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翰
(南開大學(xué) 文學(xué)院,天津 300071)
章峴 《宋史》無傳。后世編撰的人名辭典等各類工具書,亦罕見對其事跡的詳細(xì)記述。章峴兄弟四人,于天圣五年(1027)至慶歷二年(1042)的16年中,次第登科。作為北宋中期八閩大地的知名鄉(xiāng)賢,章峴生平事跡在歷史上長期零落、湮沉的現(xiàn)狀,不能不令人遺憾與痛心。故筆者不揣孤陋,匯集梳理相關(guān)文獻(xiàn)史料,對章氏生平事跡考證如下。
嘉靖 《建寧府志》卷十五記載:“天圣五年丁卯王堯臣榜:章岷,字伯鎮(zhèn)……官至光祿卿、正議大夫。第(弟)峴、岵、嶙,俱登第,已(以)上俱浦城人。”[1]知章峴為章岷弟,福建浦城人。然弘治 《八閩通志》卷四十九謂: “章峴、楊翊見 《人物志》,俱浦城人。 《寰宇志》以章峴為甌寧人也。”[2]知章峴別有籍甌寧(今福建建甌)之說。嘉靖 《建寧府志》卷十五記載:“天圣八年庚午王拱辰榜:章峴,字伯瞻。官至金紫光祿大夫?!盵1]章峴登第于天圣八年(1030),晚乃兄章岷三年。又檢弘治 《八閩通志》卷四十九,章岵、章嶙,分別登第于寶元元年(1038)與慶歷二年。章峴兄弟四人,16年間俱登進(jìn)士第,可謂一門穎秀。
《吳郡圖經(jīng)續(xù)記》卷下記載: “平江節(jié)度推官廨舍,昔甚隘陋。天圣中,武寧章岷伯鎮(zhèn)居幕府,始廣而新之。伯鎮(zhèn)時(shí)名藉甚,初登第,翰林諸公賦詩贈行,其廨舍記并記刻猶存。當(dāng)是時(shí),盛翰林度、黃工部宗旦守郡,多以事委伯鎮(zhèn),而伯鎮(zhèn)之弟伯瞻,及今太守朝議公,同侍親居此,吳中士大夫多稱之。伯瞻后至太常少卿,按漕廣東云?!盵3]天圣中(1023—1032),章岷于平江(今江蘇蘇州)幕府任職。章峴亦隨兄奉親居于平江。吳中士人多稱岷、峴之能。檢正德 《姑蘇志》卷三:“盛度,天圣五年,自滁州遷任。七年,權(quán)知審刑院。黃宗旦,天圣七年,以尚書工部員外郎直史館任。王鬷,天圣七年四月,自知湖州移蘇。”[4]盛度、黃宗旦知蘇州,在天圣五年至七年四月間(1027—1029)。 《吳郡圖經(jīng)續(xù)記》所記章氏兄弟之事,即應(yīng)系于此時(shí)。章峴時(shí)未中第,然已享譽(yù)吳中士林矣。
慶歷二年(1042)四月二十九日,章峴作《重開顧會浦記》(以下簡稱“《浦記》”)。 《浦記》記載,顧會浦位于華亭縣西北六十里的青龍鎮(zhèn)附近,“南通漕渠,下達(dá)松江”,是一條 “舟艎去來”的要沖,亦是 “灌溉之厚,民斯賴焉”的沃壤。然而年歲久遠(yuǎn),漸漸 “積淤不決”。知華亭縣事錢貽范 “惻然有浚浦便民之志……遂以議白府”。府公 “深然其請”,乃調(diào)新江、海隅、北亭、集賢四鄉(xiāng)民夫3550人,疏浚顧會浦[5]181。
錢貽范知華亭縣,在 “慶歷辛巳歲夏六月”。慶歷辛巳歲即慶歷元年(1041)。是年十一月,宋仁宗改康定二年為慶歷元年?!独m(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三四: “慶歷元年十一月丙寅(二十)……大赦,改元。”[6]錢貽范知華亭,實(shí)在康定二年(1041)六月,表述為 “慶歷辛巳歲夏六月”,似不甚確切。“明年春”,錢貽范 “以議白府”,得到上級長官同意疏浚顧會浦的意見。工事 “興三月辛酉,訖四月己丑”[5]181-182。疏浚顧會浦的工事,始于慶歷二年三月辛酉(十八),竣于同年四月己丑(十六)。
然后世頗有將錢貽范疏浚顧會浦之事,誤系于慶歷元年(1041)者。如 《王侍御類稿》卷九:“慶歷元年,知華亭縣錢貽范開顧匯(會)浦以入江?!盵7]崇禎 《松江府志》卷十八、 《江南通志》卷六十四、乾隆 《上??h志》卷二、乾隆 《青浦縣志》卷六、同治 《上??h志》卷四等,俱言 “慶歷元年,知華亭縣錢貽范開顧會浦”。究其致誤原因,或與章峴 《浦記》之表述有關(guān)?!镀钟洝吩唬?“康定建元之后,愆澤仍歲,浦無流津……錢君惻然有浚浦便民之志……明年春……遂以議白府……府公集仙錢侯深然其請,乃籍新江、海隅、北亭、集賢四鄉(xiāng)之民,得役夫三千五百五十人。”[5]181《浦記》 中 “明年春” 易使人誤為承前 “康定建元”而來,則 “明年春”自是康定二年(1041)春??刀ǘ暌嗉磻c歷元年。
