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大勇/圖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頭忽見?!痹谛翖壖驳脑~中,我尤其喜歡他的這首《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閉上眼睛一想:疏星點點、村路彎彎,綠樹下村舍點綴,不也正是魯西南的鄉(xiāng)村原風景嗎?
鄉(xiāng)村的土路,七拐八繞,最終都與大路相連。土路雖坑洼不平,但卻別有一番風味。徜徉其間,你會更加覺得腳下這方土地和村路的深沉與厚重。魯西南地當黃河要沖,歷史上,每次黃河改道決口潰出的泥沙就會把這方土地掩蓋一次。據(jù)說,地下七八米處才是漢代的地層。這樣來說的話,村路,竟也是一本厚重的歷史書了。只是,那些匆匆的過客很多已無從稽考了。
村路,是一根時光的線,穿起生存其間人們的人生百態(tài)。且不說那些在村路上煙云般飄過的殺伐征戰(zhàn)歷史,在歲月的長河中,村路上又淹沒了多少平凡人喜怒哀樂的足跡?。∧切⑾氯展庑禽x的村路上,一代一代的人們,生長于斯、耕作于斯,由呱呱赤子到耄耋蒼顏,村路上,消耗了不可勝計的光陰。
村路,是一條生活的河,流淌著村居人們的酸甜苦辣。鄉(xiāng)間的春種秋收、柳暗花明、風鬟霧鬢、冰霜雨雪……以及那些農(nóng)家的喜怒哀樂都在村路上展現(xiàn)無遺。清晨,帶露耘田的人們匆匆踏上潮濕的村路下地;黃昏,又從村路上背著新月荷鋤而歸。夕陽下,耕牛打著響鼻、邁著緩慢的步子歸來,旁邊戴著草帽光著古銅色脊梁信手牽著韁繩的那不是鄰居福堂爺嗎?時光悠遠,村路上的牛影如今早已被先進的機械所取代,水泥路也早已印不下了牲畜的腳印,村路,這條生活的河流,更像是一面鏡子,映射出鄉(xiāng)村翻天覆地的變化。
村路,更像故鄉(xiāng)延展出的根系,是扎根在游子心底永遠的鄉(xiāng)愁。生于鄉(xiāng)村長于鄉(xiāng)村,卻最終走出鄉(xiāng)村的是身在他鄉(xiāng)的游子。無論是在碧草萌發(fā)的春天,還是黃葉飄飛的秋天,游子離開那扇斑駁的榆木門踏上村路的一刻,背后倚門懸望的依然是母親不舍的目光。村路彎彎,一端是鄉(xiāng)愁,一端是生活。身在他鄉(xiāng)的游子好似逐云的風箏,無論飛得再遠、再高,思緒的線總會在某個忽然醒來的午夜,把他牽回那方土地上的村路。風雪載途、陌上花開都少不了那彎彎的村路,故鄉(xiāng)的原風景中是離不了村路的。
村路彎彎,彎出一曲故鄉(xiāng)的原風景,讓人不斷回味那些飄在村路上的時光;
村路彎彎,彎出了童年的夢、少年的心、青春的熱情和風中的回憶;
村路彎彎,更是彎出了一灣淺淺的鄉(xiāng)愁,掛在歲月的風鈴上,在那些如流水的時光中不斷回響在思鄉(xiāng)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