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我的爺爺是華工

      2020-12-10 06:50:46劉重來
      世紀 2020年6期
      關鍵詞:華工歐洲爺爺

      劉重來

      從1914年7月至1918年11月,爆發(fā)了歷時4年零3個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這次世界大戰(zhàn)是由英、法、俄等國組成的協(xié)約國與由德國、奧匈帝國等國組成的同盟國為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殖民地而爆發(fā)的一次空前規(guī)模的大戰(zhàn)。有學者稱:“一戰(zhàn)是人類現(xiàn)代戰(zhàn)爭之始。”

      這次大戰(zhàn)的主戰(zhàn)場在歐洲,但涉及到歐、亞、非三大洲。參戰(zhàn)國達36個,雙方動員的兵力達7500萬人,而死傷軍民達3000萬人以上。這次大戰(zhàn)給全世界造成了歷史上空前慘烈的災難。

      然而誰能想到,在這次世界大戰(zhàn)中,竟有14萬華工(絕大多數(shù)是中國的貧苦農(nóng)民)被英法招募到歐洲,一部分在工廠、礦山工作,一部分在前線為協(xié)約國軍隊挖戰(zhàn)壕、修工事、運彈藥、鋪路架橋、運送傷員、掩埋尸體、清除地雷等等??傊谂诨疬B天的歐洲戰(zhàn)場上,干著最苦最危險的重活。

      我的爺爺劉繼孟(1889~1948),一個山東青州偏僻鄉(xiāng)村的窮苦農(nóng)民,就是這14萬華工中的一個。

      一、一張來自法國的照片

      在我家,至今還珍藏著一張老照片。這張老照片歷經(jīng)了100多年滄桑歲月和無數(shù)親友的撫摸傳看,已發(fā)黃皸裂,十分破舊了。

      這張照片是我的爺爺劉繼孟于1917年冬天從法國里昂寄到他的家鄉(xiāng)——山東益都(今青州)以西25里一個叫潘村的地方。照片放在信封里,而收信人則是我的奶奶,一個當年20多歲的普通農(nóng)村婦女。

      據(jù)我奶奶說,當這張照片從歐洲寄到潘村時,在這個偏僻閉塞的小山村引起了不小轟動。因為在那個年代,農(nóng)民連飯都吃不飽,哪有閑錢去照相。照片在當時的農(nóng)村可是個稀罕物。更何況這張照片還是從不知有多遙遠的歐洲寄來的,那就更稀奇了。

      原來就在半年前,爺爺和一大批山東農(nóng)民被法國政府招募到歐洲當華工。這是他到達歐洲后不久,為了怕家人擔心,特地在法國里昂一家照相館照了一張相寄回老家。

      讓村里鄉(xiāng)親們更驚奇的是,照片里的爺爺竟然穿戴著山東農(nóng)村里的鄉(xiāng)親們從未見過的洋服洋帽皮鞋,脖子上還圍著圍巾,雖然一眼看上去就質(zhì)地粗劣,但與幾個月前還土頭土腦,穿著破衣爛衫,腰間用根草繩胡亂一捆的爺爺判若兩人。

      這張照片也是爺爺一生中唯一的一張照片。我從未見過爺爺,因為他于1948年就在山東病逝了,死時還不到60歲,而我那年才7歲,跟父母在重慶,所以這張照片也是我對爺爺唯一的印象。

      二、“以工代兵”——華工之緣起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時,距清王朝被推翻還不到3年,中國仍處在社會動蕩、軍閥割據(jù)、列強欺凌、民生凋敝、百廢待興的嚴酷局面。在內(nèi)憂外患的沉重壓力下,民國政府為了不被卷入這場大戰(zhàn),幾經(jīng)掂量權衡,決定采取中立立場。

