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萬城
摘 要?受舊有教學理念的影響,除語文、數學、英語三大主科外,其他學科都處于邊緣地位,其中就包括地理學科,這就導致師生們對該學科的輕視和忽略,具體表現是教師不好好備課、教學理念落后、教學活動單一;學生課上走神,課下也不進行預習和復習工作,還缺乏必要的地理常識等,與新課改提倡的地理高效課堂相去甚遠?;诖?,本文以初中地理課程為例,探究改善教學現狀,建構地理高效課堂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初中地理;高效課堂;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20)31-0106-02
高效課堂是指投入少、效益高,不僅能完成正常的教學任務,還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的一種新型課堂,它追求教學效率、期待取得更大的進步。要建構這樣的課堂,不僅需要教師與學生的共同努力,實現“教”與“學”的完美契合,還要得到其他教學力量的大力協助,發(fā)揮出教學合力,營造良好的學習大環(huán)境。此外,各種先進、有效的教學方式也應該發(fā)揮出其應有的價值,為地理教學事業(yè)貢獻自己的力量等。當然,高效課堂還涉及其他方方面面,筆者就不在此一一贅述。下面筆者將結合教學實踐總結幾條建構高效課堂的心得,以期能為教師同仁們提供借鑒。
一、因材施教,方顯成效
學生是獨立的個體,在學習基礎、接受能力、學習態(tài)度等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如果繼續(xù)沿用舊有的教學理念,實施“一刀切”式的教學模式既不符合新課改的要求,又不利于學生長遠的發(fā)展,因此有必要因材施教,滿足學生個性化成長需求。
如,在學習《認識大洲》這一課內容時,雖然筆者拿來了世界地圖作為教學道具開展教學活動,但效果不是很明顯。很多學生心不在焉,部分學生感到力不從心。見此情景,筆者反思了自己的教學行為并帶領全體學生來到了計算機室繼續(xù)實施教學活動。教學環(huán)境的變化、教學方式的改善,讓同學們一時摸不著頭腦。此時,筆者將自己的教學思路告知大家:這堂課是自由學習課,大家可以上網搜集關于各個大洲的文字、視頻或課后練習題,但要在下課后上交一份學習報告書。明白了接下來要完成的任務,同學們立即動起手來,搜索著各種學習資料。當然,也有同學禁不住誘惑,偷偷聊天或打游戲,這時筆者就發(fā)揮了監(jiān)督者的作用,用言語和動作制止了他們的行為,迫使他們重新進入到學習中。時間很快就過去了,筆者也收到了大家的作業(yè),從中可以看出,大家學到了很多新的知識,有了不同程度的進步。
在本次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發(fā)現了同學們存在著不注意聽講、力不從心的情況,于是及時調整了教學計劃——借助網絡技術實施了個性化教學,給同學們自由選擇、自主學習的空間和時間,最終取得了顯著的教學效果。
二、興趣所在,持續(xù)進步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前進的動力。因此了解學生的興趣所在并應用到地理教學實踐中一定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教師做足調查工作,與學生進行深入地、徹底地交談,了解學生心理并想方設法滿足學生心理,讓學生既感受到教師的關愛,又能在興趣的推動下持續(xù)進步。
如,在學習《北京市的城市特征與建設成就》這一課內容時,筆者發(fā)現大家課堂注意力十分集中,詢問之下得知大家對首都北京十分向往?;诖?,筆者特意找到了幾個從不同角度介紹北京的視頻,讓大家對北京有了一個全面的了解。當然,最后的落腳點是北京城市特征與建設成就,點出了本次課堂的教學主題,而在此過程中大家緊緊跟隨筆者教學進度學習和思考,順利地完成了此次的教學活動。學到《中國的民族》這一課內容時,筆者進行了一次班級民族調查活動,了解了大家所屬的民族并趁此時機邀請不同民族的學生講述了本民族的文化。在此過程中,各具特色的語言吸引了大家的興趣,于是筆者以次為契機一邊播放各族的語言,一邊講述各民族獨特的民族風情并引導學生思考、概括我國民族分布的特征,凸顯了教學重難點。
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把握了學生們的心理,緊抓學生的興趣,或者通過視頻或者通過調查活動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并保持下去,促使學生取得了持續(xù)性的進步。