同治 《上??h志》卷四記載: “慶歷元年,知華亭縣錢貽范開顧會浦及蟠龍?zhí)痢d三月辛酉,訖四月己丑……案 《府志》,元年作二年,三月辛酉作二月,四月己丑作辛丑,與前志均異?!盵8]若依 《上??h志》引 《府志》,則疏浚顧會浦工事,始于慶歷二年二月辛酉,竣于同年四月辛丑(廿八)。然慶歷二年二月有辛巳(初七)、辛卯(十七)、辛丑(廿七)日,無辛酉日。且這種記載 “與前志均異”,故不從。
《永樂大典》卷六六九七記載: “《齊云樓記》,章峴撰……沈比部詩,至和二年章峴題?!盵9]梅堯臣 《宛陵集》卷五十三 《寄題沈比部江州齊云樓》詩曰:“君家隱侯有八詠,風(fēng)雅未盡留人題。”[10]隱侯即沈約。南齊隆昌元年,沈約知婺州,建元暢樓,題詩八詠。此處梅堯臣以沈約建樓題詩事比況沈比部。江州齊云樓,或即沈比部所建。章峴于至和二年(1055)所題沈比部詩,或?yàn)樯蚴显価R云樓者。朱東潤先生《梅堯臣集編年校注》卷二十七、吳孟復(fù)先生《梅堯臣年譜》(收于《吳孟復(fù)安徽文獻(xiàn)研究叢稿》中)均系梅詩于嘉祐二年(1057),可從。
《輿地紀(jì)勝》卷三十 《江州·景物下》曰:“齊云樓,在州治東北子城上?;实v、至和間建立?!盵11]1375章峴 《齊云樓記》,或即建樓紀(jì)念之作,此文今佚。建樓之沈比部為誰何,文獻(xiàn)無考。然韋驤 《錢塘韋先生文集》卷十一有 《代章伯瞻謝沈舍人舉升擢啟》(以下簡稱韋驤《啟》)一文。韋驤 《啟》言伯瞻 “自顧衰晚,豈不愧荷”,而沈舍人卻 “挽而致之,使出門下”。伯瞻遂向沈舍人表明 “退惟匪材,敢不強(qiáng)勉。耿介之守,老當(dāng)益壯;有為之心,亦所未已。庶幾異日,不為提獎(jiǎng)之玷”的心跡。[12]味其文意,章峴于衰暮之年,曾因沈舍人舉薦而獲擢升。該沈舍人與前文沈比部未詳是否一人。
崇禎 《江陰縣志》卷三記載:“王端,都官郎中,嘉祐三年任。黃炳,職方員外郎,四年任。章峴,職方員外郎,三年任。畢從善,光祿少卿,六年任?!盵13]《江陰縣志》 開列的知縣者,皆以時(shí)間先后為序。章峴知江陰縣,當(dāng)在嘉祐五年至六年間(1060—1061),《江陰縣志》刻誤。陸心源 《宋詩紀(jì)事小傳補(bǔ)正》卷一:“章峴……歷知太平州、婺州?!盵14]乾隆 《太平府志》卷十六:“宋太平州:章峴,以屯田郎中知?!盵15]然未詳章峴何年知州。檢 《八瓊室金石補(bǔ)正》卷九十四:“《婺州題名碑記》:章峴,治平元年十二月以都官郎中知,二年六月加職方郎中?!盵16]章峴知婺州在治平元年(1064)。章峴于嘉祐五年至六年知江陰縣,于治平元年知婺州,則其知太平州,當(dāng)在嘉祐六年至治平元年間(1061—1064)。此亦與宋代地方官三年一任的常規(guī)制度相合。
《宋詩紀(jì)事》卷二十四曰: “(章)峴,治平中廣南西路提點(diǎn)刑獄、轉(zhuǎn)運(yùn)使?!盵17]《粵西金石略》卷三載有章峴 《治平丙午仲冬中澣游釋迦寺登環(huán)翠閣》詩。題 “轉(zhuǎn)運(yùn)使、太常少卿章峴”作。治平丙午仲冬中澣,即治平三年(1066)十一月中旬,章峴時(shí)任廣南西路轉(zhuǎn)運(yùn)使。同書同卷還載有 《丁未上巳再游》一詩。知章峴治平丁未上巳(即治平四年三月初三)曾故地重游。該詩首句作 “溪干艤槳訪巖扉,危磴攀緣不欲歸”。張鳴鳳 《桂勝》卷七 《龍隱山》載此詩,“溪干艤槳”作 “溪干艤棹”。《粵西金石略》卷三還載有章峴 《留題龍隱巖》詩,首句作 “蒼崖石室俯清漣,蟠蟄靈虬不記年”。張鳴鳳 《桂勝》卷七 《龍隱山》載此詩, “蒼崖”作 “碧崖”。[18]63以上三詩,“熙寧戊申仲秋二十六日刻于崖壁,男凝書。真書,徑二寸,右刻在臨桂龍隱巖”[19]8a。章峴游覽桂林釋迦寺、環(huán)翠閣、龍隱巖的三篇詩作,由章峴之子章凝以楷體書之。于熙寧元年(1068)八月二十六日,刻于龍隱巖巖壁。