      然而隨著戰(zhàn)局的變化,民國政府中的有識之士也在左右權衡中選擇站位。如總統(tǒng)府秘書長梁士詒就認為德奧等國與經(jīng)濟、軍事實力更強的英法開戰(zhàn),是自不量力,不會有好下場。為了表示對協(xié)約國的支持,梁士詒提出了“以工代兵”的主張。其理由是:“中國財力兵備不足以遣兵赴歐,如以工代兵,則中國可省海陸運輸餉械之巨額費用,而參戰(zhàn)工人,反得列國所給工資,中國政府不費分文,可獲戰(zhàn)勝國之種種權益。” 1

      梁士詒“以工代兵”主張,得到北洋政府的贊同。1915年,北洋政府制定了“明守中立,暗示參加,以工代兵”的方案。此方案也深得英法等協(xié)約國的歡心,因為此時世界大戰(zhàn)正進入白熱化階段,英法軍隊傷亡慘重,不僅兵員十分緊張,而且后方的工廠、礦山、兵工廠也勞動力奇缺,他們自然十分愿意在中國招募華工以補充勞動力的不足。

      由于北洋政府最初的中立立場,英法在中國招募華工是秘密而低調(diào)進行的。隨著戰(zhàn)局的逐漸明朗,協(xié)約國的勝算越來越明顯,特別是1917年2月德國潛艇在地中海擊沉載有1000多名華工的法國輪船,造成540名華工慘死,這一事件激怒了中國人和北洋政府。3月14日,北洋政府宣布站在協(xié)約國一邊,與德國斷交,又于8月14日向德國和奧匈帝國宣戰(zhàn),并表示愿意派軍隊赴歐參戰(zhàn)。

      英法等國認為中國軍隊素質(zhì)不高,裝備落后,不適應現(xiàn)代戰(zhàn)爭。但中國卻有大量的,用之不竭的,能吃苦耐勞的勞動力,這正是他們所急需的。因此從1917年3月中旬起,英法等國在中國開始公開、大規(guī)模、大張旗鼓地招募華工。

      而我的爺爺劉繼孟就是在這個時候被招募為華工而從山東農(nóng)村奔赴歐洲戰(zhàn)場的。

      三、招募華工偏愛山東人

      英法在中國招募華工,范圍涉及河北、山東、河南、江蘇、湖南、江西、廣東、廣西等10余個省。但他們更愿意招募山東人。其理由一是山東的緯度與法國相近,氣候環(huán)境相似。山東人到了那里,能很快適應環(huán)境而避免出現(xiàn)水土不服現(xiàn)象;二是山東威海有英國的租界和碼頭,便于華工在那里集中培訓和集結乘海船赴歐;三是在外國人眼里,山東是孔孟之鄉(xiāng),禮儀之邦,民風淳樸,人心向善,循規(guī)蹈矩,本分求穩(wěn);四是認為山東人身材高大強壯,“守紀律、聽指揮、能吃苦、不怕死,吃飯不挑食,管飽就行” 2等等優(yōu)點,十分符合他們的招募條件。

      正因為如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協(xié)約國在中國共招募了14萬華工,其中山東人就達8萬多人,超過整個華工人數(shù)一半以上。

      外國招募華工去歐洲的消息不脛而走,很快就傳到了我爺爺劉繼孟的家鄉(xiāng)——山東益都西25里的潘村。這個僅有幾十戶人家的小山村頓時沸騰起來。那個年代,潘村的農(nóng)民絕大多數(shù)都是文盲,也絕少出過遠門,根本不知道歐洲在何方,離潘村有多遠,在那邊干活有沒有危險,而讓他們最動心的是英、法招募華工的待遇條件。

      當時英法在山東招募華工的條件和待遇,我們從已發(fā)現(xiàn)的當時《英國招募華工真誠無欺之布告》中可知其大概。該布告言明:

