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軼娟
(內蒙古師范大學 青年政治學院,呼和浩特 010011)
新時期,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領導人提出了抓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任務,并且指出了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在意識形態(tài)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利用微時代帶來的發(fā)展機遇,提高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效性的把控,將有助于從心理層面提高大學生心理素養(yǎng),使大學生具有較好的心理素質,從而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素養(yǎng),使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保持較高的匹配度,充分利用微媒體陣地,實現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協同發(fā)展,互為促進。[1]
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以講授為主,圍繞教材內容向學生傳授知識。這就導致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單一,與大學生的信息需求不相適應。微媒體時代,每一個微媒體終端都是一個信息發(fā)布源,加上大數據時代帶來的海量信息,極大地豐富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內容,而且,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更加富有時代感,使實效性得到較好的把控。[2]
微時代環(huán)境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將得到革命性的顛覆,從課堂講授、單向灌輸轉向學生主動建構。大學生可以利用微媒體平臺,圍繞心理健康教育內容,進行便捷、即時的信息互動,為大學生搭建立體化的互動平臺,從而形成包括線下、線上立體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渠道。學生可以利用微媒體發(fā)布自己的學習困惑,以及自己面臨的心理困境等,及時地與教師、學生進行互動,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3]
傳統(tǒng)模式下,師生處于不對稱的地位,教師往往掌握課堂的話語權,教師單線輸出,這種填鴨式、灌輸式的教育方式,造成教師和學生教育關系的不對稱,使學生和教師之間的關系出現異常,學生不原參與互動。而在微媒體時代下,學生和教師之間的教育關系將得到較大的轉變,教師和學生可以借助微媒體進行便捷的互動,改變了傳統(tǒng)教育模式下的師生關系,這也有助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效性的把控。
傳統(tǒng)心理健康存在嚴重的知識灌輸現象,但是也有利于教師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動權,能夠充分發(fā)揮教師主導作用。微時代下,大學生獲取心理健康知識的渠道變得更加多元化,課堂不再是學生獲取心理健康知識的唯一渠道,網絡心理健康資源更加豐富學生可以利用微媒體獲得更加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學生獲取心理健康知識的路徑拓展,無疑大大豐富了學生心理健康知識,知識面和知識的深度得到進一步提升,有可能出現教師的知識面和知識結構滯后于學生的現象。這必然出現教師難以把控心理健康教育實效性的問題,以教材為主要內容的教育課程體系也受到挑戰(zhàn),心理健康教育實效性把控的難度加大,需要心理健康教師和工作者具有更高的素養(yǎng)。
微媒體時代下,網絡已經成為大學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大學生獲取信息、進行互動的重要方式,大學生信息獲取的路徑更加多元化、便捷化,他們僅僅需要借助一部智能手機和網絡,就可以獲取想要的信息,并與最廣泛的群體進行互動,但是媒體時代下,網絡媒體良莠不齊,大量的信息中,既有有價值的信息,也裹挾者大量不健康、負面的信息,反動信息、色情信息、負面價值觀信息等,使大學生受到不良信息的影響,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出現心理畸形現象;加上微時代網絡的虛擬性,一些大學生長期依賴網絡,形成網絡依賴癥,部分大學生甚至出現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界限模糊的現象。
微時代下,每一個智能終端都可能成為信息發(fā)布源,這就使得信息傳播表現出大眾化的特點,信息發(fā)布自由性和便捷性得到極大提高。這些特點既給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帶來機遇,又使得信息傳播體現出復雜化的特點,加大了高校對網絡輿情的把控難度。大學生在微時代的角色也發(fā)生了變化,他們既是信息受眾,從網絡中獲取自己想要的信息;同時又是信息發(fā)布者,可以便捷地發(fā)布信息、傳播信息。復雜的微媒體環(huán)境,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使大學生心理發(fā)展處于一個復雜、多元的環(huán)境下。
時代在發(fā)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環(huán)境發(fā)生了重要變化,學情實際也產生相應的變化。這就需要及時調整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優(yōu)化教育定位,使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做到與時俱進,常抓創(chuàng)新。
(1)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精準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的內涵,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重構心育體系,注重培養(yǎng)大學生積極的心理,讓大學生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下,主動融入社會,加入到時代潮流中,發(fā)揮天之驕子的作用,讓學生收獲強烈的主體幸福感,以積極的心理應對各項事務,表現出較高的心理素質。
(2)樹立起大心理健康教育觀念