《粵西金石略》卷三還載有章峴 《自龍隱巖泛舟至雉山》詩:“清溪幾曲轉(zhuǎn)澄灣,朝□龍巖晩雉山。林叟野僧休笑我,平生所樂是官閑?!弊饔?“治平丁未季春望日”,即治平四年(1067)三月十五日。該詩 “刻在臨桂雉山”[19]8b。 《粵西詩載》卷二十二載此詩,作 “晴溪幾曲轉(zhuǎn)澄灣,朝憩龍巖晩雉山。林叟野人休笑我,平生所得是官閑”,文字小異[20]。章峴另有一首題為《雉山》的五言古詩,24句120字,亦應(yīng)為同時(shí)之作,載于嘉慶 《臨桂縣志》卷六。張鳴鳳《桂勝》卷三 《雉山》亦載此詩,然非全篇。
《粵西金石略》卷三還載有章峴 《留題伏波巖》詩,題 “權(quán)轉(zhuǎn)運(yùn)使章峴”作。另有 “權(quán)同提點(diǎn)刑獄崔靜”的和詩一首。二詩 “己酉仲冬五日刻石。真書,徑二寸,右刻在臨桂伏波山”[19]10b。己酉仲冬五日,即熙寧二年(1069)十一月五日。張鳴鳳 《桂故》卷四記載:“李升之為轉(zhuǎn)運(yùn)副使,與譚振、尚肅之、黃鐸游伏波有詩,乘月泛漓江,明日以詩視章峴,峴欣然為和。”[18]168章峴 《和李升之 〈夜游漓江上〉》詩,嘉慶 《臨桂縣志》卷十一、 《桂勝》卷十六 《漓江》均載,首、頷二聯(lián)文字小異。 《粵西金石略》卷三記載:“轉(zhuǎn)運(yùn)使沈起,提點(diǎn)刑獄章峴,治平丁未仲冬十有二日同游隱山,因訪武陵遺事,遂題于石,行書,徑二寸許,右刻在臨桂隱山?!盵19]10a治平四年(1067)十一月十二日,章峴再游臨桂,這次到訪的是隱山,章峴時(shí)任廣南西路提點(diǎn)刑獄。
《輿地紀(jì)勝》卷三十 《江南西路·江州·總廬山詩》,載有章峴 “回首潯陽三百里,云中猶自見廬山”[11]1400詩一句。 《全宋詩》 《全宋詩訂補(bǔ)》《全宋詩輯補(bǔ)》等均未收,當(dāng)據(jù)補(bǔ)。又,胡宿 《文恭集》卷十四有 《章峴可太常博士制》一文。知章峴曾為太常博士,然不詳何年任職。楊杰 《無為集》卷五有 《和伯瞻郎中登郡城北樓》七律一首。此 “伯瞻郎中”,據(jù)曹小云先生所考,為章峴[21]。前文已考,章峴嘉祐五年(1060)以職方員外郎的寄祿官知江陰縣。嘉祐六年(1061)以屯田郎中的寄祿官知太平州。治平元年(1064)以都官郎中的寄祿官知婺州,二年(1065)又加職方郎中。然其 《治平丙午仲冬中澣游釋迦寺登環(huán)翠閣》詩的作者結(jié)銜,即改為 “轉(zhuǎn)運(yùn)使、太常少卿”。治平丙午(即治平三年)章峴的寄祿官,已升為 “太常少卿”而非“郎中”。知楊杰和章峴登樓詩,當(dāng)作于嘉祐六年至治平二年間(1061—1065)。
要之,章峴生平事跡之可考者如下:峴字伯瞻,福建浦城(一說甌寧)人。天圣五年至七年(1027—1029)間,隨兄章岷奉親于蘇州,吳中士林頗稱二章之能。天圣八年(1030)登第。慶歷二年(1042)四月二十九日,為知華亭縣錢貽范作 《重開顧會浦記》。約在皇祐、至和中(1049—1056)為沈比部撰 《齊云樓記》。至和二年(1055)又題沈比部詩。嘉祐五年至六年(1060—1061),知江陰縣。嘉祐六年至治平元年(1061—1064),知太平州。治平元年(1064)十二月改知婺州。治平三年(1066),任廣南西路轉(zhuǎn)運(yùn)使,于十一月中旬游臨桂釋迦寺、環(huán)翠閣,治平四年(1067)三月初三,游臨桂龍隱巖。三月十五日,自龍隱巖泛舟游雉山。其游臨桂伏波巖,亦在治平三、四年間。治平四年,任廣南西路提點(diǎn)刑獄,十一月十二日游臨桂隱山。晚年曾得沈舍人舉薦擢升。還曾為太常博士,然未詳何年任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