      一、工人每名每月領工資十二元。二、工人每名工資以外另有家屬養(yǎng)家費月付十元。三、除工資養(yǎng)家之款以外,工人臨起身時每名給安家費二十元,此款將來亦不扣還。四、工頭之工資每月十八元,養(yǎng)家費十五元,安家費二十元。五、工人由威海至歐洲及工畢回威海來往之船費皆由英國政府出資。六、工人之飯食、冬夏衣服,住房柴炭燈火以及醫(yī)藥等事均由工局代備,不取分文。七、華人在威海衛(wèi)招工處報名,身體強壯者自得收用,皆能得以上所述之工資養(yǎng)家等費。3

      在這則布告的最后部分,還特意加上了一段更打動人心的內(nèi)容:“山東省連年屢遭水旱蟲蝻兵火各災,今英國肯出重資招募華工,能使貧苦之地變?yōu)楦蛔悖毟F之工人既可生財,其家屬又能享福。”這樣誘人的待遇條款在中國廣大農(nóng)村,特別是山東農(nóng)村引起了極大反響。因為當時山東連年遭遇水旱蟲災,加上軍匪騷擾、重稅盤剝,廣大農(nóng)村已陷入絕境。據(jù)我父親回憶,那時一遇天災人禍,村里人外出討飯、賣兒賣女、啃樹皮草根、餓殍遍地的情景已不算稀奇。

      在那個年代,1塊大洋可以買30斤上等大米或10斤豬肉。當時一個壯勞力,在國內(nèi)拼死拼活干上一個月,也不過有4至5塊大洋的收入,而若能當上華工,每月竟有20多塊大洋的收入。這樣的待遇,對于長年累月吃不飽飯,揭不開鍋的山東窮苦農(nóng)民來說,實在太誘人了。

      正因為如此,英法招募華工的消息傳到老家,自然在小小的潘村引起了轟動。除了幾戶較富足的人家外,幾乎所有人家的壯勞力都報了名。我爺爺劉繼孟也是其中的一個。

      爺爺之所以積極報名去當華工,除了想以此養(yǎng)家糊口外,他還有一個最大的心愿,那就是想借此攢些錢讓他的兩個兒子,即我的伯父(當時六七歲)和我的父親(當時只有三四歲)能上學讀書。因為爺爺非常清楚,只有讓兩個兒子讀書成才,才能徹底改變兩個兒子的命運和全家的貧困狀況。

      英法等國對招募的華工身體素質(zhì)要求很高,體檢十分嚴格。而我爺爺劉繼孟個子小,由于家窮,常常吃不飽飯,面黃肌瘦。為了能應征當上華工,他在體檢時,故意表現(xiàn)出精神抖擻的樣子。外國人看他雖然瘦小,但很機靈,精神狀態(tài)不錯,竟然通過了體檢,這使同村那些牛高馬大的壯漢們很意外。

      四、刻骨銘心的生離死別

      山東是孔孟之鄉(xiāng),自古就有“父母在,不遠游”的傳統(tǒng)風俗。不到萬不得已,農(nóng)民是不肯背井離鄉(xiāng),遠走異地的。更何況這次是到誰也不清楚有多么遙遠和陌生的歐洲了。特別是這次遠行,何時才能回來?是否能活著回來?很可能就是一場生離死別。

      爺爺劉繼孟和同村伙伴們是1917年夏天去歐洲的。走的那天,家人及鄉(xiāng)親們把他們送到村口。據(jù)我奶奶說,當時她的小兒子,即我的父親劉兆吉才3歲,光著屁股跟在大人后面(那時貧窮的山東農(nóng)村,夏天小孩子都光著身子)。得知父親要出遠門了,他哭喊著,緊緊拽著父親的衣服不讓走。家人和親友們見此情景也都流下了眼淚。爺爺一行人都走出了村子,我的父親還在后面哭喊著追著,爺爺也很難過。怎么讓兒子回去呢?他抬頭看見道旁有棵大榆樹,這種樹的葉子是可以吃的,家里揭不開鍋時,常常采摘來吃。于是爺爺放下行李,爬上大榆樹,折下一大枝榆樹葉,叫我父親扛回去,讓奶奶蒸榆葉饃吃。我的父親才含著眼淚,戀戀不舍扛著那枝榆樹葉回去了。