微時代下,各種媒體、各個領域加速了融合的步伐。這就需要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夠轉變傳統(tǒng)思想,將心理健康教育與其他課程教學有機融合起來。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和學科教學的融合,充分發(fā)掘其他學科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增強微時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效性的把控。與此同時,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效性的增強,也將對學生其他課程學習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形成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學科教育相融合的協同教育體系,實現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的控制。
(1)構建微平臺,優(yōu)化平臺設計
微時代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效性把控要善于借助微平臺優(yōu)勢,構建靈活、富有時代感的心理健康教育平臺,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影響力和滲透力。例如,我們可以借助微信平臺,構建心理健康教育微信公眾平臺,拓展心理健康教育渠道。
首先,高校要對心理健康教育微信公眾平臺進行科學定位,使平臺能夠滿足大學生多重心理健康教育訴求,包括大學生心理健康知識訴求、互動訴求、隱秘性訴求,同時考慮將心理健康課程教學與平臺融合的路徑,為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教學資源等植入創(chuàng)造機會,使大學生能夠借助微信公眾平臺,獲得自己需要的心理健康知識,而且能夠獲得心理健康測試服務,心理咨詢服務。
其次,進一步完善心理健康微信公眾平臺。我們要充分利用微時代互動性強這一優(yōu)勢,進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平臺,為大學生提供線上交流、互動的機會。微信公眾平臺與線下交互方式不同,它具有虛擬性,大學生可以借助互聯網和智能終端,隨時隨地地進行交流,使自己的心理得到傾訴。因此,我們要利用互聯網隱秘性優(yōu)勢,為大學生提供私密性很強的交互機會,使大學生的心理情緒等得到及時的傾訴,教師也可以根據微信公眾平臺及時了解大學生心理狀態(tài),根據大學生心理狀態(tài)發(fā)展情況,及時地實施干預,做好心理健康預防性教育,實現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效性的把控。
第三,優(yōu)化微平臺板塊設計。微平臺要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勢,必須要強化微平臺建設意識,提高微平臺板塊或者欄目設計的科學性、合理性。綜合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訴求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際,平臺板塊設計要突出三個重點:
心理咨詢板塊,主要針對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服務訴求,為大學生提供心理咨詢方面的服務,包括心理健康知識服務、心理疏導服務、心理干預服務等,通過心理咨詢增強大學生心理健康知識,不斷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并使學生的心理問題得到及時的化解。
心理自助板塊。主要基于大學生自我需求,為大學生提供自主服務,大學生可以通過這一板塊獲得便捷化的自主服務。例如,心理健康課程表服務、心理健康常規(guī)知識服務、心理自主板塊的設計,既要注重學生普遍性,又要考慮大學生個性化訴求。
中心活動板塊。主要結合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以及階段性主題活動,為大學生提供中心活動服務。大學生通過中心活動環(huán)節(jié),能夠在第一時間了解學校開展的心理活動以及教育活動的主題,從而積極參與到活動中,并通過熱點問題的交流、研討活動,不斷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效性把控能力。
(2)開展學生共育,發(fā)揮互動優(yōu)勢
微時代,信息傳播和信息交流具有很強的交互性,它能夠借助互聯網和微平臺將不同的主體有機關聯起來,為不同主體創(chuàng)造互動的機會。我們可以利用微平臺互動性優(yōu)勢,開展學生共育活動,師生結對活動,發(fā)揮群體力量在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效性把控中的積極作用。
首先,組建學生心理健康成長共同體。高??梢愿鶕髮W生心理健康教育訴求,利用微信或者QQ建設微信、QQ平臺,學生以朋友的身份參與其中,學生之間可以就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突出心理問題進行交流互動,提出相應的建議等,發(fā)揮學生共育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實效性把控中的作用。
其次,組建朋輩心理教育成長共同體。這一共同體拉近學生和教師、心理健康工作者之間的距離,基于朋輩關系,學生和教師、心理健康工作者之間利用微媒體進行及時的交互。這樣就改變傳統(tǒng)模式下,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增進了師生關系,學生更愿意敞開心扉,樂于與教師交流,從而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效性把控。
(1)提高心理健康教師素養(yǎng)
微時代下,心理健康教師權威性受到挑戰(zhàn),這就需要心理健康教師能夠進一步提高自身素質。首先,要提高專業(yè)素養(yǎng)。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效性的把控需要教師具有精湛的專業(yè)素養(yǎng),這樣才能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和科學性;其次,提高媒體素養(yǎng)。微時代,新媒體倍出,成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路徑,只有不斷提高媒體素養(yǎng)才能勝任微時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求。
(2)提高輔導員、心理健康工作者素養(yǎng)
目前,大多數高校都配備了心理健康工作者,心理健康教育也成為高校輔導員重要任務之一。因此,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和輔導員要進一步提高自身綜合素養(yǎng),尤其是媒體素養(yǎng)和心理健康素養(yǎng),此外還要不斷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從而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效性把控提供人力資源支持。