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五毒”,緣于端午節(jié)。我老家的習(xí)俗,端午這天,除了要吃粽子、喝雄黃酒、在門上插艾草、燒雜樹頭水洗澡外,祖母或是外祖母還要給自己的孫兒孫女、外孫外孫女戴上繡有“五毒”的紅肚兜,意為“戴上五毒,百毒不侵”,這多少有點兒以毒攻毒的意思,大約是想要用這五種超級厲害的毒物來嚇唬其他的毒物,讓它們不敢輕易來犯。這“五毒”的品種和排行,各地不同,我老家的排序是以蜈蚣為首,其余四種依次為蛇、蝎、壁虎、蟾蜍。
蜈蚣在我老家時莊并不多見,要想見它,真正不易,須得扒開那土塊瓦片底下細細地找,即便如此,也不是總能如愿,有時忙活半天,卻不見半條蜈蚣的蹤跡,讓人嘆息。
時莊人嘆息自有嘆息的道理,因為蜈蚣可以換錢,李口街上的供銷社里不但收知了殼,也收干蜈蚣,而且價格不菲,一條筷子長的大蜈蚣甚至可以換到五角錢,這在當時是個很大的誘惑。一個壯勞力辛辛苦苦干上一天活兒也只記上一分工,這一分工也就值兩三角錢,要是能捉到一條大蜈蚣,就可抵得上兩三天的苦力,這樣的好事哪兒去找?在時莊,捉到一條蜈蚣就像跌個跟頭撿到個金元寶一樣幸運。但也不是絕對沒有可能,有時它會在你意想不到的時候出現(xiàn)。比如有一次,我就在穿鞋的時候從鞋里倒出一條,這讓我在驚悸之余也有額外的驚喜。我得感謝我的朋友小泥蛋,若是沒有他被躲在鞋里的蝎子勾一下的經(jīng)歷,我也不會養(yǎng)成穿鞋時要把鞋口朝下磕磕的習(xí)慣。這真是一個好習(xí)慣,它在關(guān)鍵的時刻救了我,使我躲過了一次腳丫子被蜈蚣鉗咬的劫難。
我雖然沒有被蜈蚣鉗咬的經(jīng)歷,但它的厲害我卻是親眼所見。一次,我在草叢里捉小皮匠①玩,就親眼見到一條紅色大蜈蚣追擊一只小皮匠的情景。在我的印象中,小皮匠的行動就夠迅速的了,我們捉它有時還要撲上好幾次才能捉住,但它遇到蜈蚣就要遜色許多。只見這條蜈蚣如一道紅色閃電,一下子就躥到小皮匠的身邊,還沒容我看清楚它怎樣動作,小皮匠已經(jīng)蹬蹬兩條大腿,身子一陣顫抖,一動不動了。我在目睹這個過程之后,又一次慶幸那次的有驚無險?!拔宥局住钡尿隍?,實在不是浪得虛名。
起初我以為小皮匠是被蜈蚣的牙咬死的,后來在認真觀察后才知道不是,原來蜈蚣的那對能置獵物于死地的大鉗并不是牙齒,而是由第一節(jié)身體上的一對腳變成的,這對腳的尖頭上各有一個細孔,和貯藏毒汁的腺體相連,獵物被它鉗住時,毒液便會注射進皮肉里。蜘蛛、蝎子等動物也差不多,只是有的用腳,有的用嘴,有的用尾鉤而已,都像護士手里的注射器。我有點兒懷疑注射器的發(fā)明者是不是受到了它們捕獵的啟發(fā)。
蜈蚣跟其他蟲子最大的區(qū)別來自它那火車一樣一節(jié)一節(jié)連起來的身體,以及每節(jié)身體下的一對腳。它如何協(xié)調(diào)使用這么多條腿一直是個謎,大約連它自己都不知道。這該是一種本能,如果一定要弄清它走路的時候先邁哪條腿,對于它自己來說該是一個悲劇。
有這樣一個故事:哲學(xué)家青蛙見了蜈蚣,久久地注視著,心里很納悶兒——四條腿走路都那么困難,蜈蚣居然有那么多條腿,它如何行走?這簡直是奇跡!于是青蛙攔住了蜈蚣,問道:“我是個哲學(xué)家,但是被你弄糊涂了,有個問題我解答不了——你是怎么用這么多條腿走路的?”
蜈蚣說:“我一直就這么走的,我從來沒想過這個問題?,F(xiàn)在既然你問了,那我得想一想才能回答你?!边@念頭第一次進入了蜈蚣的意識。事實上,青蛙是對的——該先動哪條腿呢?蜈蚣站立了幾分鐘,動彈不得,蹣跚了幾步,終于趴下了。它對青蛙說:“請你再也別問其他蜈蚣這個問題了,我一直都在走路,這根本不成問題,現(xiàn)在你把我害苦了!我動不了了,那么多條腿要移動,我該怎么辦呢?”
看來,有些事情還真不能刨根問底。
跟蜈蚣長相差不多的蟲兒,在時莊還有另外一種,著一身灰白衣裳,也有許多條腿,看上去像是一只會跑的草鞋底,因此時莊人就把它叫作“草鞋底”,其實它的學(xué)名該叫“蚰蜒”(yóu yán)?!安菪住毕矚g在夜晚活動,有時我在床上睡覺的時候會見它在墻上爬,就趕緊找東西把它拍死,最好的工具居然也是鞋底,“鞋底”遇上鞋底,吃虧的自然是“鞋底”。這種蟲兒好像沒有蜈蚣兇猛,不知道它是否以食比它更小的蟲兒為生,至少我沒聽說誰被它咬過,只是因為模樣跟蜈蚣大致相似而招人討厭。它跟蜈蚣最大的不同,除了顏色,還有腿,它的腿沒有蜈蚣的結(jié)實,極容易斷,有時并沒拍到它,腿先掉了幾條。
我對蜈蚣,是又怕又愛,怕的原因自不必說,愛的緣由卻在換錢之外。有一段時間,我一直夢想著能有一條飛蜈蚣,平時裝在一只盒子里,在我遇到危險的時候它可以像一道金光一樣飛出去保護我。當然,這一想法是在上了初中讀了那篇著名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以后才產(chǎn)生的。
選自《肚兜上的主角》江蘇鳳凰少年兒童出版社
主編點評
作家韓開春以孩童的視角,描摹了五毒之首——蜈蚣。文章蘊含豐富有趣的生物知識,充滿奇趣爛漫的寫意風味,讓小讀者在享受閱讀的同時,拉近與自然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