      后來爺爺說,他到了歐洲后,經(jīng)常想起小兒子光著屁股扛著一枝榆樹葉,含著眼淚,一步三回頭的情景。每想到此,他就淚流滿面,暗下決心,不管多苦多累多危險,也要為孩子多掙點錢,讓他們能吃飽飯,能上學讀書。

      爺爺和同村的伙伴們被集中到了威海衛(wèi),按軍事化編隊培訓。英法軍官在他們的手腕上釘上一個刻有本人中外文姓名和編號的銅圈。這個銅圈就是華工們在歐洲的身份憑證,也是他們工資發(fā)放、任務分配、住宿安排等等的憑據(jù)。這個銅圈任何時候都得箍在手腕上,只有在回國解散時才用機器將其拆開取下來。

      五、“海上浮動的地獄”

      很快,爺爺和他的伙伴們就從威海衛(wèi)登上了去歐洲的海輪。為了躲避德軍的飛機轟炸和潛艇的偷襲,他們乘坐的海輪,要經(jīng)太平洋,抵達加拿大溫哥華,再乘火車橫跨加拿大,在大西洋海岸再登船,最后抵達法國,旅途長達三個月以上。

      這三個月的旅程,對于這些華工來說,簡直就是一場人間地獄的煎熬。爺爺和華工們都被安排到黑暗、潮濕、封閉的底艙。為了多載華工,艙內(nèi)搭了三層硬臥鋪。由于人多擁擠,空間狹小,空氣不流通,加上飯食粗劣,限制行動自由,不少人都生病了。

      特別是像爺爺這些來自山東中部山區(qū)的農(nóng)民,過去從未見過大海,也未坐過海船,遇到風暴,海船在大海中顛簸起伏,幾乎人人都暈船嘔吐,生不如死。而海船上無醫(yī)無藥,一些華工還未到達歐洲就悲慘地死在船上,尸體被一具具扔進大海。據(jù)說這些運送華工的海船后面常常尾隨著鯊魚,爭吃華工的尸體。

      當這些被形容為“海上浮動的地獄”的海輪終于到達目的地時,幾乎每個華工都像得了一場大病,筋疲力盡奄奄一息,不少華工都要靠人攙扶才下得了船。然而還沒等他們稍稍喘口氣,就被驅(qū)趕到了炮火連天的歐洲戰(zhàn)場上去干活了。

      六、“世界一流工人”的悲慘遭遇

      在歐洲戰(zhàn)場,爺爺和其他華工們在英、法軍官的監(jiān)管下開始了勞累且危險的工作。華工們每天工作10小時以上,挖戰(zhàn)壕、修工事、裝卸物資、運送傷員、搬運尸體。他們吃苦耐勞、勇敢頑強,不叫苦,不叫累。特別是歐洲寒冷多雨的冬天,華工們有時淋著雨干活,有時不得不赤腳浸泡在冰冷的泥漿里干活,不少工人的腿腳因凍傷感染,不得不截肢。

      更為慘痛的是,華工們冒著槍林彈雨在最前線修工事,挖戰(zhàn)壕時,戰(zhàn)場有時突然發(fā)生大變,敵軍沖了過來,華工來不及撤退,只好用手中的鐵橇、鐵鍬與敵軍拼死搏斗,不少華工慘死在戰(zhàn)壕里。4如1917年在法國皮卡第的一場戰(zhàn)斗中,華工為了保護負傷的英國軍官,用手中的工具同沖入陣地的德軍搏斗,當援軍趕到時,華工大多已戰(zhàn)死。5