三、運用方法,事半功倍
好的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當然,好的方法不是隨手拈來的,需要教師利用課余時間積累或向有經驗的前輩請教或者是上網學習。此外,對方法的篩選工作也十分重要,只有找到滿足學生成長需求,符合教學進度,師生樂意接受、愿意使用的方法才是好的方法,才值得被應用到教學實踐中。
如,在學習《世界的氣候》這一單元時,筆者將第一節(jié)《天氣和氣候》和第二節(jié)《氣溫和降水》中涉及的地理知識合二為一,模仿電視天氣預報員給大家?guī)砹宋磥硪恢艿臍庀箢A報,夸張的表演、失真的數據惹得大家哈哈大笑,也讓大家把注意力從課間活動集中到了課堂上。表演結束后,筆者針對剛剛的表演活動提出了一些問題:你認為明天可能會有十三級大風嗎,為什么?某省的降水量會達到1米嗎?本地適合種植熱帶植物嗎?當地氣溫差可能會達到多少,你是如何得出的?這些問題引發(fā)了大家的思考,也促使大家翻閱教材尋找證據。就這樣,不用筆者過多地引導和催促,同學們就主動參與到了文本的學習中,提高了教學效率。再如,學到《澳大利亞》這個國家時,筆者將全班學生分為三個小組,分別是“化石組”“羊群組”和“礦車組”。筆者分組的目的就是讓每個小組的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搜集與本組名稱相對應的資料,為課堂教學活動提供寶貴的依據。很快地,教學活動正式開始了,三個小組也上交了各自搜集和整理的成果,得到了筆者的表揚。而同學們課下搜集的資料遠比教材文本中收錄的內容多,因此開拓了眼界,也增加了知識積累。
在本次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結合教學實際選用了不同的教學方式——課堂表演和分組調查,既豐富了課堂教學活動,又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增加了知識積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學用結合,內化知識
學習的目的不是習得書本知識,成為一名理論家,而是能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現實中的問題,做到學有所用、學能所用,實現知識的內化?;诖耍P者在教學實踐中經常鼓勵、引導學生探究、思考地理知識的實用性,爭取將理論落實到實際中,發(fā)揮地理知識原有的價值。
如,在學習《交通運輸業(yè)》這一課內容時,筆者不僅為同學們分發(fā)了我國公路、鐵路、水運、航空管道線路圖,還帶領同學們乘坐了各種交通運輸工具,讓同學們在親身體驗中比較出各種交通工具的優(yōu)勢并內化為自己的知識,規(guī)劃了全班組織去某地春游的最佳路線,達到了學以致用的目的。再如,學習《中國的水資源》這一課內容時,同學們在了解了我國的自然資源、土地資源的基礎上了解了水資源的概況以及存在的問題,初步建立起了節(jié)約用水和保護水資源的意識。見此情景,筆者趁熱打鐵,讓同學們行動起來,提出一些具有實際效用的節(jié)約用水和保護水資源的措施,將理念落實到實際。經過一番思考和探究后,大家有所收獲并分享了自己的成果。在本次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講用結合,或帶領學生體驗運輸工具的優(yōu)劣或引導大家思索節(jié)約用水和保護水資源的具體途徑,引導大家將所學的知識落實到實際,在用中內化為學生自身的知識體系。
地理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無論是天氣、水、交通等日常事物與現象,還是衛(wèi)星、宇宙和星河等神秘未知領域都是地理科學研究的內容,由此可知學好地理的重要性?;诖?,筆者重新審視了地理學科的價值并試圖建構高效課堂以此來改善地理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如上所述,以期實現教學效率的提升,培育學生的地理學科綜合素養(yǎng)的目的,讓學生在未來的學習和生活中更具競爭力。
參考文獻:
[1]戰(zhàn)玉龍.初中地理和諧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8(14).
[2]蔣培松.淺談如何構建初中地理高效課堂[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04).
[3]江希越.談提高教學時效性在課堂教學中的重要性[J].亞太教育,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