塑造??鬃诱J為審美體驗應該是“樂而不淫,哀而不傷”,道德情感的閥限和審美靜觀的尺度正相吻合,達到了一個中和——即“中庸”的美。故這種美學思想的宗旨是為政教服務的,不是因為美而單純的欣賞美,所以這種境界是立足在社會理論觀上的“溫靜”,這種溫靜恰好是溝通政教態(tài)度與靜觀態(tài)度的中介?!斑@個基本思想使得中國藝術對情感的表現(xiàn)在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都保持著一種理性的人道的控制性質。極少墮入卑下粗野的情欲發(fā)泄或神秘、狂熱的情緒沖動?!盵15]政教態(tài)度與靜觀態(tài)度剛剛好形成互補,在這一靜一動之間,形成了中國古人審美理想的人格——溫柔敦厚。
“《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即弟子相與言、而接聞于父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卒相與輯而論篹,故謂論語。”[4]又孔子自稱“述而不作”,《論語》是描述或記錄孔子與諸弟子在日常生活中的教學活動或對話,孔子卒,眾弟子輯而論篹,故謂《論語》?!爸苋藙?chuàng)立、孔子高揚‘禮樂文化’,試圖以倫理代宗教、以美感代信仰、以教化代刑律、以藝術代政治,結果反到是倫理代替了宗教色彩(所謂的儒教),美感具有了信仰作用(所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教化變成了刑律(禮治與孝治),藝術變成了政治。”[8]不可否認的是,孔子在保護先秦典籍,傳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作出了重大貢獻,其又汲汲入世,倡導“學而優(yōu)則仕”以天下為己任,作士大夫入世精神的楷模。但是其思想仍然受到時代的局限,孔子曾說:“唯女子與小人難養(yǎng)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盵1]孔子提倡“有教無類”卻把女子排除在外在教育對象之外?!墩撜Z》是記錄孔子與諸弟子教學交流的話語,卻沒有一個女子,或是受到男權主義的影響,還是身處時代的局限,孔子對女子教育明顯帶有帶有歧視。“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睂Υ?,孔子說:“才難,不其然乎?唐虞之際,于斯為盛。有婦人焉,九人而已。”[1]由此看出,孔子反對女性參加政治,“孔子在這里將武王的十位輔臣中除掉了武王之妻邑姜這一女性。婦人不得參與政治,因而不配位列輔臣。”[16]從《論語》上看,孔子對學生的教學內(nèi)容,偏重于道德的修養(yǎng)和人格的塑造,很少反映當時科學技術發(fā)展的知識。樊遲向孔子請教莊稼和種菜的事,被孔子訓斥為沒有出息?!皩W而優(yōu)則仕”一直是孔子的執(zhí)教理念,孔子希望通過提高道德與人格來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牡茏訌恼?,也正因如此的缺陷,對中國后來的兩千年的傳統(tǒng)教育帶來極大的消極影響,中國的智識分子把讀書變成一種求取功名的工具,而忽視知識可以轉變成為一種生產(chǎn)力,從而推動社會的進步。
但是,我們不可忽視音樂的娛樂功效和以及對人的審美情感的重要作用??鬃右浴叭省睘檩S心來調(diào)和禮樂之治,從而形成了儒家的倫理美學,孔子希望這種倫理精神能夠調(diào)和社會矛盾,恢復到周禮制度,用“禮”來實現(xiàn)其政治思想的載體,然而其思想終落空。但是其所創(chuàng)造的音樂倫理精神對于當下發(fā)揮音樂的德育功能有重要啟示。這也是我們所提倡的“文化自信”,進一步弘揚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建設中國所特有的和諧社會價值觀的一條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