      華工的勤勞勇敢,不畏艱險,不怕犧牲的精神連英法將領也十分感動。1917年,協(xié)約國聯(lián)軍總司令,法國元帥福熙說:“華工是世界一流工人,也是出色士兵的材料。他們在現(xiàn)代炮火下,可以忍受任何艱難,保質(zhì)保量完成各種任務?!?6而當時英國陸軍大臣、首相勞合·喬治在他的《戰(zhàn)爭回憶錄》中也大贊華工:“華工個個強壯如牛,你會吃驚地發(fā)現(xiàn),有的華工夾起重達三四百磅的一大塊木材或一捆卷鐵板健步如飛,好像這些重物輕如普通石塊一般?!?71918年,法國上校岡德雷說:“華工個個都是守紀律,聰明優(yōu)秀的工人。” 81917年12月,英國《泰晤士報》稱贊華工“是最好的苦力” 。9

      然而這些被贊譽為“世界一流工人”和“最好的苦力”的華工們面對的卻是歧視、屈辱和虐待。由于根深蒂固的種族偏見,那些監(jiān)管華工的英法軍官對華工態(tài)度都很粗暴,特別是華工營中的英國軍官,“動輒惡語相向,拳棒相加,待如豬狗;出現(xiàn)糾紛,往往不問究竟,輕則體罰毒打,重則開槍彈壓” 。10據(jù)法國努瓦耶勒居民回憶:“英國人抽著馬鞭監(jiān)督他們工作,中國人很快被當?shù)厝苏J為是俘虜?!?11

      華工們住在擁擠、簡陋的工棚里,四面透風,到處漏雨,生活條件惡劣。如1919年7月,法國勞工指揮部的負責人在考察了一處華工營的宿舍后,在報告中說:“狀況絕對悲慘。帳篷都破舊不堪,還滲著水。營地本身建在一個洼地上,簡直就是個張著大口的泥濘池塘,根本無法走動?!?12連中國駐法公使館負責華工事務的官員也感慨地說:“絕不會有人反對說,華工太不被當人看了,沒有一個法國人會接受這樣的待遇?!?13

      而在伙食上,供應的飯食不但粗劣,而且還吃不飽。華工們一天工作10個小時以上,常常是餓著肚子干活,晚上餓得睡不著覺。爺爺曾對我父親講過一件事:和他同村的一個華工伙伴,長得高大魁梧,干活也很賣力,自然他的飯量也特別大。但法國軍營供應的粗劣面包常常填不飽他的肚子。有時他實在忍受不了饑腸轆轆,就偷偷溜進伙房偷吃,被發(fā)現(xiàn)后吊起來打,不久就被折磨而死。當爺爺他們從歐洲回到老家潘村后,那家人見同村去歐洲的伙伴們都回來與家人團聚,唯獨自己的親人死在海外,都嚎啕大哭。當時農(nóng)村的習俗,人死異域不得歸葬是大忌,所以這家人將死者的幾件衣物放入棺中悄悄出殯安葬。

      爺爺劉繼孟和華工們在歐洲戰(zhàn)場遭受的苦難今天的人們是無法想象的。從他自法國寄來的那張照片就可以看出來,當年爺爺才28歲,正是精力充沛、風華正茂的年紀。但照片中的他沒有一絲笑容,一臉飽經(jīng)風霜、疲憊憔悴的樣子,哪里像個20多歲的小伙子。爺爺沒活到60歲就去世了,這與他在歐洲當華工的悲慘經(jīng)歷有很大關系。

      七、落葉歸根 返回故鄉(xiāng)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終于以協(xié)約國的勝利而告終。法國政府宣布:“凡參加這次戰(zhàn)爭的華工,每人發(fā)給獎金,并由法國政府安全護送返國,如果愿意留在法國,政府將無條件協(xié)助輔助就學就業(yè)?!?14

      法國政府的這一公告對華工來說,誘惑力很大。歐洲雖飽受戰(zhàn)爭創(chuàng)傷,但生活水平畢竟比當時的中國要好得多,特別是比起山東農(nóng)村更要好得多。而此時的歐洲因戰(zhàn)爭傷亡慘重,勞動力奇缺,要在歐洲找個工作安個家并不是難事,何況還有法國政府聲稱要“協(xié)助輔助”華工們“就學就業(yè)”呢。

      然而華工們除了極少數(shù)人愿意留在歐洲外,絕大多數(shù)都有強烈的家國情懷,恨不得馬上返回故鄉(xiāng)。爺爺更是歸心似箭,因為他知道家里的親人都眼巴巴盼望著他的歸來,更重要的是他還要實現(xiàn)自己的心愿:用自己在歐洲戰(zhàn)場九死一生掙來的錢讓兩個兒子上學讀書。

      1919年夏,爺爺和同村的華工們終于回到了家鄉(xiāng)。據(jù)我奶奶說,當爺爺一行回到潘村時,全村老小都涌到村口迎接,鞭炮聲響徹云宵。當爺爺看到我的曾祖父母時,當即長跪不起,淚流滿面。同村的華工們也對著自己的長輩紛紛跪下來,有的嚎啕大哭起來,只有他們才心里明白,能從遙遠的歐洲戰(zhàn)場歸來,是多么不容易。

      我的曾祖父母看到因長期勞累而憔悴疲憊、瘦弱不堪的兒子,也忍不住痛哭起來。據(jù)我奶奶說,那天整個潘村的人沒有不哭的,哭聲震天動地,仿佛要把小小的潘村掀翻一樣。

      令人欣慰的是,爺爺用當華工積攢下的錢供兩個兒子上學讀書的心愿總算是部分實現(xiàn)了:我的伯父和父親都上了小學。但當兩人小學畢業(yè)時,剩下的錢只夠一人繼續(xù)升學。爺爺決定讓大兒子劉人山到益都縣城一家藥房當學徒,而讓小兒子,即我的父親劉兆吉繼續(xù)讀初中。

      然而當我父親初中畢業(yè)時,爺爺所積攢的錢不但用光了,還欠了債。父親只好去考不收學雜費,還管吃飯住宿的濟南第一師范。師范畢業(yè)后,父親在山東周村、蓬萊等地教小學、中學,積攢了一點錢,又于1935年考上南開大學,以后在高校任教幾十年,成為我國知名的心理學家。我的伯父后來在抗戰(zhàn)時參加了新四軍,靠著苦學來的醫(yī)術,還當上了野戰(zhàn)醫(yī)院院長,解放后出任無錫市衛(wèi)生局局長。

      追本窮源,如果沒有當年爺爺劉繼孟去歐洲戰(zhàn)場當華工積攢下的第一桶金,就不可能有我伯父和我父親后來的人生。爺爺在歐洲經(jīng)受的苦難終于得到了回報,九泉之下,可以含笑瞑目了。

      八、不應被忘記的歷史

      提起我爺爺和14萬華工赴歐洲戰(zhàn)場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歷史,是幾十年來幾乎被忽略被遺忘的歷史。筆者在大學是學歷史專業(yè)的。但在南開大學歷史系5年(1959~1964)中,無論是教科書中,還是老師在課堂講授中,都從不曾提起華工赴歐之史實。

      1919年,華工們在回國前,曾為死難的華工兄弟們舉行追悼會,會上掛起的挽聯(lián)是:“血灑歐西壯世運,魂返祖國挽神州”。橫批是:“流芳百世” 。15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僅僅過了幾十年,人們就把他們忘記了。哈佛大學徐國琦教授十分痛心地說:“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歐洲籠罩在一片血雨腥風之中。應募的數(shù)萬華工從中國威海出發(fā),漂洋過海,遠赴歐洲,為拯救英國、法國和比利時的命運而出生入死。然而,他們?nèi)チ?,他們努力了,他們回來了,后來他們卻被集體遺忘了。” 16

      幸運的是,近些年來,從中國到世界,又開始重新記憶、懷念這14萬華工的壯舉,高度評價他們在歷史上的貢獻。如2017年11月15日,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華工群雕像在比利時波普林格市布思本村落成。這里埋葬著13名犧牲的華工,且都是來自山東。波普林格市市長在致詞中說:

      歷史過去了一百年,許多西方人并不知道在一戰(zhàn)歷史上曾經(jīng)有過“中國勞工”這一特殊的團體。他們不畏艱辛與犧牲,為協(xié)約國的勝利奠定了基礎。中國人民不會忘記他們,西方國家也不應該忘卻這段歷史,要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 17

      中國駐比利時大使在致詞中對華工的歷史功績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說:

      華工是中華民族為擺脫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為獲得平等國際地位進行的各種嘗試中最艱難的一種。華工在一戰(zhàn)前線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是“關鍵時刻加在戰(zhàn)爭天平上的關鍵力量”。是中國戰(zhàn)后躋身戰(zhàn)勝國行列,爭取國際發(fā)言權的決定因素。 18

      應該說,100多年前14萬華工奔赴歐洲戰(zhàn)場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是近代中國首次走上國際舞臺的歷史,是不可忽略更不可忘記的歷史。

      14萬華工用生命和血淚鑄就了這段感天動地的歷史,而我的爺爺劉繼孟就是其中的一人,我為我的爺爺感到驕傲與自豪。

      注釋:

      1.《一戰(zhàn)戰(zhàn)場上14萬中國人:血汗和犧牲卻沒有換來公正》,《北京日報》2017年9月19日。

      2.張建國等主編:《萬里赴戎機——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參戰(zhàn)華工紀實》,山東畫報出版社2009年版,第39頁、41頁。

      3、4、5、6、7、8.張建國等主編:《萬里赴戎機——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參戰(zhàn)華工紀實》,山東畫報出版社2009年版,第48頁,第77頁,第134頁,第129頁,第132頁,第129頁。

      9.[法]馬驪編著:《一戰(zhàn)華工在法國》,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5年版,第214頁。

      10、11、15、16.張建國等主編:《萬里赴戎機——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參戰(zhàn)華工紀實》,山東畫報出版社2009年版,第67頁,第73頁,第179頁,第1頁。

      12、13.[法]馬驪編著:《一戰(zhàn)華工在法國》,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5年版,第198頁。

      14.《百年記憶:14萬華工軍團赴歐參加一戰(zhàn),數(shù)萬人沒回來》,《史粹》2016年11月16日。

      17、18.劉軍:《不能忘卻的記憶——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華工群雕塑像揭幕式紀實》,《光明日報》2017年11月22日。

      (作者為西南大學漢語言文獻研究所教授、重慶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

      猜你喜歡
      華工歐洲爺爺
      一戰(zhàn)英招華工遣返問題研究
      安徽史學(2023年4期)2023-08-09 01:29:58
      大連中華工學會舊址紀念館
      歐洲之恐:歐洲可以迅速撲滅恐怖襲擊,但仍做不到防患于未然
      英語文摘(2021年1期)2021-06-11 05:46:56
      冬爺爺
      站著吃
      爺爺說
      《你一定愛讀的極簡歐洲史》
      鮮為人知的華工“一戰(zhàn)”故事
      復興中的歐洲有軌電車
      李鴻章為秘魯華工維權
      新化县| 通渭县| 连城县| 沾益县| 武乡县| 霞浦县| 宜兰市| 扬州市| 彝良县| 浦江县| 胶南市| 开封市| 南开区| 松溪县| 左贡县| 德兴市| 远安县| 景宁| 辽宁省| 静宁县| 溧水县| 当阳市| 饶平县| 许昌县| 新兴县| 丁青县| 泸定县| 右玉县| 读书| 攀枝花市| 信阳市| 泰和县| 诸城市| 蓬溪县| 琼海市| 许昌市| 祥云县| 平陆县| 海林市| 江阴市| 申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